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侨置郡县 |
释义 | 概述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玄菟郡及所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长期受到高句丽威胁而沦陷,失土后内迁至辽东郡境内得以重建,仍用三县旧名。 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地区百姓设立侨置郡县,直至宋元对峙,侨置郡县都有出现。 《晋书·地理志上》:“ 元帝渡江,亦侨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所也。” 《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 司 、 冀 、 凉 、 青 、 并 、 兖 、 豫 、 幽 、 平 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夫 晋 世版舆,上承 三国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侨置。” 侨置郡县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一、国土沦丧,大量侨流民众的出现; 二、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 三、彰显规复失地的决心; 四、高标郡望门第的风气; 五、重视地域乡里的观念, 六、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诸多的理由,使得东晋南朝在南方广泛设置侨州郡县。 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东晋南朝政府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巩固统治。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南朝侨置郡县在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唐朝国土辽阔,边疆郡县常遭攻袭,也设立侨置郡县安置沦陷土地的百姓。据旧、新《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等考之,当时若静边州都督府及诺州、祐州、德归、廓川、归定一类以蕃胡所置侨都督府、州、县,合有上百个,寄在北方边境如灵州、庆州、凉州、幽州诸州及宁朔、朔方、回乐、温池、怀安、良乡、潞县、范阳、昌平、蓟县、安次诸县境内;安史乱后渐废。此种侨都督府、州、县,虽与东晋南朝意在表示正统的侨州郡县性质不同,但同为侨置则一也。 宋元之际,疆土分裂,多方对峙,也设有侨州。据元姚燧所撰《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云:乙未(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徙邓(治今河南邓州市)、均(治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唐(治今河南唐河)三州民至洛阳西,以邓州治长水县(治今河南洛宁西),均州治永宁县(治今河南洛宁),唐州治福昌县(治今河南宜阳西);明年,襄樊(治今湖北襄樊市)亦徙洛阳。癸丑(宋宝祐元年1253年),又尽还徙邓、均、唐、襄樊诸州民实南;而宋已于襄樊、均设重兵,民还者无所归,乃于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市)北侨治襄樊,州西侨治均州。此诸州的侨置,与东晋南朝侨州的性质也是相同的。 正史文献《宋书·州郡志》详尽地记述了东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及侨置郡县的具体情况,是一篇反映人口变动和区域建置变动的重要文献。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