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潜江民歌
释义

潜江民歌是指流行于市境内,由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风格之独特,令相关专家学者称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江民歌亦是本土人民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

历史渊源

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她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曰艳”、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主要组成部分。“下里之音”即是专指的潜江民歌。南朝·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书》中说:“故玉徽金銧,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艺术特征

潜江民歌根植于潜江方言,除《楚辞》的“兮”、“些”之楚语仍是这一带常用的“口头禅”外,从语言声调色彩分析:潜江、天门、仙桃(原沔阳)为一个色彩区,这一带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少,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江汉平原有一定的影响。而潜江则是这一色彩区的中心,语言声调呈放射状向周边县市漫延形成变异。其语言声调特征是:高声为色彩音,归为语音声调中四声之阴平、去声;中音为核音,归为阳平;低音为支柱音,归为上声。

民歌形态

潜江民歌大部分属于三音列民歌。常用的有四种形态:1、徵三音列“152(1为高音)”;2、宫三音列“315(5为低音)”;3、羽三音列“163(1为高音)”;4、孪生三音列“652”。这四种正三音列原型又有如和声转位的变形,以及这些三音列的自由交替与互相渗透,导致民歌音乐丰富多彩。故潜江自古就有“民歌之乡”的美誉。《淮南子·说山》的“欲美和者,必先始于扬阿、采菱。”《江陵乐》的“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就是史籍对潜江民歌的盛赞。

研究价值

1、以徵调式为主的潜江民歌是西周雅乐、燕乐的主体,列于十五国风之首,对崇拜五行之“火”的周代与“天人合一”、包括儒家思想等都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2、以“鸡鸣歌”为代表的潜江之“扬歌”,是屈原、宋玉在《楚辞》中津津乐道的楚歌。在为数不多的屈、宋作品中,“扬歌”被提及四次。如屈原的作品:(1)《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2)《大招》:“讴和《扬阿》,赵箫倡只。”(3)《少司命》:“晞女发兮阳之阿。”(4)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证明潜江民歌与《楚辞》之间有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为研究《楚辞》及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3、《四面楚歌》唱的是“鸡鸣歌”,此歌是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胜项羽的“落幕”凯歌。因此,《汉书·礼乐志》载:“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在《淮南子·说山》中载:“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这两载说明为“鸡鸣歌”的“扬歌”是汉代的“流行民歌”。结合“风骚即息,汉人代舆”的史载,对研究汉代的音乐、文学及后世的影响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潜江民歌在江汉平原的地方音乐中是具有“楚”之代表性的民歌,其对研究魏晋时代的《西曲歌》及以后的民歌传承、发展提供了史料性研究价值。

5、潜江民歌的传承久远性,为研究古代楚人的民风民俗、文化心理、审美取向,包括巫风、祭祀,提供了探讨性价值。

6、楚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有方圆100.9平方公里楚章华台宫宛和楚城墙遗址的潜江,其在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应有显著地位,潜江民歌在研究这一带的楚文化内涵中,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音乐价值

1、潜江民歌之“鸡鸣歌”对音乐的起源,具有“仿生说”与“劳动说”合一的佐证价值。

2、潜江民歌“扬歌”(鸡鸣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太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儒家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上,具有论证价值。

3、潜江民歌在调式上的灵活运用,如《十许鞋》的终止式,是导向燕乐的“闰”声而煞,全歌旋律基调本是明显的F徵调,但终止时却突然转到了较远关系的降B宫调。另一种《数蛤蟆》也是如此,全曲煞声用唯一出现的“变宫”进行二重下属转调,这种异调终止式奇诡韵味,对研究楚人的调式,包括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记载的“引商克吕”,提供了鲜活的谱例和研究性素材。

4、潜江民歌中的三声腔是楚民间歌乐中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其在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灵活运用,在江汉平原是相对集中的特色区。

文化价值与传承鉴赏价值

1、潜江方言中现存的“兮”、“些”之楚语至今仍在频繁使用,加之屈原、宋玉对潜江“扬歌”的念念不忘,说明这一带的民歌是《楚辞》形成的重要“温床”之一,对研究我国的文学发展史,提供了乡土性研究元素。

2、潜江民歌的“三声腔”及民歌调式具有参考学习价值。潜江是省内各艺术院校的实习基地,具有民间音乐文化的传习和借鉴价值。

濒危现状

一、潜江民歌中劳动歌曲,因群体劳动相对减少,众唱和传承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消退状况。

二、因生产劳动方式的转化,表现在机械化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例如:抽水机影响了“车水锣鼓”,脱粒机影响了“打麦歌”的自然传承等。

三、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使潜江民歌成为人们心中的珍藏品。

四、普通话的推广,使后人传唱潜江民歌“异化”失去原汁原味。

五、老一代潜江民歌手相继谢世,或年岁已高,且多年不练不唱,绝大部分民歌出现失真和遗忘现象。

由于上述原因,传唱潜江民歌的民间性各种氛围消失,潜江民歌现在处于极度的濒危境地,亟待抢救。

传播媒体与历史演变

一、潜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潜江市东抵仙桃市(原沔阳);南交监利县;西和江陵、荆门接壤;北临汉水与天门隔河相望。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50公里。跨东经112º31’至112º59’北纬30º09’至30º35’。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中部,地势平坦,最高处海拔37米,最低处海拔26米,一般高度在海拔31米左右,由西北向东南略显倾斜。主要河流有流经北部边缘的汉水和纵贯东部全境的汉水支流东荆河。潜江境内有返湾湖、白露湖等大小淡水湖泊十余个,散布在市境的西、南一带,面积约六万余亩。潜江耕地面积134.15万亩,其中水田占40%,是湖北省的主要粮棉产区。

湖北省潜江市的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荆州;西周时为古郧国(早期为郧乡)地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地;秦时属南郡,其西南境属郢县,东北境为竟陵县,竟陵县名延续使用达七百多年。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在章华台上又设置华容县,这里分属竟陵和华容。在西晋时,潜江地域辖于吴国,西晋时孙吴在华容县(县址在潜江龙湾章华台遗址一带)东南的涌水自然堤上,分割而增设监利县(见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潜江于宋朝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建县,其名源于潜水,据清·康熙《潜江县志》载:“汉水循源而下,由潜一道入江,故名潜江。”始得其名,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湖北潜江西距江陵的楚都纪南城100华里。潜江的文化底蕴背景是,这一带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94年4月,在潜江龙湾发现章华台遗址,面积为108平方公里,跨张金、龙湾两镇,比荆州楚郢都纪南城大好几倍(纪南城面积为16平方公里)。其时代上限为西周中晚期,下限为战国中期,延续时间达五百余年,跨越了楚国的大部分时段。遗址由西区张金黄罗岗的古楚城墙和东区龙湾的章华台大型宫苑组成。国内考古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这里应是当时楚国王室活动的中心,是楚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2000年这个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定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

二、潜江民歌的原生态与现状

潜江民歌的原生态形式是以“2·1·5”(其中“1”为高音)之徵调式“三音列”为主要形态构成的民歌。从原生态角度来说,“鸡鸣歌”之名顾名思义,它的音乐的旋律酷似“公鸡打鸣”,故又有“鸡鸣歌”之称。这种现象应与音乐的产生源流之一:——“仿生说”有一定的因果渊源关系;《诗经》记载“南音”而追溯渊源时说,这里的民歌是“刈楚刈蒌”时所唱的民歌,又可见其与音乐的另一种产生之源——“劳动说”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潜江地域位于汉水的中下游衔接部位,地位特殊,故《诗经》对这一带的民歌评价是:“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是足以纲纪南国、代表南方音乐的。

“鸡鸣歌”以各种形态,大量的保存在潜江的民歌、歌腔皮影、花鼓戏高腔中。现在, 《江汉皮影戏》、《荆州花鼓戏》以湖北潜江为主进行申报,已经国家九个部委评审通过,成为国家级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潜江民歌》也已经被湖北省列为省级保护项目,目前《潜江民歌》项目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在第二批公布名单中榜上有名。

传承方式

一、盲艺人传唱:盲艺人以演唱谋生,吸收大量民歌及小调入曲传承;

二、劳动传承;

三、与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结合的传承;

四、戏剧传承:荆州花鼓戏、皮影戏中吸收、借鉴潜江民歌入戏传播。

代表性民歌手

“一个蛤蟆,一张嘴,花花绿绿,跳进河里的水,二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这首潜江市民耳熟能详的民歌如今登上了中国最高视听艺术殿堂-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4月17日晚19点40分,“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团体比赛中,潜江民歌《数蛤蟆》亮相央视出尽风头。

陈家凤:曾将潜江民歌《哥修塘妹修塘》唱到北京,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

高 尚:一曲《牛郎赶织女》唱到北京,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

唐庆荣:《山里弯弯多》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三等奖.

代表曲目

《数蛤蟆》、《催咚催》、《哪有闲空回娘家》、《薅黄瓜》、《十许鞋》、2011年王艳主唱的《中国有个小地方》、潜江歌手张挥的《歌唱你潜江》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