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欠压实作用 |
释义 | 观点一:欠压实是地质学中最荒谬概念之一首先,欠压实是地质学中最荒谬的概念之一。 根据岩石的变形机制,把岩石孔隙度的变化过程划分为压实和压缩两个阶段,岩石压实阶段的孔隙度呈指数规律变化,岩石压缩阶段的孔隙度保持为常数。压实作用就是使骨架颗粒的排列方式不断趋于紧凑的过程。传统理论把压缩阶段称做欠压实阶段,是一个误解。根据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有关理论,研究了岩石在压缩阶段的体积变化关系,得出了该阶段的岩石不可能排液、当然也就不可能排烃的结论。 人们一直把岩石的压缩阶段,称做岩石的欠压实阶段,而把第Ⅰ曲线段称做岩石的正常压实阶段。欠压实理论认为,当岩石压实到一定深度后,由于岩石排水不畅,岩石的孔隙压力增高,岩石的孔隙度不再沿曲线Ⅰ段继续减小,而保持为一常数,即出现了欠压实现象。若不是因为欠压实,岩石的孔隙度将沿着曲线Ⅰ段继续减小,直至为0。实际上,这是对岩石孔隙度变化规律的误解。 在压实作用阶段,通常认为骨架体积不发生变化,由于紧凑排列的结果,使得孔隙体积大幅度减小,因而孔隙度也大幅度减小。在该阶段,由于流体体积的压缩幅度比岩石孔隙体积的减小幅度小,因此,压实排水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岩石的压缩阶段,由于岩石骨架已紧凑排列并且胶结,孔隙体积的减小是因为骨架体积的减小所致;若骨架体积不变,则孔隙体积不可能减小"。由于孔隙体积与骨架体积是同步减小的,因此,岩石的孔隙度是不发生变化的。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地层水的压缩系数比岩石的压缩系数高。也就是说,在岩石的压缩阶段,地层水体积的压缩量比孔隙体积的压缩量还要大,因此,地层岩石不可能排水。 因此,“欠压实现象”的解释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观点出自非石油地质学专业人士,大家不要轻信,请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欠压实的解释。 欠压实作用概念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未能及时排出或排出受阻,孔隙体积不能随压力变大而变小,使其中流体也承受了上覆地层的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相应静水压力的现象。产生该现象的过程叫欠压实作用 勘误讨论:欠压实的概念是对的,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而且也是被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不过要产生欠压实的条件是很严格的。它要求某个岩层体积单元从浅层(比如300m)沉降到深层(比如1500m)时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实际上外文在对欠压实(under-compacted)定义时,很强调这个封闭状态(closed system)。 不过由欠压实而推导出的排烃机理却是不对的。 如果笼统的说“欠压实概念极其荒谬”难免会招来争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