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思和
释义

齐思和,字致中。教授。直隶宁津(今属山东)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先秦史、中外关系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着有《中国史探研》、《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等。

中文名:齐思和

别名:致中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宁津

出生日期:1907年

逝世日期:1980年

职业: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史探研》,《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简介

齐思和(1907年—1980年)

字致中。中国历史学家。山东宁津县宁津镇五胡同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后, 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西洋史。1935年7月获得历史科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私立中国大学等校历史系任教授,曾先后兼任中国大学历史系主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长等职。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齐思和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中外,对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史学史均有研究,尤其对先秦史和世界中世纪史造诣颇深。齐思和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开设过中国史商周至秦汉诸断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等课程。他精研中国先秦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并注重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对比研究,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著。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史学概论讲义》等。

求学历程

齐思和在南开中学时经常写一些关于历史的文章,引起了范文澜先生的注意,在范文澜的鼓励下,齐思和在南开中学毕业之后就报考了南开大学的历史系。

也是由范老教,读了一年之后,范老对齐思和说:“你这么喜欢念书,不如到北京去,天津毕竟是一个商业城市,北京才是文化城市,那里的名师多。”

1928年,燕京正好在招收插班生,齐思和就报考了燕京历史系的二年级。齐思和刚到燕京大学的时候,燕京大学的名气并不大,但是已经颇受重视。当时燕京大学刚刚从北京城内盔甲厂旧址搬到西郊海淀新址,美丽的校园内汇集了大量的名师。创办人司徒雷登一心想把燕京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洪业先生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来,在他看来,现代化的中国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洪先生是搞历史的,自然把历史看成是现代化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洪先生按照美国的模式,带着自己的期望,在燕京开始改造历史系,延请了大量的名师。在此之前,燕京有名的老师不过陈垣先生一个人而已,之后顾颉刚、容庚等人都陆续地来到了燕京。

齐思和进入燕京大学的那一年,哈佛大学也正在中国寻找合作者,由美国铝业大王霍尔的基金会出钱,在中国创办一个汉学中心,最后这个机会被司徒雷登和洪业先生争取过来,获得了那批资金的五分之四,组成了一个汉学机构,这就是哈佛燕京学社。资金则由燕京来管,具体负责人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洪先生的意见举足轻重。

齐思和是第一个由燕京派往哈佛的学生。当时燕京每隔四年可以推荐一个人到哈佛去学习,由哈佛燕京学社出奖学金。哈佛要求这个人一定要在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如果拿不到,哈佛就要在别的学校去物色这样的人选。齐思和一进入燕京就显示了自己的史学根基,当时顾颉刚先生在燕京讲授“中国上古史研究”,齐思和非常喜欢这门课。齐思和回忆顾先生上课的时候常常旁征博引,见解新颖,学生都特别欢迎。顾先生上课,每堂课都要写满三个黑板。每遇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同他的学术观点,顾先生必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开展讨论,借此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齐思和听了顾先生的课,在大学期间就写了《与顾颉刚师论《易系传》观象制器书》那篇文章。1929年,燕大历史系筹办《史学年报》,编辑《史学年报》的任务竟然落到了齐思和这个“外来户”的身上。

齐思和担任《史学年报》的主编一共三年,一直到他毕业。他毕业的时候,他的同学在《燕大年刊》上为他的毕业照片题词说:“于学无所不窥,上自群经诸子,下至康、梁、胡、顾;每读一书必有新奇问题发现,尤精于考证学、史学方法、两汉历史。”

可能是这个原因,洪业先生看重他,把他作为去哈佛留学的人选。可齐思和开始并不想去,因为齐思和当时的兴趣在中国史方面,他自己说:“四年的工夫在中国我可以做出很多成绩来,到美国我去做什么呢?做中国史?那里没有书,教授也不如中国。”但是洪先生就是看中了他,认为齐思和能在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他劝告齐思和说:“你应该去,不光是能够保证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保证这个人选落在燕京大学,而且对于你个人也有好处,到美国去,看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让齐思和感到犯难的是不知道到了美国之后学什么,学中国史,好像在那里没有什么可学的。洪业先生又建议齐思和:“你到那里去就学他们最擅长的学科。”三四十年代的哈佛,是美国史研究的重镇,所谓“明星教授”云集。洪先生建议齐思和到那里去学美国史,齐思和当时还不太情愿:“美国史那么短?。”洪先生说:“虽然美国历史比较短,但是他们研究得比较深,你可以学习他们研究的方法,回来之后用这种新方法研究中国史,对于中国史你就能有新的突破。”齐思和到了哈佛之后,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因为不单关系到自己的学业,还关乎到学校。所以到了之后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齐思和的苦工没有白费,在哈佛,就连当时以严格要求着称的施莱辛格教授,都不得不对齐思和刮目相看,给了齐思和的论文很高的评价。这样过了四年,拿到博士学位,而且也了解了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趋势。

回国任教

回国任教开辟比较史学

齐思和学成回国之后,就任北师大历史系的教授,齐思和说:“我一直在私立学校学习,我想到国立学校去教书,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齐思和带回来的是一个新的学科,听齐思和说当时在美国真正学美国史的包括他在内就只有两个人,另外一位是皮明举先生,后来一直在湖南,是清代大学者皮锡瑞的后代。当时齐思和除了在北师大专职任教之外,还在北大、清华和燕京同时兼课。

齐思和在北大开的是史学理论和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是一门新学科,很受重视,齐思和利用自己在美国学到的方法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学风,即研究中国的也研究外国的,形成了“比较史学”的学术特点。齐思和回国的第二年,胡适曾经打算把齐思和聘请到北大专职任教,跟齐思和谈了之后,齐思和也希望到北大去。齐思和在北师大辞职,决定接受北大的邀请,但是紧接着“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因为齐璧亭(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校长)跟随学校搬到了大后方,齐思和不得不留在北京以便就近照顾在天津的母亲,又不愿意在日本人控制下的学校里教书,所以就回到了燕京执教,北大没有去成。直到1952年,齐思和才到了北大。

两度回燕京出任人文学院院长

齐思和重回燕京的时候,从琉璃厂旁的一个胡同搬到燕京,从1937年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先是在燕京附近的冰窖胡同住,后来就一直住在燕南园56号。珍珠港事变以后就搬出了燕京,为了谋生,齐思和和一批不愿意和日本人发生关系的教授都去了中国大学教书。

1946年,燕京复校,又是洪业先生策划的,当时洪先生在城里新开路的住所,成了燕京人联络的中心,不停地研究复校的方案。那一年,齐思和全家都回到了燕京,搬进了燕南园51号,当时是燕南园最大的房子,因为齐思和的藏书比较多,而且当时还是人文学院的院长。1949年,学校开始调整房子,从1949年到1952年的几年里,齐思和全家在燕南园搬来搬去,最后在燕南园66号定居下来。那个院子,曾经是冰心先生住的。

学术贡献

关于封建制度的研究

齐思和着“周代锡命礼考”,即首先举西方封建制中臣服礼、宣誓效忠礼等,以与之对照,说明二者之相似。“孟子井田说辩”,则应用西方庄园制度,说明井田虽然是孟子的理想,当亦有所依据,并非完全凭空杜撰。他1935年在哈佛写的博士论文,“春秋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主要讲封土制、国家形态、经济社会状况等,颇有后来布洛赫《封建社会》一书之气势。在该书中西封建之比较中,齐思和说,中西封建制度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宗教,中国就没有西欧那样强有力的天主教会,不过西方天主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罗马教廷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组织、永久和平理念等,亦与封建制不合,经过多年的调整,教会始得适应于封建。而中国的宗教则并不构成对封建之妨碍,政治统治和宗教祭祀之职,统一于王、公、卿大夫之一身,故其权力更为强大;关于再分封,则中国的宗法制度既是一个祖先祭祀制,也是再分封制,如此使整个帝国转化成为一个大家族。而欧洲的再分封制则领主来源多种多样,虽然有长子继承制,可是其他次子则多得到修道院生活。所以中国的封建制比之西欧的封建制更有系统,组织更完善。

齐思和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之研究

齐思和于1936年在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讲授的《史学概论讲义》,是一部融会中西史学的大着,今日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还写过不少有关论文。早在1929年,他就写出“先秦历史哲学管窥”,用西方历史哲学之方法,勾勒出中国先秦丰富的历史哲学内容。他比较中西史学,以为中国古代史学最为发达,广博丰富、包罗万象,二十四史是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总汇;而欧洲的史学,直到18世纪,仍然是以政治、军事史为主,19世纪方才有了经济、文化等内容。到了现代,中国史学就落后了,所以要吸收西史之长,改造国史。他在论述晚清学术时曾说,康有为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乃是一政治运动,政治运动过去,其书已经无人问津。可是今日一些汉学家,还在那里批驳康梁,以显示其方法的细密,其实这一派的学说在中国早已过去了。又说,晚清中国之翻译运动,严复译《天演论》等,林琴南译小说,均是学术名着,所以在社会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世界史的翻译,只是一些教科书,没有一本一流着作,使只略知西洋的史事,而不知西洋的史学,只有教育作用,而无学术价值。这些意见,今日仍然值得注意。而只有会通,才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意见来。

齐思和晚年写成“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后来有人对该文提出意见,即西迁地点的确切位置问题。但齐思和此文本意,在于证明欧洲史上的匈人即匈奴。这是先生又一会通之作。他计划写一部民族大迁徙的历史,从中国匈奴的西迁一直写到日尔曼人的迁徙。而匈奴人的迁徙,在此最为重要。先生认为,北匈奴的活动,中国有许多的记载,而匈奴进入欧洲的活动,见于罗马历史家的记载,中西文献的记载是互相衔接的。可是许多西方学者不承认匈人即匈奴,实为割断历史。他的努力,就在于要证明中西记载之连接,证明中西历史之相互影响。因晚年体弱多病未能实现。

主要着作

主要着作有《中国史探研》、《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合编有《中外历史年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整理有《筹边夷务始末》(道光朝)、《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译有《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合作),《中世纪晚斯的西欧》(合作)等。

著作详述

在先秦史学方面

重要论著有《黄帝的制器故事》《五行说之起源》。1938年前后,他着重研究战国史,作《战国制度考》,最早提出战国变法始于魏。在《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 中, 提出《孙子》为战国时代产物,并提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为两种书, 后为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汉简所证实。之后,又完成了《战国策著作时代考》《战国策著者高诱事迹考》。他研究西周史时,先后发表了《西周地理考》《毛诗名考》《周代锡名礼考》和《西周时代之政治思想》等论著。

在中国近代史方面

有《魏源与晚清学风》,指出魏源是晚清学术运动的启蒙大师,被誉为魏源研究的里程碑。1951年,应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范文澜的邀请,参加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先后完成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部分,标点整理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编辑了《黄爵滋许乃济奏议合刊》。同时发表了多篇论文。在世界史方面,著作有《西洋现代史·提纲与文件》(英文专著),还编著了30万字的《世界中世纪史讲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发表了《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过程》《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等多篇论文。1961年,应吴晗的邀请,任《世界历史小丛书》副主编,为该丛书做了大量的编审工作。

精通多门语言

齐思和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种外文,齐思和主要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英国史、美国史、史学理论、先秦史、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等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史学概论讲义》等,主编《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世界通史》(古代史卷),编译有文献资料集《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和《中世纪晚期的西欧》,译有《新史学》,合编《中外历史年表》等。

爱国学者

齐思和是位爱国学者,“七七” 事变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1938年,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捐赠药品,支援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顾日伪威胁,毅然辞退燕大教职,转入私立中国大学任教。当时,物价飞涨,

生活窘迫,但他宁愿含辛茹苦,也不事敌伪,清操自守,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他热爱共产党,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忠诚于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心备遭摧残,但仍治学不懈。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不顾病痛,从事关于民族大迁徙的研究和著作,并选订了中国史、世界史两种论文选集。1980年2月29日因心力衰竭在北京逝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