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俞氏易集说
释义

《俞式易集说》,俞琰(元)著,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中的一部分,由吉林出版社单独出版。

书名: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俞氏易集说

作者:元·俞琰

ISBN:9787807202745

页数:401页

定价:58.00元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5月1日

装帧:平装

开本:1/16

内容简介

俞琰,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未尝倦辍,旁及丹道。《俞式易集说》,写于元朝至元甲申迨至大辛亥,历时四年,期间四易其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于周易之学“覃精研思,积三四十年,实有冥心独造,发前人所未发者”。“意所独契,亦往往超出前人”。

俞琰的易学理论,本于朱熹《周易本义》,又力图有所创新。认为易之义理与象数密不可分,他在《周易集说·序》中称:“夫《易》始作于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有辞。孔子作《十翼》,其辞乃备。当知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讵可舍六画之象而专论辞之理哉?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也。”故他每每先释卦象、爻象,次之明理,由乾、坤父母之象,而震、坎、艮、巽、离、兑六子之象,推之六十四卦,无不如此。

在《周易集说序》中俞琰接着说:“汉之去古未远,诸儒训解多论象数,盖亦有所本。……逮乎紫阳朱子《本义》之作,发程、邵之未发,辞必本於画,理不外於象,圣人之本旨,於是乎大明焉。”这段话似乎是针对程颐重理轻象的主张而发的。根据易经形成过程来说,是先有卦画的出现,历经圣人比类神明之德、万物之情,而衍生许多卦象;又经商周之际的圣人重为六十四卦,再系上卦爻辞,而完成现在所见的周易经文。魏代王弼研究易学卓有成就。他体会易经的方法是「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所谓「言」指的是文辞,体会得易辞而不拘泥其中,才能尽得易象;体会得易象而不拘泥其中,才能尽得易意。这是王弼体会易经的进程。宋代程颐则另有体会。他在〈易传序〉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在程颐的体会下,象是明显可见的,理是隐微难知的。懂得推辞考卦,就可了解易变的道理,进而掌握易象与易占。故程颐强调的是「由辞以得其意」。俞琰则认为,辞是由象而来,象是由卦画而来,有卦画才有象,有象才有文辞。所以研究易经是不可以舍卦画、易象,而专研文辞的。再者,以时间而论,汉人较接近圣人的时代。他们研究讨论的内容也都围绕在象数,其中必定是有其渊源的。故俞琰主张义理、象数应该等同视之,不应偏废。

俞琰的义理易学,是以张载「一物两体」说、程颢「天人一本」论、程颐「随时取义」说为主脉络展开的。在象数易方面,则承袭汉易系统,明确肯定「对体」、「覆体」、「互体」、「伏体」、「积体」之说,并对「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提出新观点,建立自己在象数易学上的地位。而丹道易学,则兼宗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邵雍「先天图」学、朱熹《参同契考异》而成,为宋末元初颇具代表的道教易学家,对后来道教易学的传播与发展,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简介

俞琰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其生卒年诸说不一。俞琰幼好博览,闻友人有奇书异传,必求借抄录,以致废寝忘食而成疾。后专业科举之学。业成而时异事殊,自叹“平时刻苦竟为画饼”、“时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隐居不仕,著书立说。以词赋见称,尤好鼓琴、作谱。一生熟读经、史、子、集,以词赋闻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学。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

俞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间曾作《玄牝之门赋》,在道友中传诵。又著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阴符经注》、《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炉火监戒录》以及《林屋山人集》、《书斋夜话》、《月下偶谈》、《席上腐谈》等。

青年时期的俞琰,正值南宋败亡之际,此时学界思想渐有朱陆合流,并向北宋复归的态势。此态势在易学上最明显的呈现,便是从后天八卦向先天八卦的回归。另,社会人心则由於蒙古人的严刑侵逼,使生命的无奈表露无遗。此一无奈,逐渐转化成对个人自身生命的关怀,进而观象推数,以求知天明命;养生内修,以期益寿延年。俞琰便是处在这一象数易学正待勃兴、养生炼丹正成风气的时代。他说:“予自德佑宋恭帝元年(1275年)后,文场扫地,无所用心。但闭户静坐,以琴自娱,读易,读内外二丹书,遂成四癖。

二十六岁时,俞琰遇异人传授先天之极玄及读易之法,开始撰写《周易参同契发挥》和《悟真衍义》等书。第二年开始下笔注解《周易》上下经、〈爻传〉、〈彖传〉、〈象传〉、〈文言传〉等篇章,至大辛亥年陆续写就〈系辞传〉、〈说卦〉、〈序卦〉及〈杂卦〉,而完成《周易集说》一书。

在这前后近三十年的读易、作易生涯中,还撰有《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易图纂要》、《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及《易外别传》等书。惟今可见仅《易外别传》、及散见於《永乐大典》之《易图纂要》、《读易举要》,后由馆臣辑存於《四库全书》,其余皆亡佚,只见存目於《通志堂经解 石涧俞氏周易集说序》及《经义考 易类》中。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简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

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图书目录

卷首

上经

下经

象辞

彖传上

彖传下

爻传上

爻传下

文言

系辞传上

系辞传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