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旗,指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中国清代满族用旗来编制军队户口(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在现在旗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汉字释义

基本信息

部首:方部外笔画:10总 笔画:14

五笔86:YTAW五笔98:YTDW仓颉:YSOTC

笔顺编号:415 33112211134 四角号码:08281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D7

基本解释

1.泛指各种旗帜。如:国旗,军旗,党旗,团旗,等各个团体的标识之一。

2.表示一种标识,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3.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名称。

(1)明代军队实行卫所编制,每百户所统兵112人,编为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分编为5个小旗。明代次戚继光创制步、骑兵编制单位,在基层编制中有局、旗、队三级,每局辖三旗,每旗统兵36人,编成三队,每队兵或骑兵12人。

(2)清代初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以不同颜色的旗来区分军队。八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旗本为满语“固山”的汉名,是清朝八旗兵的最大编制单位,区分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3)清朝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均曾以旗作为编制单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远征后,新改军队单位名称有旗,如后旗、右一旗等;捻军曾将军队按总旗、大旗和小旗三级编制,各级并无固定员额。

4.行政区划单位:(蒙古语:хошууqosi?u)为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内蒙古境内有52个旗,其中3个自治旗。蒙古帝国中十万户一旗。

5.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详细解释

旗qí形声。字从“方人”(yǎn),从其,其亦声。“其”意为“一系列等距排列的直线条”。“方人”指“方国之旌”。“方人” 与“其”联合起来表示“画有一系列等距排列直线条的方国之旌”。本义:画有不同颜色的直线条组合作为标识的方国之旌。“国旗”。

1. 同本义 [bear-figured flag]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 泛指各种旗帜 [flag;banner]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3.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4. 表识,标志 [pennant]。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5.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Eight banners”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6.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banner]

7.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name of constellation]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动词

1. 号令 [Order]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康熙字典》记载

《唐韵》《集韵》《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音奇。《说文》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释名》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其下也。《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又》师都建旗。《注》画熊虎者,鄕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传·闵二年》佩衷之旗也。《注》旗,表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注》两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为旌表。 又姓。《广韵》齐卿子旗之後,汉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与箕同。《荀子·富国篇》则国安於盤石,寿於旗翼。《注》旗,读为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韵补》叶渠尤切。《班固·西都赋》乗輚辂,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按《说文》旗从?其声,训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也。旂从?,斤声,训旗有众铃以令众也。分旗,旂为二。《正字通》云:周礼九旗所画异物,所建异名,各有等差。虽旌旄之通称,而制度自别,未可合为一也。

常用词组

1. 旗布 qíbù

[bunting] 一种轻薄松软的平纹织物,主要用作制旗和节日装饰织物

2. 旗幅 qífú

[fly] 一面伸开的旗子从旗杆算起的长度

3. 旗杆 qígān

[flagpole] 升旗于其上的杆子

4. 旗鼓 qígǔ

[flag and drum]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

故国之旗鼓。——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旗鼓相当 qígǔ-xiāngdāng

[be well-matched]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这两支足球队旗鼓相当,打得十分激烈

6. 旗号 qíhào

[banner] 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名义

他打着援助的旗号,干着破坏的勾当

7. 旗舰qíjiàn

[flagship] 载有海军将官或舰队、分舰队司令官并悬挂其旗帜的军舰

8. 旗开得胜 qíkāi-déshèng

[win in the first battle] 战旗一展开就取胜,比喻一举成功或事情一开始就取得成果

人人奋勇,个个英雄,端的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关汉卿《五侯宴》

9. 旗满 qímǎn

[Man Zhou]八旗满洲。清代军制分八旗,每旗又分满洲、蒙古、汉军等旗

旗满官兵。——《广东军务记》

10. 旗袍 qípáo

[chi-pao] 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

11. 旗人 qírén

[bannerman] 旧称清代隶属八旗的人

12. 旗手 qíshǒu

[standard-bearer] 举着旗走在行列前面的人,比喻领导人或先行者

13. 旗下 qíxià

[subordinate] 属下

他旗下的山顶酒店一直生意兴隆

14. 旗帜 qízhì

(1) [banner;flag]∶各种旗子的总称

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

(2) [stand;colours]∶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15. 旗子 qízi

[flag;banner;pennant] 同“旗”

英文翻译

1.a flag; a banner; a pennant

行政区域名称

简介

为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内蒙古境内有52个旗,其中3个自治旗。

旗名单

呼和浩特市 土默特左旗 ? ? ? ? ? ? ? ?

包头市 土默特右旗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 ? ? ? ? ? ?

赤峰市 喀喇沁旗 巴林左旗 敖汉旗 阿鲁科尔沁旗 翁牛特旗 克什克腾旗 巴林右旗 ? ?

通辽市 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 库伦旗 奈曼旗 扎鲁特旗 ? ? ? ?

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 乌审旗 伊金霍洛旗 鄂托克旗 鄂托克前旗 杭锦旗 达拉特旗 ? ?

呼伦贝尔市 陈巴尔虎旗 阿荣旗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 鄂伦春自治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

巴彦淖尔市 杭锦后旗 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后旗 ? ? ? ? ?

乌兰察布市 四子王旗 察哈尔右翼前旗 察哈尔右翼中旗 察哈尔右翼后旗 ? ? ? ? ?

锡林郭勒盟 阿巴嘎旗 西乌珠穆沁旗 东乌珠穆沁旗 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右旗 太仆寺旗 正镶白旗 正蓝旗 镶黄旗

兴安盟 扎赉特旗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 ? ? ? ? ? ?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额济纳旗 ? ? ? ? ? ?

军队编制单位

(1)明代军队实行卫所编制,每百户所统兵112人,编为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分编为5个小旗。明代次戚继光创制步、骑兵编制单位,在基层编制中有局、旗、队三级,每局辖三旗,每旗统兵36人,编成三队,每队兵或骑兵12人。

(2)清代初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以不同颜色的旗来区分军队。八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旗本为满语“固山”的汉名,是清朝八旗兵的最大编制单位,区分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3)清朝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时,均曾以旗作为编制单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远征后,新改军队单位名称有旗,如后旗、右一旗等;捻军曾将军队按总旗、大旗和小旗三级编制,各级并无固定员额。

李峤《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旗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李峤

【作品体裁】五律

作品原文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

纵横齐八阵,舒卷引三军。

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

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注释译文

①桂影:传说月中有桂树。

②八阵:亦作“八陈”。古代作战的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八阵名目

不一,常见有: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曰牝阵,四曰牡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

③隼:鸟名。又名鹘。鹰类中最小者,飞速善袭。狩猎者多饲之,用以抓捕鸟兔。

④蟠:遍及;充满。《孔子家语·致思》:“斿旗缤纷,下蟠于地。”

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年)唐代诗人。字巨山,唐代赞皇县人。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20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李峤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曾反对武则天在洛阳白司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武后采纳。李峤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晚年,被尊为“文章宿老”。李峤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最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代表作“汾阴行”颇为时人推崇。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辑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