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云山碑刻及摩岩石刻
释义

齐云山碑刻及摩岩石刻

齐云山碑刻及摩岩石刻统称。位于休宁县齐云山。齐云山原有碑刻和摩岩石刻1400余处,现仅存462处,其中石碑206处,石刻256处。遍布全山,以罗汉洞、紫霄崖和石桥岩一带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观年间的石刻,大多数为明、清两代的石刻和碑刻,约占总数的80%以上。石刻大多镌于悬崖绝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镌刻于寿字岩处的"寿"字楷书,字径达230厘米。碑刻及石刻字体,楷、行、草、篆、隶俱全,流派纷呈,各具风格,镌刻工艺精湛。所有碑刻及石刻均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齐云山碑刻及摩岩石刻统称。位于休宁县齐云山。齐云山原有碑刻和摩岩石刻1400余处,现仅存462处,其中石碑206处,石刻256处。遍布全山,以罗汉洞、紫霄崖和石桥岩一带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观年间的石刻,大多数为明、清两代的石刻和碑刻,约占总数的80%以上。

石刻大多镌于悬崖绝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镌刻于寿字岩处的"寿"字楷书,字径达230厘米。碑刻及石刻字体,楷、行、草、篆、隶俱全,流派纷呈,各具风格,镌刻工艺精湛。所有碑刻及石刻均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云山碑刻

《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之碑》碑高300厘米,宽120厘米,厚20厘米,黟西青石琢成,额雕双龙戏珠,边围刻以云龙翔风瑞苹花纹,精镂细琢,下置石龟驮负,碑文楷书,字体洒逸,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树于太素宫第一进殿内,屹然堂皇;1967年8月遭毁。原砷文曰:

徽州府休宁县齐云山齐云观,原有真武圣殿,相传自宋宝庆中建,而真像则百鸟御泥所塑成者。迄今数百余年,金容如始,遐迩人民,凡有祷祈必皈赴焉。朕于嘉靖壬辰,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奉令道众诣山建醮祈嗣,果获灵应,自是设官焚修。而祠宇卑隘倾颓,不称崇奉至意,爰命巡按御史,庀工程材,遣高士陈善道,锦衣卫千户何昶,德董厥役,以嘉靖丙辰八月启工,修建真武正殿,并左右配殿,添设供器钟鼓楼等项,复创造三清殿一区,规制宏丽,仪物备饰。更题曰:玄天太素宫。惟此山高百仞,盘绕百余里,上应斗宿,俯瞰大江,峰峦秀特,岩洞幽奇,允为东南之福地,神仙一洞天也。至是宫成,金铺玉映,始足以妥明神而增胜概矣。御史奏请朕撰文勒碑,以示永久。朕惟帝以夭一之精,炳灵降世,感召元君,授以无极大道,丹成冲举,受册琼台,主镇北力,辅化制运。昔我太祖、成祖,开基创业之时,帝赫著神灵,翊成丕绩,乃立庙南都,建宇太岳,殷礼秩祀,前后并隆。及朕缵承大统,复荷帝宣灵昌胤,彰彰若是。玄功圣德击报称,比岁常发银,修饰太岳太和山宫殿,门堨坊,额曰:“治世玄岳”。夫神无德而不在,则礼仪无德而不备。谨效法祖宗,随在祗若明祀于兹宫之修廷,罔敢缓焉。惟帝鉴享克诚,保佑朕躬,昌延皇祚,偶岁稔时,和内安外,靖佳祥骈集,教法兴隆,则帝之福德,益衍于无穷,而朕实永有赖矣。

石刻代表

历代摩岩造像极多,现在尚存唐、宋、明、清历代遗留之大小佛龛共48座、造像共计2492尊。以唐代造型最多。主要集中于从“接引亭”而入,沿“牛头洞”、“罗汉岩”、“卧佛窟”、“仙人床”、“玉泉岩”一线的上下岩壁间,号“千佛长廊”。其余景区也有小量分布。

摩崖石刻

位于西北鸡冠山峭壁上。面积约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 阶,自上而下镌刻明正统二年(1437)、天顺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别为三监察御史张旭、张魁、张学御踢敕令。全楷书.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体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还有解缙题诗,惜早年村民取石建屋毁去。山后有2石卓立如笏,称为双笏石。1984 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岩佛像群

于千佛长廊入口处为“罗汉岩”,左侧峭壁上的接引佛像,宋代造型。龛高330厘米,宽110厘米,深50厘米。就岩造像,左手弯胸前持明珠一颗,右手垂直,掌心示众。岩上有依岩造像7龛,大小佛像157尊,除第6龛属宋代造型外,其余均系唐刻。上述各龛大小佛像造型,均线条突出,刀法粗犷,结构合理,神态自然。明末清初艺术大师任瑗在罗汉岩的峭壁上镌上“唐刻”二古篆字,为断代定诠。

卧佛窟造像

位于千佛长廊半山腰,就岩凿龛。龛高340厘米,宽710厘米,深200厘米。龛内正中造一佛二菩萨像,居中佛像为全跏趺式莲座,左右二菩萨,手持法器。龛内右侧一佛乘孔雀,头颅已殁;左侧“涅盘变”一局,释迦牟尼向右侧卧,右手枕头,左手持飞天,瞑目凝神,甚为安详,规格为130×75×20(厘米)。

仙人床造像

位于千佛长廊左侧危岩绝壁间,窟内有 一石,如床,长700厘米,宽325厘米,厚200厘米,床面凹形似仙人曾卧,故名。《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载:“悬崖峭壁,上刻千佛,岩覆如屋,上有仙卧之迹。”仙人床岩壁造像计有3龛,共计2100多尊佛像。佛像错落其间,情态各异,今多呈风化剥落状。1982年,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组临场鉴定时,因岩高险峻,无法攀登,未予断代。

玉泉岩造像

位于千佛长廊尽头左侧,岩窟高1220厘米,宽3200厘米,深1200厘米,是全山最大的一座石窟。窟额题刻有“羲画开光”四字楷体,尚可辨,题署上下款识均风化剥落。窟内摩岩造像与雕塑若干,其中,“巡城图”(牛车人物浮雕),造型为一辆大轱辘车载一佛持杖全跏趺式于莲座上,一夫执鞭驱牛行驶,两旁有数人簇拥,形若祈祷,故又有“黎民求佛去灾图”之称。规格为100×96×32(厘米)。浮雕下幸存跋文一局,虽已风化模糊,从拓片中尚能辨别“求佛、去灾”之记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