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祁门采茶戏
释义

涵义

“祁门采茶戏”是世界名茶“祁红”的故乡祁门县的一种茶乡地方戏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茶人编,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乡演;方音重,茶味浓。

起源

祁门采茶戏源自江西。清初,江西浮梁县一些姓陈的人迁来祁门县坑口一带,带来一种叫“饶河调”的戏,又称为“江西调”,曲调明快,演奏简单,很快流传到闪里、历口、祁红、奇岭等地,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祁门采茶戏。采茶戏的曲调丰富,有“西皮”、“唢呐皮(吹腔)”、“三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

祁门县地处安徽、江西交界之处,早在唐代就已有了祁门人业茶的记载,历史悠久。但祁门采茶戏的诞生,却要迟至清代末期“祁红”创制成功之后,由于当时的祁门穷乡僻壤、人烟稀少,加之祁红制作工序增加、作业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邻的江西浮梁和安徽安庆等地的农人便纷纷北上南下来到祁门,女采男制,共兴茶事。“江西采茶戏”和“安庆黄梅戏”这两种剧种的因子,也便随之传入祁门,并与祁门的乡音古戏(目连戏、傩舞傩戏等)相互嫁接成一种完全崭新的地方戏曲,祁门采茶戏于是应运而生。

代表曲目

祁门采茶戏的曲调十分丰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拨子、秦腔、唢呐皮、文词、南词、北词和花调等数十种。初始时的祁门采茶戏是以清唱形式表演的,无论是茶山还是乡场乃至于古祠堂古戏台,什么地方都可随时开唱。真正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则是在民国初年的事儿。当时祁门采茶戏已经相当红火,史籍中有“连演七天七夜”的演出纪录。据当地茶文化资料称:“在解放前夕,在祁门上演的采茶戏传统剧目就有大戏12本,小戏46本”。

最具代表性的祁门采茶戏剧目有:《采茶》《海老三种茶》《祁门红茶》《天下的红茶数祁门》《茶场就是我的家》等,特别是其中的《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因为这部初创于1937年的采茶戏脚本的编剧者,是创办于1915年的“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场长、著名茶叶专家胡浩川先生。这部以六幕戏为载体,详细演绎祁门名茶从生叶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过程的祁门采茶戏,在庆祝祁门解放的欢庆晚会上公演后,反响相当强烈。而另一部剧名叫做《海老三种茶》的祁门采茶戏,则以其全部采用祁门方言演唱、道白的特色而载入祁门采茶戏史册。

祁门采茶戏作为祁门茶乡弥足珍贵的茶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新编的祁门采茶戏剧目不断涌现,并在参加全县、全地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现在,海内外客人谈到祁门,不但要提到“祁红”名茶,而且还要提到“祁门采茶戏”,因为她是“祁红之乡”又一朵令广大茶人喜闻乐见的茶文化奇葩。

什么是采茶戏

地方剧种名。流行于祁门县一带。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阊头、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丰富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演唱者八人坐在室内,不穿戏衣,不戴头面,不化妆,自弹自唱。唱的曲调主要是文词。初期使用的乐器只有二胡、三弦和锣鼓,以后逐渐增加月琴、琵琶、扬琴、板胡等八种乐器。民国初年,采茶戏开始以戏剧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1958年,祁门采茶戏曾参加全省第一届音乐周演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