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乾明古寺
释义

乾明古寺位于岳阳市金家岭,建筑有大殿、天王殿、弥勒殿、齐堂、藏经阁、住房;珍藏有《大藏经》一部。它始建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之间,初创期寺名为“永庆寺”。

简介

寺内有古柏一株,相传是“禹(大禹)导水过九江至东陵(即今巴陵)乃沱潜既道(即今之华容沱江)云土梦作乂”,其时居巴州时亲手所植(《岳州隆庆府志》)。

两千年香火延绵

长居岳阳老城区的老人们都知道,在岳阳市区境内,佛教圣地除了有历史悠久的圣安寺以外,还有一座始建于东汉灵帝时期,隐藏于民宅之中、也是不被当代人们所知道、却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我国著名古刹之一的乾明寺。

建寺初期

东汉时期,人们对佛教认识肤浅,只是当作神仙方术家宣传的一种道术来信奉,加之寺内又有“禹王古柏”参天,故膜拜者甚众,“永庆寺”亦香火旺盛。

魏晋时期,随着中国佛教的空前发展,“永庆寺”亦不断扩大,遂逐成规模。至西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永庆寺”由当时住持慧觉禅师以佛教“乾元永盛”之意将其更名为“乾元寺”。

唐代

唐贞观时期,全国佛教已成鼎盛之期,“凡名者皆以帝敕为禅院”。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高宗皇帝李治颁诏书将巴陵“乾元寺”敕更名为“广福禅院”,并赐以“广福禅院”御书匾牌。从此,巴陵乾明古寺因皇帝“钦赐”而奠定了她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辉煌地位。

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宰相张说(字道济,雒阳人。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郎,累官尚书,左丞相,进中书令,诛太平公主功封燕国公。诗词凄婉。)因“坐累(被贬)徙岳阳” 任巴陵太守(刺史)后,常入广福禅院拜谒空穆方丈“常至戌时而归者也”。之后,张说曾留下七绝一首:“老僧散步古松径,倚石谈经禅心定,时有流水杂罄声,野鹤幽禽皆静听。”

自唐以来,乾明古寺一直以“潇湘六刹”之一(长沙开福寺、麓山寺、南岳南台寺、祝圣寺、上封寺)闻名遐迩于中华大地。由此,自古才“皆有其寺及巴陵名重”之说。

五代时期

五代时,禅僧灏鉴(巴陵人氏,参云门文偃宗祖得悟嗣其法,)为云门宗传人,持云门宗“三语”(“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而广弘禅法。世称“巴陵灏鉴”,“鉴多口”。后居巴陵,将“广福禅院”更名为“新开寺”(雪窦语录谓:“新开者,乾明祖师也”)。灏鉴禅师将此辟为云门宗湘北道场,“三转语下,开悟学者,声价自兹,以名重已”。由是,巴陵城亦随着灏鉴禅师和“新开寺”而大振天下。其寺“基宅为之其广延袤数百弓”(古时一弓合现在1.6米,360弓为一华里,240方弓为一亩)。当时,寺内已有比丘尼(尼姑)所居之下院(即现在的上、下观音阁)、竹林(即现在的竹阴街),水田三百余亩,“收课租三百余硕,永为常供佛斋僧”。由于寺庙雄踞天岳岭上,香火十分旺盛,香客逐增,故围绕寺庙周围也逐成市衢,“是以前坊(作坊)、后衢(街道)、右痒(学堂)、左市(商贾云集之地)者皆有之”。

宋代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皇帝赵光义颁诏,将“新开寺”更名为“乾明寺”,并亲笔御书“乾明寺”金匾齐楣,并赐“金全藏”及“旃檀像(用檀香雕刻的佛像)一躯”。其时,董都曹(宋代府署都曹皆为幕僚)首施“永兴阁子镇(即现在郭镇)庄田并五六二都(宋时行政区域为县、乡、都、村)茅栗坪、芋头坡(即现在芋头田)等处水田若干亩”于寺内。

其时,“乾明寺”益发规模宏大,并成为了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唐代著名禅师,习禅于衡山传法院,师事怀让十年,密授心印。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至德宗元年即公元779年,居江西洪州“开元寺”,其寺已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禅法传播中心之一,四方学者云集,主张“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弟子有百丈,怀海等139人之多)(《景德传灯录》卷上,《宋高僧传》卷十)与石头希迁禅师(唐代禅僧,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至衡山南台寺,结庵于寺东头石头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或“石头希迁”。与当时马祖道一并为国内最著名的两大禅匠。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顿悟,名异体一”。主张“不修为修”,“不悟为悟”。弟子有惟严、道悟、天然等21人)(《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卷三十)两大著名禅师及弟子与“开元寺”、“南台寺”两大国内著名道场连接的桥梁。但凡江西僧众上南岳,南岳僧众下江西者必经巴陵乾明寺,在此住足习禅。“或弃船登岸而入乾明寺,或别乾明寺而离岸登船”。故时人戏曰“凡到乾明寺,必是走江(西)湖(南)”。由此“走江湖”一说自唐以来,由乾明寺而引发。

期间,“多有僧(和尚)侣(道人)者入寺而居之”。有不少高僧大德和著名道长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现略举一二。

“彩笔凌云吐凤凰,星辰灿烂玉华堂;天开东壁图书府,人在西园翰墨场;一代文章昭日月,千秋道义仰宫墙;几回追溯尼山席,独抱遗经问彼苍。”

“天风搅海波涛恶,蜃气弥漫幻楼阁;老仙骑杖驾云来,长歌一曲龙惊跃;宴罢蟠桃酒未醒,醉中心觉渡沧溟;风雨相随百怪走,听雨小憩朗吟亭。”

“云路驰驱几万重,无羁天马怒嘶风;横挥慧剑穿魔胆,乱摰雷鞭挞鬼雄;八卦九宫推掌上,五湖三岛在胸中;一支活虎生龙笔,气力千钧拨华嵩。”

“洁身何事苦驰驱,欲向掬庐作退居;醉客怕看新试剑,仙翁闲校旧抄书;吟声嘹亮惊天宇,笔力纵横贯斗墟;偏惹酒星招我饮,琼楼小驻五云车。”

“莲花九品植丹田,化作波罗不漏仙;无缝塔前灯一盏,光辉长烛性中天。”

“松舟曾耀洞庭秋,留得精魂此壮游;笑指瑶台遗像肃,吕仙如下岳阳楼。”

“灵光万丈照玄都,色相俱空有若无;省识我身原是幻,来去何必向荣枯。”

“几生灾劫问瞿昙,宇宙茫茫一古庵;太乙独尊还九九,云虚无据蕴三三;精流日月形同在,族含龟蛇性可参;解释圆通真妙谛,满天花雨护伽蓝。

“大道茫茫,不可测量;无津无岸,日月争光;周天运数,总赅十方;图开太极,万象包藏;个中玄妙,清净之乡;一消一息,一阴一阳;生生死死,往复无常;九宫相推,万变无疆;五行定位,六合皇皇;乾旋坤转,自有主张;清空一气,造化之纲;金鸟玉兔,走遍鸿荒;一刻非短,百岁非长;大千世界,芥子包藏;物我皆幻,色相俱忘;明心见性,直叩心王。”

“数声牧笛晚风长,为向山头送斜阳;万里清风菰菜老,千畦明月稻花香;青荷露净圆珠细,绿树阴浓曲径凉;饱看云天图画好,倩谁收入古诗囊。”

“羽衣飘渺拂天来,眼底烟云一扫开;文字有缘留翰墨,神仙无累脱尘埃;祥光环绕奇香蕴,佳句甄陶锦绣裁;笔舞龙蛇惊北斗,霓裳高唱任徘徊。”

“月拖花影上窗纱,香篆风吹几缕斜;竹径无尘多鸟迹,挑源有路入仙家;江添新雨一蒿涨,山被浮云半角遮;骚客同联香火社,挥毫落纸走龙蛇。”

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乾明寺受“市火延毁”。宋太宗“所赐檀像尽入劫灾,藏经存焉”。

宋徽宗政和年(公元1111—1117年)间,“复旧”重建乾明寺,并扩其规模。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至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范淙(字知闻,延平人。)“知岳州军事”,“亦多有善政”。“尝于寺(乾明古寺)中”,且于寺中方丈交往深厚。任时,还曾书写了“去(离)思碑”立于寺中,以教后人立志勤学,以图国家之统一。

元代

元著名学者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泰定帝时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洒,其诗文在当时号为大家),游巴陵时,特地拜谒乾明古寺及“新开”祖师灏鉴禅师墓,为乾明寺当时盛状而折服,撰铭其曰:粤之荆湘,山水优长,惟岳之阳;昕钟夕鼓,列刹相伍,乾明为古;于晋有基,于唐有规,鉴公是仪;三转语下,开悟学者,掀霆声价;自兹以征,名重巴陵,来施如绳;有田堪莳,有陆可治,僧饭粗备;寺之与田,惧世多邅,屡革屡迁;逮及皇国,奖善惩恶,务崇我释;有师济庵,闵众弗堪,匡此伽蓝;凡构翚烂,中烨外灿,观者嘉赞;铭昂之传,弘鉴是禅,寿圣万年。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惠宗皇帝依据元世祖皇帝“圣旨”,又为乾明寺特颁诏书,以兹奖励,并进一步确定了乾明寺的地界和宗教界的地位。故,自五代及元,乾明寺已成为国内佛教界一大丛林,且自“巴陵灏鉴”之后,乾明寺历代著名禅师辈出。宋以前“穆禅师、觉禅师及宋朝普禅师、睦禅师、闲禅师、朗禅师、谱禅师,历代诸祖机缘语句,诸载传灯、续灯、广灯。由是,乾明寺成大丛林,巴陵之名益重也”。

明代

至明初之际,乾明寺一直维持原状,并在寺内设“僧纲司”(即巴陵县境内佛教事务管理机关)。其时,进士夏言游巴陵时,特拜谒乾明古寺方丈清慧禅师。后留诗一首:“借得蒲团小结趺,雨檐兰叶伴清孤;禅心未问三生偈,客思犹悬万里途;历历家山雄石镇,萧萧风雨洞庭湖;繁愁不为诗篇掇,多病还凭药饵扶。”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7年),知县郎子文在乾明寺之北侧(即现在的岳阳市二中)建巴陵县学宫。其时已征乾明古寺田地百余亩。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嘉靖十二年(公元1534年)年间,知县江满又在县学宫旁扩建文庙和“复明伦(堂)於故处,辟地新立,又以新衢逼学右易其地”,故再征寺庙田地及基宅近两百余亩。其时,乾明古寺已与“大成至圣孔庙”融为一体了。“凡儒者莫不参禅,佛者莫不修儒之本也”。

明时,乾明古寺仍僧才璀璨。如寺内无相禅师,讳普实,号无相,为四川夔州人,俗姓罗。十一岁出家,师事通禅师,诸品经诠过目不忘,过口成诵。后“振锡周游”,“首见东际和尚,明年礼幽谷满禅师。师问曰:‘牛头见四祖时如何?’答曰:‘水涨船高’。师又问曰:‘见后如何?’答曰:‘泥多佛大’。如是敏悟无凝滞”。“其平居一动一静,皆合规矩者,以其至诚本诸身也。故,四方缁流皆於师取法”。“一日示病召诸徒语曰:‘吾往矣’。其徒环立左右,请曰:‘师往,岂无一言以遗后乎’?遂诵谒云:‘大野浮云散,长空月已明,尔辈宜保惜,切莫问通津’。诵讫,端坐而逝。时洪武辛未正月二日也。高年六十有六”。后人赞其师曰:“真铁中之铮铮,僧中之佼佼者也”。

清代

清乾隆时,其“仍依明时旧制”,将“僧纲司”仍设寺内。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巴陵时,曾微服亲临乾明古寺与当时方丈彻夜谈禅,“至鸡鸣而兴致依然矣”。但清后期,随着全国佛教的衰落,乾明古寺也逐渐衰退。

近代到现代

待民国初年至解放前,乾明寺亦随着全国佛教逐渐式微,原有的辉煌不再有,许多宅基地及田地逐渐被官府及当地民众所占有。

解放初期,寺庙成为了当时巴陵县城关镇派出所驻地,后虽从此迁出,但寺庙已荒废一片,断垣残壁,寺庙已无僧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党对宗教政策的落实,岳阳市委、市政府对恢复这座2000年的古寺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在当时民宅、商店、厂房林立的情况下,各级领导通过多方努力仍将原有寺庙中一块荒芜之地划拨给了寺庙。虽然其占地不到原有的三千分之一,但千年古寺终可有了栖生之地。后由僧众重修殿宇,饰琼楼,拓斋房,肖五十应真(罗汉)于其上。故,古寺乃香火重旺,信众颇众。寺庙建成当年,就被湖南省宗教局授予“湖南省重点宗教场所”。

现,乾明古寺住持乃虚云老和尚第二代传戒弟子即云门宗法嗣佛缘老禅师之受戒传牒弟子释明扬也。释子仍持乾明祖师禅僧灏鉴之志,“三转语下,开悟学者”。且广纳天下之僧才,融儒释道如一体,以和谐为本弘扬佛法,立志再创乾明古刹昔日之辉煌。

三朝皇帝亲书御匾

唐显庆三年高宗皇帝颁诏书将巴陵“乾元寺”敕更名为“广福禅院”,并赐以“广福禅院”御书匾牌。

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皇帝颁诏,将“新开寺”更名为“乾明寺”,并亲笔御书“乾明寺”金匾齐楣,并赐“金全藏”及“旃檀像(用檀香雕刻的佛像)一躯”。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惠宗皇帝依据元世祖皇帝“圣旨”,又为乾明寺特颁诏书,以兹奖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3: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