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WBAR |
释义 | linux下的一个dock ,wbar 是一个相当小的 Dock 应用,与 Fluxbox 搭配使用,既能保证有较好的速度,又不缺少适当的 eye candy 效果。 概述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可以让 wbar 良好的运行。 到这里抓取 1.0 的源代码。准备编译依赖:sudo apt-get install libimlib2-dev解包后,使用 make 开始编译,成功后在其目录生成 wbar 执行文件。使用 make config 生成配置文件。通过 sudo make install 进行安装。现在,执行 wbar 可以启动程序。如果不满意程序默认的配置和图标,那么可改 /usr/local/share/wbar/dot.wbar 文件。 veket linux系统默认自带wbar,并且有多套wbar主题,更有wbar精灵可以方便调整更换各操作: veket个性化桌面DIY之二(wbar篇)调整屏幕底部的wbar相对toolbar来说是相当简单的,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整个控制这一部分,而且基本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 1。wbar整体大小运行模式控制是在/root/.xinitrc这个文件里面。只有一行,在文件的大约倒数第二段。 sleep 3 && wbar -jumpf 1 -above-desk -posbottom -nanim 3 -zoomf 1.8 -idist 12 -isize 40 -bpress -balfa 85 -falfa100 & 这一行里的数字大部分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调整。 (1)-jumpf 1:这是你的鼠标移到wbar中的某个图标时,该图标跳动的高度,你可以调到3、5之类的试试,那可真应了一句老话了“一蹦八丈高”。 (2)-nanim 3: 定义你把鼠标移到某一个图标时,跳起的图标个数。如果数字是1, 那么除了鼠标所在的图标,别的都无动于衷。如果是3, 那就是除了自己,周边各有一个图标升起,如果你调成5、7, 那就可以看到拔起萝卜带起泥的壮观景象了。 (3)-zoomf 1.8:定义图标跳起以后被放大的倍数,放大一点看着容易。不过要小心的一点是,这个放大不仅仅是放大图标和文字,上跳的高度也同时放大。如果你在 -jumf后面已经把数字改大了,譬如说改成了3,那么在这里再调高(譬如说改成4.8)那图标说不定就蹦到屏幕顶上去了,你还得移动鼠标去点,不方便。 (4)-idist 12: 定义你的鼠标移到某个图标时,周边的图标远离的距离。可以调大一点,省得它们碍事。调得过大时,选一个图标周边图标就退走了,当然你移开鼠标它们又会回来的。 (5)-isize 40: 这是wbar整个的大小,我通常会把它调得比现在的40更小,例如30,因为我的屏幕小,但是对个别桌面,我又会调大一些,例如上图的桌面,我想让它显得粗犷一些。主要是要看整体效果需要。 (6)-balfa 85 -falfa 100 这俩我还没发现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知道的同学麻烦教我。 2. wbar的图标和托板一切的控制都在这个文件里:/root/.wbar (1)托板今天有朋友问,底部的托板怎么把它变成透明的? 其实很简单,换掉用来做托板的图片就可以了。 在/root/.wbar文件的第一行: i: /usr/share/wbar/wbar.icons/mybg8.png 这就是该图片所在的路径。你可以整个改掉冒号后面的路径,改成你自己的图片库里的某张图片,也可以自己做一张(附件是我做的几张)。 在本帖的12楼还有一个附件,是2929提供的,里面是几张很好的wbar托板图,上图用的就是那里面最透明的一张。 (2)图标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在wbar需要显示哪些图标、图标的排列顺序以及图标的样式。 i)更换图标: 在/root/.wbar文件里,每个图标的显示都有三行 i:/usr/share/wbar/wbar.icons/macchat.png c:pidgin t:pidgin 第一行就是定义小图标的路径,你可以像改托板图片那样地改掉它,例如我图片路径改成了: /root/my-documents/pictures/icons/internet.png 至于图片的大小无所谓,程序自己会缩放成统一的大小。不过,我自己一般是去原图片的所在地看一眼原图片的大小,然后在mtPaint里缩放成一样大小,默认文件夹里的图标都是64x64的。 至于图片,网上有很多很多,多得你都看不过来。而且,没有一款图标是适合所有的桌面的,选择适合桌面的图标才不会破坏整个桌面的风格。例如上图中的图标,我找了好久,现在的图标一般都很花哨鲜艳,能配这个桌面的图标不太好找,我找了一套黑色的图标,然后在gmip里反转颜色变成了白色来配合我的桌布及wbar的托板。还有,找图标最好要找有倒影效果的,这样托板的玻璃效果才能出来,也就是说,托板其实没做玻璃效果(顶多有点透明),但是图标的倒影效果让托板看上去像是玻璃的。就像上图,其实不是玻璃,就是几条线,框了一下,但是图标的倒影让你觉得那是块全透明的玻璃。 ii)减少程序快捷方式: 就像上面说的,每个图标的显示都有三行 i:/usr/share/wbar/wbar.icons/macchat.png c:pidgin t:pidgin 如果你平时不用这个pidgin,那就把这三行的前面都加上#号,这三行就不起作用了。 iii)增加程序快捷方式: 如果你想加入你自己常用的程序快捷方式只要在文件的某个部分依样画葫芦插入三行,例如我在文件中插入: i:/root/my-documents/pictures/icons/aMule.png c:/usr/local/bin/amule t:aMule 自从开始分享游戏,每天我都要开aMule,所以把它加入wbar。 第一行:是图标的路径,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 第二行:是运行程序,我自己的做法是,用Pfind去找,打入“amule”然后找那种放在bin或sbin目录里的可执行文件。像这个aMule,我就在/usr/local/bin/里找到了,找到以后可以先运行一下,看看是不是会跳出来你想要的程序窗口。 第三行:是你把鼠标移到图标上时显示的文字,你可以随便改名字,不过,想要它显示中文或者修改文字显示的大小,要另外做些事,看下面。 iv)修改文字的大小、字体和中文显示 在/root/.wbar文件的一开始,有这么几行: # The Bar && Font i: /usr/share/wbar/wbar.icons/mybg8.png t: /usr/share/wbar/wbar.icons/VeraBd/9 c: 第三行 t: 后面就是定义字体和字号的。默认是VeraBd.ttf 文件定义了字体,9号字,不认中文。 我用Pfind搜了一下系统中的.ttf文件,在/usr/share/fonts/default/TTF找到了一些,找了一个看上去比较有可能认中文的.ttf文件(gbsn00lp.ttf),拷贝到/usr/share/wbar/wbar.icons/文件夹,并且加#注释掉了.wbar中原来的字体定义行(注释是个好习惯,万一自己改的不合适,还可以用回系统原来的,这样安全多了),然后加上我自己的一行: t: /usr/share/wbar/wbar.icons/gbsn00lp/20 改成20号字,大一点看得清。果然,能认中文了,就是上图中显示的“给我拷屏!!”。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怎么用文泉驿的字体,因为没有搜到有.ttf 文件,知道怎么用的老大麻烦教我。 顺便叮咛一句,如果字体、图片设置不合适,例如路径错了或文件名拼写错了等等,整个wbar都会消失,不过不要紧,暂时不用它,用菜单打开文件管理器,找到你刚才修改的文件重新就是了,没啥大不了。 对了,上面所有wbar的更改都需要重启 X server才能看得见,如果你嫌麻烦,调试期间也可以只运行/root/.xinitrc文件就能看到新的效果,不过这样的话,先前的wbar不会消失,你会看到两个wbar叠在一起,有时候会不容易分辨。 好像就这么多了。今天就到这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