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清镇 |
释义 | 钱清镇地处杭州湾南岸,镇域面积54.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万,外来人口10万,下辖21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87亿元,财政收入7.09亿元,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42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788元。 历史文化钱清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年间,会稽郡太守刘宠因政绩显著而受皇帝褒奖,在奉调离任时,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执意不收,只示意取一枚投入江中,江水顿时清澈见底,“钱清”始而得名,后百姓感念其德,临江建亭,名一钱亭,又名清水亭。至今还留存乾隆皇帝为此题写的《钱清镇偶题》御碑。 宋代设驿,明时建所城。清时为萧山、绍兴两地海盐专业市场。民国期间,街河以北属萧山,南属绍兴。1950年10月两地合并建镇。1989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工业卫星镇。1992年5月,与南钱清、新甸二乡合并为钱清镇,辖48个村、3个居民区。1993年有15166户、53807人。镇人民政府驻钱清村。 区位优势钱清区位优越。地处杭州湾南岸,位于宁绍平原西部,东接柯桥轻纺城,南和西邻杭州萧山区瓜沥新城(瓜沥新城:瓜沥新城是航坞山经济区和萧绍边界区域的区域政治、经济、商贸和居住中心——瓜沥镇,同时是萧山区唯一的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瓜沥镇2010年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万,常住人口11万,地区生产总值56亿,财政总收入8.44亿元。瓜沥新城将按照省政府关于小城市培育试点的要求,今后三年投入130.3亿元发展工业、商贸、居住、基础设施、环境和保障这六个方面共100个项目,计划在2013年底建成一个建成区增加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的现代化小城市)及衙前镇。杭甬铁路、104国道和杭甬运河横贯镇中,杭甬、杭衢高速公路近在咫尺,距萧山国际机场仅10公里。镇域面积54.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万,外来人口10万,下辖21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 经济发展钱清经济发达。全镇现有法人企业1762家,其中规模企业199家,已经形成从化纤、织造、染整到家纺、服装这样一条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形成了纺织、五金、电力、包装等四大支柱产业,三次产业比重为1:71:28,人均生产总值超1.7万美元。镇内建有全国最大的轻纺原料集散中心──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拥有外商投资园区、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两个工业集聚区。200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2.78亿元,财政收入7.09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38.29亿元,市场销售额281.79亿元,自营出口7.26亿美元,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42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788元。 社会事业钱清社会发展。集镇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1%。全镇已创建县级以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5个,创建率达68%。集镇建有占地120亩的现代化教育园区,镇中心小学、镇中学、镇中心幼儿园、镇成教中心均为省级示范学校。集镇建有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中心,村村有文化体育中心。全镇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镇基本建成以养老、医疗、救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五保”、“三无”人员实现100%集中供养。 主要职责1、钱清镇党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全镇财经工作的领导,对全镇的财经工作进行决策和指导,决定全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下设财经工作办公室。 2、钱清镇党委政府工作计划与执行监督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党委政府日常工作和专项工作的计划、执行和监督。下设工作计划与执行监督办公室。 3、钱清镇工业集聚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权负责工业集聚区(包括柯西服装园区、南部工业园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并实行封闭运作。下设综合处、规划管理处、建设管理处、经济服务处。 4、钱清镇工业发展与招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工业经济、商贸经济、科技人才、招商服务和投资审批等方面的工作。分管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业奥林匹克竞赛办公室、招商服务办公室、投资审批中心。 5、钱清镇组织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党务、组织人事、对外宣传等工作。分管组织办公室、外宣办公室。 6、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权负责轻纺原料市场(包括传统交易区、业态创新区和“大钱门”国贸区、市场延伸区、仓储物流区、配套服务区、原料研发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等工作,并实行封闭运作。下设综合处、规划建设处、招商管理处。 7、钱清镇社会事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人口计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分管社会事业和保障办公室。 8、钱清镇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组(钱清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工作。分管城镇建设管理局、城乡规划管理办公室、城镇管理办公室。 9、钱清镇农业农村与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农业经济、行政村管理、政法、社会稳定等工作。分管农业发展办公室、综治工作中心(综合执法所)、新农村建设指导中心。 各领导小组受镇党委政府委托,在职责范围内享有相对独立、履职需要的各项职权。 各领导小组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敢于负责,大胆工作,干净干事,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实现突破,取得实效。 机构设置根据新型城镇建设的要求,结合钱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钱清镇设立“2”个综合性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性工作领导小组。 (一)“2”个综合性工作领导小组: 1、钱清镇党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 2、钱清镇党委政府工作计划与执行监督领导小组。 (二)“7”个专项性工作领导小组: 1、钱清镇工业集聚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与绍兴钱清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署办公); 2、钱清镇工业发展与招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3、钱清镇组织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4、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与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建管委合署办公); 5、钱清镇社会事业工作领导小组; 6、钱清镇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与钱清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 7、钱清镇农业农村与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镇区建设街道原镇区仅2~3米宽横直两街,路面狭窄,高低不平,沿河雨棚与廊下相接,店铺、船埠和街路共用,集市拥挤不堪。80年代起,新建和改建前街、西后街、东后街、镇西路、镇南路等街道12条,最宽处为12米。1993年底,镇建成区有道路54条,面积6.65万平方米。 房屋民间住宅旧时以平房为多,均砖木结构,亦有部分草舍。建国初,镇区房屋建筑面积约7.13万平方米。70年代后,房屋建设逐年加快,先后新建住宅群49幢,750套,建筑面积4.2万多平方米,1993年底,房屋建筑面积增至67.5万平方米,比建国初增加8.47倍,其中住宅面积32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大都建于80年代,有影剧院、邮电大楼、中心校、幼儿园、人民医院、信用社等,层次最高为8层,多为3~4层。至1993年底,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 水电1985年建自来水厂。1993年底,供水管道全长23公里,年供水量141万吨,镇区3.5万人,全部用上自来水。 1959年8月,农机厂用柴油机发电。1970年设供电站。1987年初,建热电厂,1993年1-3号机组发电9552万千瓦时,供电8839万千瓦时。同时,设置4条长8283米热网管线,为17家企业供热。 邮电清宣统二年(1910),设邮政代办所。民国元年(1912)架设柯桥到钱清乡村电话。建国初,在横街1家药店附设邮政代办所,江沿下1家米店附设电话零售处,有电话机1部。1954年设钱清邮政营业处,次年10月改设邮电营业处,20门交换机1台。1982年后开通电传,并用智能型电传机传送。1989年新建千门模块程控电话大楼,安装电缆总长度137.43公里。8月开通程控电话。 交通萧甬铁路、104国道、浙东运河穿越境区。1986年起,先后建成钱清至新甸、夏履、杨汛桥3条公路。拥有各种汽车178辆,三轮卡车28辆。运输用拖拉机74辆。建有绍兴县第三运输公司,配有13.5~38吨级货轮12艘,容量204吨,228千瓦和15~38吨级驳船18艘,容量376吨,航行于上海、苏州、无锡和本省杭、嘉、湖及杭甬、京杭运河水系。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样本“危机”中凸显三大优势金融危机以来,钱清镇的经济运行虽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保持了平稳,全镇199家规模企业中,除二毛纱业受企业总部影响出现经营困难之外,其他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均保持正常。这种异于众多村镇企业的积极现象,源于钱清人民努力打造的三大优势。 “小企业、大集群”,是钱清镇的产业优势。据统计,钱清现有大大小小的法人企业1762家,其中纺织企业占80%左右,已经形成了从化纤、织造、染整到服装、家纺一条完整的纺织产业链,纺织产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81%。如果再加上镇内的轻纺原料市场,周边县城的轻纺城,镇内的一个个纺织企业,汇成了纺织产业的大集群,形成了其他乡镇无可比拟的区域集群优势。这种集群优势给钱清镇经济发展带来了生产成本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区域发展优势。 “小产出、大空间”。目前钱清镇的工业用地面积近万亩,但总体利用率比较低,产出比较小,全镇亩均税收为5.63万元,低于全县7.67万元的平均数;亩均销售为185万元,低于全县269.56万元的平均数。在用地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也给钱清经济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这种资源优势,得到了钱清人民的充分认识、利用与发挥。 “小经营、大智慧”,是钱清镇的人才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一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的教训,孕育和造就了今日钱清一支务实精明的企业经营队伍,镇内的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能够注重企业资本积累,立足企业实际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够放眼全球经济,闯荡国际市场,保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据初步统计,全镇199家规模企业中,有120多家企业领导是既会办实体又会做贸易的人才。这样一支“小经营大智慧”的企业经营者队伍是钱清镇经济发展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不竭的人才资源。 发展中做好三大文章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钱清镇也在努力寻找发展机遇。他们在深刻分析自身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后,果断提出要围绕“渡危生存、寻机发展”这个主题,着力做好“三个一批”文章。 做好“提升一批”文章。坚定不移树立工业强镇不动摇,坚定不移坚持纺织集群不动摇,加大有效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品牌创建步伐,致力提升纺织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产业的集群优势。 从政府层面讲,要做好集群的文章,从明年开始,镇政府的政策不再是“天女散花”,而是“重拳出击”,对于那些有利于纺织产业完善、有利于纺织产业提升的项目和企业给予重奖。从企业层面讲,要做好延伸的文章,作为制造业企业,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提高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更要提高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的能力,只有这样,制造业企业才能不断积累自主技术,不断加强市场竞争力。 做好“转型一批”文章。此次金融危机还未结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还会加剧,要素供给制约还会持续,钱清镇提出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加快产品转型、产业转型步伐、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钱清镇政府将建立转型发展导向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改造,积极鼓励企业盘活存量土地。企业要有的放矢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不断做大做强企业。 做好“开拓一批”文章。一方面钱清镇坚持“两个并重”原则,着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开拓非洲、南美洲以及中东、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钱清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力争在市场物流、医药物流上有新的突破,稳步推进“大钱门”建设,着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致力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和质量,努力确保全镇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钱清镇将紧紧围绕“轻纺原料中心、工贸品质新城”的奋斗目标,着力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致力塑造绍兴西大门形象。 工业化打造经济强镇30年来,钱清人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勇于实践,敢于变革,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色、乡镇特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美丽风景。30年打拼积聚,钱清从封闭的农耕社会走进了充满挑战的工业社会,从普通的水乡小镇变成了参与国际竞争的经济强镇,实现了大跨越。 经济体制实现了从“集体”向“民营”的跨越。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全镇除了土地集体所有的农村集体经济体之外,出现了产权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经济体,但这些都是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形式。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整体转制,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增加,钱清镇的经济体制由集体经济为主转变为民营经济为主。虽然目前钱清镇存在着国有、集体、外资、个私等多种经济成分,但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独资企业只有1家,外商独资企业只有2家,民营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的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90%以上。 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国有、集体、外资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正在推动着钱清镇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阶层实现了从“农民”向“镇民”的跨越。改革开放初期,钱清镇的社会阶层是纯粹的农民阶级,广大农民在土地上耕耘,靠农业生产生存。随着新经济组织不断出现和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民的不断蜕变,全镇的社会阶层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方面本镇农民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全镇37610名劳动力人口中,纯粹以务农为生的不足200人,全镇25121名农民已经办理了被征地农民农转非手续,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过去的农民已变成了是农非农、亦农亦工的镇民。 另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来创业者,已经成为钱清镇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他们有的成为企业打工者,有的成为土地的承包者,还有的从事着商业活动。 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的跨越。1978年,钱清镇的3次产业比重为65︰33︰2;2008年,全镇的3次产业比重为1︰71︰28。30年的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下降了64个百分点,工业的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 至2008年,全镇共有法人企业1762家,其中规模企业199家;有实绩自营出口企业221家,其中年自营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有41家。全镇已形成了从化纤、织造、染整到家纺、服装这样一条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已形成了纺织、五金、电力、包装四大主导产业。镇域经济实现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跨越。 村镇建设实现了从“村落”向“城镇”的跨越。30年来,集镇建成区面积从0.8平方公里扩大到15.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19%提高到56%,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7平方米增加到46平方米。 村庄建设已经从过去的”天女散花“状态转变为整齐化一的状态,农村建成了一个个农民别墅区和新社区,出现了农民多层公寓和高层公寓。集镇建设从过去的零乱无序状态转变为规划有序的状态,一个个居民小区不断涌现,一幢幢商务高楼拔地而起。村镇建设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房无新区”的局面。 社会服务实现了从“自给”向“公共”的跨越。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种田吃饭、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公共服务方式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形态。进入21世纪,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保障从“养儿防老”转向了“参保养老”。全镇已有18916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9870人参加了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近5年来都达到96%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090人,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覆盖面正在逐年扩大。 医疗卫生从“有病上医院”转向了“无病做检查”。全镇已建成了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了镇村社区卫生一体化体系,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全镇统一的就医服务,能够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 教育从“有书读”转向了“读好书”。在镇中心幼儿园、镇中心小学、镇中学、镇成教中心“一镇四校”全部建成省级示范学校之后,全面实施以“学前教育公立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成人教育区域化、外来子女教育一体化”为内容的教育“四化”工程,努力让全镇老百姓和外来创业者及其子女都能享受到高质量、多层次的教育。 人口结构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跨越。据统计,钱清镇的企业与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业务,与全国所有省市有经济来往;全镇有近10万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来自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全镇每个村都有外来人口居住,其中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就有8个村。 30年不断跨越,钱清镇深刻体会到,要发展就必须有勇于超前的思维,创造率先发展的机遇,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努力赢得改革发展的先机;必须始终有敢于担当的气魄,打造区域经济的优势,无论遇到任何变化挑战,坚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始终有善于为民的情怀,营造全民创业的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时刻惠及百姓。 根植乡土的草根精神30年沧桑巨变,一切的发展无不依赖于钱清镇的人文精神,一种根植于乡土的草根精神。 自强想干,是钱清人民精神的源泉。钱清的百姓素有“创家业”的激情,全镇现有6150家个体经营户,这种与生俱来的创业激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尽情涌流,形成了全民创业的基石。 钱清镇的人具有“创企业”的豪情,这种坚贞不渝的豪情,推动了全民创业的发展,钱清镇是绍兴市乃至浙江省企业数量最多的乡镇,全镇差不多每10户人家就有1家企业。 钱清镇的干部怀有“创事业”的热情,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都把在钱清任职作为一种光荣,让钱清发展作为一种责任,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致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韧肯干,是钱清精神的品质。钱清人“守禀性”,始终没有丢弃朴实的农民品质,无论是在创业之初还是创业成功,无论是企业困难时期还是企业鼎盛时期,时刻不忘勤奋和节俭,并把这种禀性融入到了企业的文化之中。 钱清镇人“守主业”,不管风云怎么变幻,不管行业如何艰辛,始终坚守在纺织业这个传统产业上,始终把做强做大企业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全镇纺织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81%。 钱清镇人“守家乡”,大家把“在钱清镇发展、让钱清镇繁荣”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全镇在外投资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乡镇。正是这种“守禀性、守主业、守家乡”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钱清镇的企业在壮大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钱清。 务实会干,是钱清镇精神的精髓。钱清镇人做事不张扬、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不管是规模企业的老总,还是个私企业的老板,大家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反而常常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基于这种“不张扬”的品格,钱清企业的家底普遍比较殷实,资本比较充盈。 钱清镇人在发展上“不盲从”,喜欢因厂制宜、量力而行。对于新项目的投入,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对于跨行业的投资,要看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对于企业的扩张,实行滚动式、螺旋式,保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同行间“不拆台”,喜欢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在市场经营户,大家始终把领先别人作为经营准则,把差别发展作为生存之道,从不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相反,当某一企业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伸手帮扶一把,主动进行并购重组。钱清镇人“懂机遇”,做到机遇面前不错过。1993年,绍兴纺织业快速发展,化纤原料需求迅速扩大,钱清镇人民就在104国道边建起了轻纺原料市场;2007年,面对新型城镇扩权强镇的机遇,启动开发“大钱门”建设,一批商务楼群迅速崛起。“懂抢先”,做到先人一步打造优势。1998年,钱清镇千方百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乡镇级外贸进出口公司,从此,全镇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连续5年成为浙江省自营出口第一。 2002年,率先在全市乡镇中建立了外商投资园区,目前园区已成为钱清镇的化纤原料生产基地。“懂包容”,做到与外来人口和睦相处。自1992年永通集团第一次招收外来民工后,目前钱清镇的外来人口已有10万人,钱清镇政府为他们办民工学校、建民工公寓、发民工医疗券,本地人和外来人做到了坦诚相待,和谐共处。创造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0年成功实践,钱清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未来的钱清镇怎么办?钱清镇需要着眼乡镇,开展“五化探索”,去创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经营产业化。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寻求社会公正公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钱清镇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须重新审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为此,钱清镇完成了一个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概念性规划,将探索一种工业化投资、规模化建设、工厂化生产、公司化交易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子,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工业发展集群化。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钱清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未来的工业如何发展,实践告诉钱清镇人民,必须立足乡镇实际加快发展,发挥集群优势提升水平,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钱清镇将坚定走纺织集群化、工贸结合型的发展道路,实施“提升一批、转型一批、培育一批”的“三个一批”工程,进一步优化全镇的纺织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全镇的纺织产业制造水平;实施“差异化、品牌化、终端化”的“三个化”工程,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通过集群化、工贸型发展,提升钱清镇纺织产业的集群优势,打造钱清镇纺织产业的区域品牌,真正把钱清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强镇。 市场升级国际化。钱清镇轻纺原料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原料集散中心。不仅促进了钱清镇工业的发展,而且加快了钱清镇城市的建设,是钱清镇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结集点,也是钱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 钱清镇将按照“改造传统交易区、建设国际贸易区、拓展现代物流区、构筑网上市场、建立研发中心”的总体思路,加快市场的升级发展步伐,提升市场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最好的、最有活力的轻纺原料交易中心,打响“轻纺原料采购在钱清”的品牌。 村镇建设城市化。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此,钱清镇按照“空间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思路和标准,已经完成了全镇的总体规划。 从2007年开始,钱清镇启动并实施了“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城市供水网、城市排水网、城市燃气网”等“五网”建设工程,全镇农民已经看到了城市沥青道路,乘上了城市公交车,喝上了与市区一样的自来水,集镇生活污水已经入网排放,广大农民还将用上洁净安全的天燃气。 钱清镇的目标是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让全镇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 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不仅体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同一个乡镇也存在着不均等。作为发达地区乡镇,钱清镇意识到必须对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内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因此,钱清镇将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全面提高全社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的水平,真正让广大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努力缩小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钱清过去30年的发展成果,是包括外来创业者在内的所有钱清镇人共同创造的,也是我国发达地区乡镇的一个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钱清镇人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