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钱学森学术思想
释义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钱学森学术思想、科学理论、科技贡献、研究风格与艺术的专著。全书有5篇,77章。第一篇为钱学森哲学思想·理论与方法论;第二篇为钱学森与现代学科技术发展;第三篇为钱学森学术研究风格与艺术;第四篇为钱学森主要著作简介;第五篇为与时俱进的钱学森思想。全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独特的架构体系勾勒出巨幅生动的钱学森思想精华的时代画卷,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了钱学森主要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展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景,向世人展现了世界级科学巨匠钱学森不倦的探求和创造精神。

基本信息

作者:王文华

ISBN:10位[7536461534]13位[9787536461536]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日期:2007-05

定价:¥79.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钱学森学术思想、科学理论、科技贡献、研究风格与艺术的专著。全书有5篇,77章。第一篇为钱学森哲学思想·理论与方法论;第二篇为钱学森与现代学科技术发展;第三篇为钱学森学术研究风格与艺术;第四篇为钱学森主要著作简介;第五篇为与时俱进的钱学森思想。全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独特的架构体系勾勒出巨幅生动的钱学森思想精华的时代画卷,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了钱学森主要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展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景,向世人展现了世界级科学巨匠钱学森不倦的探求和创造精神。

作者简介

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业。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篇钱学森哲学思想·理论与方法论

第一章钱学森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钱学森哲学思想和哲学体

第三章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观

第四章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系

第五章钱学森基础科学哲学思想

第六章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

第七章钱学森工程哲学思想

第八章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第九章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十章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钱学森的系统思想和整体观

第十二章综合集成方法(论)

第十三章大成智慧学与大成智慧工程

第十四章钱学森总体设计部思想

第十五章钱学森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第十六章钱学森现代大科学组织管理思想

第十七章钱学森社会科学技术思想

第十八章钱学森社会主义建设的体系结构

第十九章钱学森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

第二十章钱学森的人才观

第二十一章钱学森现代教育思想

第二十二章钱学森的科学道德观

第二十三章钱学森论学术民主

第二十四章钱学森的科技普及观

第二十五章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

第二十六章钱学森的艺术世界与科艺结合思想

第二十七章钱学森的现代文化观

第二十八章钱学森论文学艺术

第二十九章钱学森的技术美学思想

第二十篇钱学森与现代学科技术发展

第三十章钱学森与近(现)代力学

第三十一章开创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的新时代

第三十二章创建工程控制论

第三十三章创建物理力学

第三十四章钱学森与中国力学事业发展

第三十五章钱学森与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三十六章钱学森与中国技术科学的发展

第三十七章钱学森论核科学技术

第三十八章大力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三十九章钱学森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事业的贡献

第四十章钱学森与中国的管理科学

第四十一章开拓中国的系统工程一

第四十二章创建中国系统科学

第四十三章创建思维科学

第四十四章钱学森论军事科学

第四十五章钱学森论行为科学

第四十六章钱学森论地理科学

第四十七章钱学森论建筑科学

第四十八章钱学森与中国的科学学

第四十九章钱学森与中国的软科学

第五十章钱学森论情报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

第五十一章钱学森论经济科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十二章钱学森论领导科学与艺术

第五十三章钱学森论决策科学化

第五十四章探索未来,科学预测

第五十五章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与设想

第五十六章钱学森的草产业理论与设想

第五十七章钱学森发展中医思想综述

第五十八章大力向社会科学领域推广现代科学方法和新技术成果

第五十九章钱学森重要建议与设想述评

第六十章钱学森创造和译定的名词术语

第三篇钱学森学术研究风格与艺术

第六十一章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钱学森精神

第六十二章从哥廷根学派到钱学森学派

第六十三章遵循民主、平等、严肃的学风

第六十四章开放的大协作精神

第六十五章热心扶植后学的人梯精神

第六十六章学术研究艺术之理论与实践并重

第六十七章学术研究艺术之创新与普及齐驱

第六十八章学术研究艺术之重视学术组织建设

第六十九章学术研究艺术之倡导学术讨论班

第七十章学术研究艺术之重视学术刊物

第七十一章学术研究艺术之广泛的学术通信

第七十二章钱学森的思维艺术

第七十三章钱学森的演讲艺术

第七十四章钱学森的著述风格

第四篇钱学森主要著作简介

第七十五章专著·文集·部分主(参)编著作简介

1.《工程控制论》

2.《工程控制论》(修订版)

3.《物理力学讲义》

4.“JetP0rpulsion'’

5.《导弹概论》

6.《星际航行概论》

7.《从飞机导弹说到生产过程自动化》

8.《气体动力学诸方程》

9.“CollectedWorksH.S.Tsien·1938-1956"

10.《钱学森手稿》

11.《军事系统工程》

12.《论系统工程》

13.《论系统工程》(增订本)

14.《创建系统学》

15.《关于思维科学》

1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

17.《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我国科技政策讲座》

18.《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

19.《论人体科学》(北京版)

20.《论人体科学》(四川版)

21.《创建人体科学》

22.《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23.《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24.《论地理科学》

25.《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26.《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二版增补本)

27.《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

28.《钱学森论山水城市》

29.《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

30.《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31.《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

32.《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

33.《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

34.《经济理论与经济史论文集》

35.《国防经济学论文集》

36.《迎接新的技术革命》

37.《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

38.《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

39.《论法治系统工程》

40.《九十年代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化》

第五篇与时俱进的钱学森学术思想

……

书摘

五、技术科学哲学及技术科学研究方法(论)

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的产生溯源久远,很早就有人对技术进行总体思考。我国古代就有人论及“工巧”,即工匠的技能、技艺,如《考工记》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亚里士多德则从目的、动力、形式和质料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技能。近代学者对技术有更多的思考,达·芬奇、培根、狄德罗、黑格尔等都谈到技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钱学森认为,对技术发展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成就的概括总结。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认真研究了从古代到19世纪中叶的技术史资料,对技术的意义、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及技术应用的社会条件作了深刻的阐述。技术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人类能动地利用、控制和变革自然的一般规律性,研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是技术哲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技术哲学应与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一样,引起我国哲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并使之成为我国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分析评述国外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应该承认西方技术哲学中有不少值得消化吸收的东西。邦格曾提及,人类历史上只有三位伟大哲学家密切关注过科学技术,就是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和罗素。拉普在介绍技术哲学时一再讲到马克思的贡献,认为马克思看到人的劳动和劳动的人对技术哲学十分重要。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技术哲学可以看作是一种确定的有特色的重要思想,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已经奠定了基础,比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关于劳动和生产过程的基本观点等。

在西方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自然物一技术物一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另一条是自然发展一技术发展一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将技术作为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对技术本身进行研究,后者是把技术放在整个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去考察。这两方面相互交叉使其理论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重视对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重视对技术发展历史本身的研究,重视技术的社会经济作用等等。

(2)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概括,力争使技术哲学的研究有益于我国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技术哲学的兴起不仅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