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气血 |
释义 | 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简介气血 qìxuè 基本解释1.中医学名词。[qi and blood] 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2.气性。 3.精神﹐精力。参见"气血方刚"。 相关资料气血俱动。——唐·李朝威《柳毅传》 气血两虚 详解生命原物质”-气、血 刚才已经提到了养生主养“气”。还提到了“生命的原物质--元阴、元阳”,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父母的体质状况,往往直接影响子女的体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原物质是由父母的精气凝结,这个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哦,为了下一代怎么也得找个壮点的男人嫁啊:) 言归正传,我们就来看看“气”到底是什么?和“元阴、元阳”又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由“生命的原物质”产生的能量就是“气”。在中医学上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被视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运输、传递和排泄的基本推动能源。俗话讲的“断气”表明一个机体的死亡,没了气就没了命,这个气你说要不要紧呢~还譬如,关于气,我们生活里的常语就更多了,“受气”“生气”“没力气”“中气不足”当然还有“气质”拉,可见它的作用非比寻常,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 1、推动生长发育。 2、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 3、推动脏腑运动。 4、推动物质运输。 作用除了这些推动作用,“气”还具有: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和固摄作用。 当这些运动发生变化或者失常时,也就是“气”不好好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一样,与西医里的疾病名称是也不一样(西医对疾病的命名和中医对疾病的命名有根本区别,很多西医疾病的命名就很恐怖,比如癌症,就像给病人宣判死刑一样),用中医术语就可以归纳为:“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指的就是“气”的运动失常的四种情况。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气的运动不规律通常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气滞”--就是气的运动不畅,出现的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胀痛。根据气滞的部位不同,出现的胀痛部位也就不同了。说个我们最头痛的毛病把,月经引起的小腹胀痛,是不是痛的时候还会有大便的感觉?这是典型的气滞引起的妇科疾病,气和血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滞往往会有血淤的情况,下次讲“血”的时候再具体讲,这里不展开了。 “气郁”--指的是气结聚在内,不能通行周身。如果气郁结在内,不能正常运动,我们人体脏腑的运转,物质的运输和排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像女生冬天经常会感到手脚冰冷,其实就是气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所以,冬天一定要多吃多运动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气逆”--指的是体内上升太过、下降不及给人体造成的疾病。气在人体中的运动是有升降的,上升作用能保证将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头面,维持各脏器在体内的位置;下降则是使进入人体的物质能自上而下的依次传递,并能将各种代谢物向下汇集,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如果上升作用过强就会出现头部过渡充血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甚至昏迷、半身瘫痪,口角歪斜等症,下降作用过弱则会出现饮食传递失常出现泛酸、恶心、呕吐、咳嗽等症。 “气陷”--和上面那个正好相反,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上升不足则会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脏腑不能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出现头晕、健忘、眼前发黑、精神不振等症;下降太过则会导致食物的传递过快或代谢物的过渡排出,从而出现腹泻、小便频数等症。 上面讲了人体的重要物质气,那接下来就不得不讲一讲“血”。 注意哦,这里讲的血可不是西医概念上的血(中西医差别之大),中医上讲的血仅概括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功能。(现代医学的血液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可能这里的很多MM都不知道血液的构成,特别说明一下下)明确了这点,我们就可以看下血在人体中的作用了。 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它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算上上面的,目前已经出现了4个人体基础物质:元阴、元阳、由它们产生的气、以及这里提到的血)血对女人来说更加重要了,血充足,则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活动也灵活。因为血是将气的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器脏的最好载体,所以中医上又称“血为气之母”。又称“血能载气”。 血的生成和以下2个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补血可以从这2方面入手: 1、脾胃的运化功能。 2、气的充足程度。 脾胃是我们机体消化吸收饮食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因此,在中医上有“脾生血”的说法,也就是说补脾是养血的关键。 气可以携带效能到达个脏器,因此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医上称“气能生血”,也就是说如果血虚则先应补气。 如果血亏损或者运行失常就会导致各种不适,比如失眠、健忘、烦躁、惊悸、昏迷等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元阴、元阳、气、血、津液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物质,尤其是对气、血的调养对女生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月经时血液会有一定量的消耗和流失,加之经期情绪、心理的变化,身体中的雌激素分泌降低,月经失调紊乱也就时常发生。随之而来的肌肤变化,可想而知。肤色暗淡,眼圈发黑,还有满脸的痘痘,花容失色,令人苦恼。经期调节内分泌,提高荷尔蒙水平,补气养血从根本上调经理血,当然也是拥有娇美容颜的养颜之本。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简便易行补气养血的美颜方法:饮食调养气色好 饮食调养: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中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气乃精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