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七峪村
释义
1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下辖村

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公里处、石门山下,北与五龙涧村隔岭相邻,南与李沧区毕家上流村隔山相望,村北沿山谷有公路与外界相通。这里群山环绕、林木苍翠,是名副其实的深山沟。因村东、南两面多高山,背阴、见阳光时间短,故而早些年人们曾戏谑说“七口峪吃地瓜面——阴冷清”。

七峪村现有村民92户,305人,有李、杨、阎、张姓氏,其中李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93%。据载:清朝嘉庆年间,李氏从灰牛石(今北宅街道晖流村)迁至有七个山口的山谷中立村,故名七口峪村。听老人们说,最初立村时兄弟七人,也可能是以此名村。另外,该村东南石崖上,天然生有一个反写的“七”字,每到雨后,石崖呈青湿色,字迹尤为明显,天赐村名,亦未可知。后来,村人嫌村名有“口”字把钱财、粮食吃光了、吃穷了、没有剩余,所以把口字去掉,改叫“七峪村”。

七峪村山多地少,有山林1500余亩,北至五龙涧村,东至五龙村、北宅科村,向南延伸到鸿园、北涧、毕家上流,西接石门林场。该村有耕地近200亩,多梯田,狭小贫瘠,都是立村后逐年开垦的,大集体时垦荒拓田最多,适合种植花生、红薯等作物和发展林果业。

七峪村的石材业发展很早,大集体时就开山采石,生产块石、垫基石。1978年改革开放后,扩大石场规模,“靠山吃山”,形成开发、加工、销售一条龙,先后开发出“崂山灰”等系列石材,远销日本及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现已按照上级政府要求关闭石场,进行山体恢复和绿化。

七峪村的山,绵延横亘、极具特色。这里奇石众多,有雄伟壮观的马头石、平坦严整的轿顶子、架构巧妙的支搁石、形象逼真的老嬷嬷脸儿、道貌岸然的石头人、浑圆光洁的洗脸盆、清心悦人的风凉石屋、通灵神奇的凤凰台等。七峪的山峭壁险峻,很早以前,村民上山打柴,因山陡路险,有不慎摔死驮柴牲口的事,故有“跌死驴”之称。村西南山顶上有高耸矗立的大石壁,险恶峥嵘,远远望去宛如一道道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称为石门山。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曾在半山腰挖防空洞,在山顶建岗哨,构筑防御工事。东南山顶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围子遗迹,据说是旧社会村民们为躲避战乱、抵御土匪而建的堡垒。

七峪山峦面积大、植被好、水资源丰富。1966年建成了蓄水18万立方米的石门水库,为村民饮水和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村里投资放养鱼苗,发展淡水养殖。2003年崂山区人民政府拨款数百万元整修扩建了石门水库,使库容量达到了26万立方米,并配套建设了过滤消毒等设施,将与北九水的三水水库供水网一起解决北宅部分村庄吃水难的问题。

七峪村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040万元,人均收入4525元,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文件崂政发[2004]228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沟崖等36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复》,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2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乡下辖村

七峪村位于池上乡政府驻地池上东南三公里,处志公坪之阴,淄河沿岸。设一村民委员会。共86户,334人。耕地303亩。村西建小池塘四个。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和中药材等。 经济树有苹果、桑、桃等。1983年总产值119,384元,人均收入273元。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聂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始祖忠义自枣强县迁居长山县韩家庄,即今二十里铺是也。八世仲迁于徐雅,十世有新、夏迁于七峪。”《马氏族谱》载:“明初自章丘后坡迁居七峪庄”。据此,明初即已建村。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七峪”字样。原村曾名“响水台”、 “隆泉村”,均以村南有一山泉而得名。后山泉干涸,遂又以村处七条山峪之口,取名为“七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8: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