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羌寨锅庄 |
释义 |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宾客。 传说,羌人每年都会隆重举行祭祀山神大会,所有男女老少停止生产到会祭祀。大会由释比指挥,依序进行。到会人们将五谷杂粮、白酒撒在冒烟的柴堆上,以示酬神还愿,祈求吉祥。此时,释比带着一帮徒弟,手敲法器或持挂有五色彩纸的杉枝在法器、乐器和鞭炮声、火枌声中步入会场,其它参加祭山会的人众跟随而上。此时释比牵出备祭的黑色山羊(或牛)和鸡,当场宰杀,以酬神还愿。羌族祭山会,宰杀祭羊也有一定的仪式和规程。首先,释比要唱以羊替罪词(“国伯德格”)先请山神、天神将鸡、羊收下(边唱边用青稞籽从羊头抹到羊尾,并将青稞籽塞进鸡、羊耳,向羊和鸡浇水三次。若鸡羊颤抖三次,释比宣称神正领受祭物)。随即杀羊和放鸡归山。此后族长将羊头置于塔顶,羊皮赠给释比,羊肉当场放在事前准备的大锅里煮熟分给每户(俗称“散份子”)。 羌族的饮食以“腊味”为主,风味独特。由于羌寨远离城镇,山路崎岖陡峭,交通十分不便,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很难买到,因此羌族饮食就地取材直接从山上采取的野生菜,绿色、可口,如鸡冠菌、羊肚菌、松茸、蘑菇、杉木菌,刷把菌、鹅蛋菌并加工成干腊食品。冬季来临,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碌着宰杀猪、羊、牛。羌人们制作干腊风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风干,就是把新鲜的肉、菜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风吹走肉中的水分,或自然蒸发其水分。另一种是熏干,即在鲜肉上撒上盐巴花椒,用木杆撑开,然后挂在厨房的横梁下,让热空气和柴烟把肉内的水分熏干。羌人们把熏干的大块猪肉叫“猪膘”。 《晋书·五行志》记载:“秦晋之后,中原居民相尚羌煮。” 随着羌人的逐渐汉化,一些相应的习俗也在逐渐转变,在祭祀活动的饮食习俗沉淀并保存了下来,成为羌人的饮食习惯,然后逐渐的发展演变,成为更加科学、更加营养、更有乐趣的焖锅烹饪方法。每每羌人有重大的节庆活动、亲友来访,都会架起焖锅、喝起咂酒、跳起锅庄舞。这也就成就了羌族的饮食文化!焖锅菜品食用时,亦烹亦涮,烹肉先食,而后涮食精选时蔬,涮食蔬菜时,配以多种中草药精心调制的料汁,既兼顾了荤素搭配的营养需求,又增加了使用方式,增加饮食的乐趣,增加了饮食的便捷性节约了时间! 公司在羌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科学的饮食方式,加入健康、养生、乐趣的绿色饮食理念,期待羌族的饮食文化大放异彩,以飨天下食客!借此表达羌族人民对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无私伸出援助之手的全国各族人民、世界各国友人的感激之意!我们之所以将整理出来的“闷锅系列”冠以“羌寨锅庄”的名字,一方面突出了民族的特色,再现了这种饮食方式当初的盛况;另一方面,边舞边食的习俗,表达了羌人的尊敬和感谢!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