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翘嘴红鲌 |
释义 | 翘嘴红鲌(学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其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中文学名:翘嘴红鲌 拉丁学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别称:翘嘴巴、翘鲌子、鲌刺鱼、白鱼等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科:鲤科 亚科:鲌亚科 属:红鲌属 种:翘嘴红鲌 分布区域:长江中下游各地区水域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常见为2-2.5千克,最大者重达10-15千克。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侧线鳞80-93枚。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3条,分支鳍条21-25。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呈淡红色。 生活习性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拉网时,可“飞”越1米多高的屏障。野生捕获的成鱼很难存活,多以冰鲜鱼状态运销。野生成鱼经驯养培育为成熟亲鱼后,人工繁殖出来的子一代原种鱼苗,野性大减,成鱼完全能以活鱼状态进入酒楼饭店的水族箱。 生存环境翘嘴红鲌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摄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佳生长水温18-30℃;繁殖水温20-32℃;翘嘴红鲌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生存水体能大能小,数十万亩的湖泊与水库至数平方米的水泥池或数平方米的网箱都可以将鱼苗饲养为成鱼甚至是成熟亲鱼;翘嘴红鲌抗逆性强,病害较少,能耐低氧,同一池塘的四大家鱼即使缺氧浮死,翘嘴红鲌也不一定浮死。当然,水体溶氧高,则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快生长速度,增加养殖密度与增强抗病能力。水深0.5-10米,水质清新,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pH值6.5-8.5,面积1亩至数十万亩,或网箱、水池都适合养殖翘嘴红鲌成鱼。 生长特性翘嘴红鲌生长迅速,粗生粗养,体型较大,最大个体达8公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为50克~3公斤,人工养殖的鱼苗,一周年达0.6-1公斤,两周年可达2-3公斤。一般而言,苗期至体重100克期间生长较慢,100-200克生长稍快,200-300克生长较快,300-2500克生长最快,3000克以上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同一批翘嘴红鲌苗,其生长速度相对一致,雌雄鱼常年摄食(含严冬季节),个体差别不大,雌鱼在繁殖季节,也照常摄食,其生长速度不会因繁殖而减慢。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水域,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之一,我国平原诸水系均产,以湖北、安徽和黑龙江省产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为捕捞旺季。东北地区以冬季上捕捞为主,松花江所产最著名。 食性介绍野生翘嘴红鲌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人工繁殖出来的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至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投喂人工饲料。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3-4厘米以上可投喂全人工配合饲料,最好是浮性料,以及水生植物如青萍、红萍、嫩草、嫩菜等。当然,经重新驯化,也可重新吃活鱼。投喂优质人工饲料与投喂活鱼的生长速度无多大差别。 经济价值翘嘴红鲌为大型习见经济鱼类,数量较多。其肉洁白鲜嫩,营养价值较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6克、脂肪4.6克,唯多细刺,故有淡水鳓鱼之称,鲜食和腌制均宜。 (图片地址:图1、图2、图3、图4、图5) 池塘养殖技术翘嘴红鲌,俗名白鱼,食浮性饲料。鱼体呈条形状,喜好在深水中漫游。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发展翘嘴红鲌养殖,效益良好。 1.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应选择采光良好,通风,四周无遮蔽物,进、排水方便,土质以黑色壤土为好,PH值7~8,面积以1~3亩,塘底平坦,无污泥,塘埂坚固不漏水,塘深不低於2.5米。 2.鱼种选择 养殖翘嘴红鲌应投放大规格的优质仔口鱼种,规格为10~13厘米/尾(60~70尾/500克)或9~10厘米/尾(80~90尾/500克),每亩可投放1000尾。因翘嘴红鲌喜食浮性饲料,每亩可套养花鲴100~200/尾(50~100尾/500克)、鲫鱼150~300尾(10尾/500克)。搭配套养鱼种可起到清理食场,吞食沉淀食物,调节和改善水质等作用。 鱼苗最好是隔冬投放,最迟不能超过3月底,年前放苗温度较低,可提高鱼种成活率。翘嘴红鲌的最大弱点是鳞片比较松软,操作时稍有不慎,容易受松动脱落而伤亡。 3.投饵技术 科学合理投饵是夺取养殖翘嘴红鲌丰收的主要环节,鱼种入塘后,对新水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有半个月的适应期,过后可投入少量开口料,随后即可进行正常的投饲。饲料应选择对口的浮性饲料,每50千克吃食鱼每天投饵量为1500~2500克,投喂时间应根据吃食鱼的吃食余缺情况、气候、水质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投饲方法:3~5月为每日4次,早上6时至下午6时,每次间隔3小时;6~7月为每日3次,早上6时至下午6时,间隔时间灵活掌握;8~9月为每日2次,早上8时至下午5时,早晚各一次;10~11月为每日2次,早上8时至下午4时,进行等时距投喂;12月后基本停食。 4.池水管理 池水管理应根据吃食鱼的生长阶段和气温而定,放苗时宜水深1米,高温天气宜水深1.5米。因深水与水表温差较大,翘嘴红鲌不适应水表的强光高温,懒于上浮摄食,故要尽量缩小水体上下温差,为吃食鱼提供近距离摄食条件;秋季水深2米,上下温差接近,有利于吃食鱼上浮自如摄食。 正常情况下,鱼塘不需经常换水,一旦发现剩饵过多或水质老化,可注入新水,排放老水,俗称打跑马水。进、出水口应装有坚固的拦鱼栅,换水量通常为1/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如池水肥度不够,可增施水产专用肥料(生物肥料,以有机肥作原料),用量可参照使用说明或池水肥瘦而定。 5.病害防治 新养殖的翘嘴红鲌池塘一般不会发生鱼病,但正常的防病消毒、除害灭菌不可忽视。 (1)鱼种入塘前,塘水用硫酸铜消毒2次,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药250克。主要作用:促进鳞片结实,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兼顾杀虫灭菌。 (2)鱼种入塘后,由于运输途中可能造成鳞片松动或脱落,容易使鱼体发生水霉病。对此可用高锰酸钾进行防治,每亩每米水深用药750~1000克,气温低于15℃,则应酌情减量。 (3)加强巡塘检查,发现敌害,及时采用对口药物彻底清除。红虫是鱼塘经常发生的害虫,可用神力药物进行防治,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3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一次即可。绿藻可用硫酸铜杀灭,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350~40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一次即可。青苔可选用硫酸铜或青苔净,可单用或合用,经过稀释,全池泼洒。单用:硫酸铜每亩每米水深500克,青苔净每亩每米水深500克。合用:每亩每米水深用硫酸铜150~250克+青苔净500克,稀释拌匀后泼洒,效果更佳。 使用以上药物也可参照使用说明书,均能一次杀灭;多次使用,无副作用,不伤害鱼类的正常生长。 6.注意事项 (1)防止缺氧,需配备增氧机,根据气象预报和鱼类活动、吃食情况,启闭增氧机,确保池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清除塘边杂物和水中残饵。 (2)翘嘴红鲌对药物十分敏感,用药须慎之又慎,切勿过量、错用。用药后食欲减退1~2天,属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3)养殖水面不宜少于1亩,面积过小,不利于浮性饲料的漂浮,不利于设置食台,食台大小150~180平方厘米为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