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之好勇者
释义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它告诫人们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不要把“鲁莽”和“愚蠢”当成“勇敢”,否则会闹出笑话,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伤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文名:齐之好勇者

类别:寓言故事

出处:吕氏春秋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盍相饮乎?”饮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求肉为?”于是具染已,因抽刀割己肉而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解释:

齐国有两个好勇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一人说:“难得见面,我们去喝酒吧?”酒喝了几杯后,住在城东的说:“姑且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为什么还要找肉呢?”于是准备了酱料之后,两人便拔出刀来,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死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加点字:

卒:同“猝”。

卒然:突然。

数行:指倒了好几次酒。

革:更,再。

染:豉酱之类。

具:准备

啖:吃

盍:何不

提示:

大家要翻译的话,最好是看完后自己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不枉费老师的一份苦心,否则,即使你抄上了,也很容易被老师看出,得不偿失,请诸君听一下鄙人的忠告!

出处: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作者: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道理:

我们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不要盲目追求勇敢或做没有意义的盲目崇拜,否则会闹出笑话,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伤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或者: 二个莽夫为了争夺“勇敢”的名声,竟然相互割对方身上的肉吃,直到最后,由于流血太多,两个人都死了。他们两个人相互自残,实际上是误解了勇敢的内涵。 什么叫做“勇敢”?勇敢不是表面的鲁莽,而是一种理智的信念。人的勇敢有大小之分,不顾结果冲动行事,是毫无用处的。而真正的勇敢的人为求得有道又的结果去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如果将勇敢的真正的含义误解,而以一种冒失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无意义的行为,包括浪费生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