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纽扣现象 |
释义 | 纽扣现象通常用来形容中国制造业的“中国制造”特点: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润;制造打火机,可有的打火机不如国外的火柴值钱;制造钮扣,可纽扣却被国外用来做成品牌服装……这种为国外做贴牌加工,出口类似于纽扣的小零件,在国外加工后高附加值被国外挣取。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好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 “浙江造”是廉价的代名词小小的纽扣曾代表了“浙江制造”的一个时代,相对于老工业基地以“重”、“大”为特点的制造业,“轻”、“小”曾把“浙江制造”的牌子打到了国内外。 从皮革、玩具、纽扣、拉链、打火机到低压电器,浙江传统的制造业中大多是这些许多地方不屑于生产的简单小商品。而事实上,浙江现有产业群的竞争力中的相当一部分来源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小商品的低价格与大批量让浙江人赢得了大市场。 一些学者认为,小是浙江制造业的优势,一个纽扣成本2分钱,只要卖0.1元,利润率就是400%。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温州家庭企业一年平均投入一元产出可达10元,而不少大的国有制造企业投入10元,却只能挣一元。 “将来继续造小的还是学造大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中都有争议。”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盛世豪说,“轻与小都不是问题,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源源不断,关键是档次低。”“浙江制造”与生俱来的价廉物美特点,其背后隐藏的是产品屈居国际市场垂直分工的末端,只能分得国际市场最单薄的利润份额。而过于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又屡招倾销之嫌。其结果就是,占有产品研发和销售优势的成熟企业分享了“浙江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与绝大部分利润。 中国文化产业该如何创新?根据《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4月的调查获悉,在文化制造业领域,近两年来也出现了缺乏自主品牌、只出口“零件”、“为别人作嫁衣”的情况,这被称作文化产业的“纽扣现象”:如由外国演艺公司联系的中国节目出国演出,只拿到相当于票房几十分之一的演出费……专家提醒说,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改变国内文化产业的“纽扣现象”到了需要破题的时候。 很多中国观众可能想不到,《人猿泰山》、《玩具总动员》、《钟楼怪人》这些大家熟悉的好莱坞动漫影片,都曾在深圳等地加工完成后期制作。专家介绍说, 靠拿订单做加工一度成为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的主要业务。不止动漫,在其他领域,多数中国文化企业都有过贴牌经历,或者仍在做贴牌。 文化部门的资料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减少,文化外贸受到制约,出口开始萎缩。“贴牌企业利润率低,经营上稍微出现一点点危机,就意味着关门停业。这次金融危机中,以贴牌为主的文化企业都受到了冲击。”业内专家指出。 200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透露,2008年出版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世界经济创意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中国已经成长为国家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2005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这说明我们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化产品加工能力。但如果联系到中国版权贸易目前5:1的赤字状况,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地位现状是: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低下。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应该说,贴牌是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难以避免。中国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贴牌、代工,实现产业升级。当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国外市场比较萧条,平庸的文化产品多被挡在大门外,一些“小散乱”的生产单位将在洗牌中逐步被淘汰,真正抗风险能力强的是有自主品牌的“满汉全席”。文化企业不应该“熬冬”,而应该抓住机遇勇敢“冬泳”。在金融危机下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集成国内外多种资源,形成强大的民族产业品牌和市场主体。 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卖“文化纽扣”,也要提高附加值,重视知识产权,改变过去只卖制成品而忽视版权的情况。两年前,中国出口版权2000多种,引进版权上万种,这种无形资产上的逆差,是造成一些文化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