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瀑水涧 |
释义 | 瀑水涧,又名石子涧,古名石井水,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潍坊青州市,是青州著名的文化名河,也是旅游胜地。汉代所建的广固城就是在瀑水涧西侧。下游原有一瀑布,便是青州十景当中的“石瀑冰帘”,它原位于现在王府游乐园附近,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描述该瀑布“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古代一“匹”,长度约10 米。 中文名:瀑水涧 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潍坊青州市 瀑水涧历史瀑水涧,瀑读音bào (意思:1.急雨。 2.水飞溅。因为水流湍急,所以取其第二个意思。) 瀑水涧,又名石子涧,古名石井水,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潍坊青州市,是青州著名的文化名河,她为南阳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州西南山麓,流经黄峪、寨子、十字、朱家、寇家河村、傅家、角楼等地,最后在七一水库(南阳湖)与南阳河交汇,是一条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写道: “(石井水)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河。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齐乘》二称“《水经注》,石井水出劈头山,北流注井云云,即今水瀑水涧也”。 1500年前的南阳河,水势浩荡,瀑水涧气魄壮观。童年的郦道元喜欢游览,沿着南阳河一路浏览,流连忘返。郦道元对青州难以忘情,有排遣不去的青州“情结”。多年后,郦道元因“王事”再到青州,找到儿时的好友,旧地重游,“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在瀑水涧赋诗唱和,缅怀童年时代的嬉娱,心情十分愉快,终日不愿离去! 瀑水涧简介瀑水涧是古代青州一条著名的河流,也是旅游胜地,汉代所建的广固城就是在瀑水涧西侧。在她的下游原有一瀑布,青州十景当中的“石瀑冰帘”便是,它原位于现在王府游乐园附近,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描述该瀑布“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古代一“匹”,长度约10 米,看来,当时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瀑布。随着年代推移,瀑布的溯源作用,使瀑布位置逐渐南移,规模变小。到宋代,仍然是著名风景,特别在夏季,悬崖飞瀑,冰帘清泠,实为避暑之佳处,涧旁曾建有“冰帘堂”。范仲淹担任青州知府的时候,曾写下《游石子涧》两首: 其一: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其二: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欧阳修担任青州知府的时候也喜欢到瀑水涧游玩,他也写下一首《咏石子涧》: 截嶭高亭古涧隈,偶携嘉客共徘徊。 席间风起闻天簌,雨后山光入酒杯。 泉落断崖舂壑响,花藏深崦过春开。 麏麚禽鸟莫警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诗中描摹了灵秀的石子涧胜景,高峻的富公亭旁涧水蜿蜒,鸟在涧中鸣,泉在石上流,风声、水声、禽鸣声如天籁之音,更可喜人间春色已尽,而此处始春光乍现,如此美景,令欧阳修怦然心动:“麏麚禽鸟莫警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富弼任青州知府,虽则短暂仅两载,但政绩赫赫,爱民如子,蜚声在外。为民谋利,更是众口皆碑。每当春旱不雨,富弼必先沐浴更衣,戒斋三日,率领人民至瀑水涧边虔诚祈雨。直到求得天降甘露,始才罢休。青州人民,感其功德,在涧崖建一凉亭,名曰“富公亭”。亭旁相连又建一“水廉堂”以志后人缅怀和祭祀。最早的欧阳公祠也位于此处,明朝移建于现在的范公亭公园院内。 黄庶(黄庭坚父亲)(1019-1058),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徒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佑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徒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在青州时写过《陪丞相游石子涧》两首: 其一: 宾吏亲携涧底行,潺湲风递似相迎。 只应山鬼知公意,乞雨新添瀑布声。 涧下禽鱼识上台,听泉履迹遍苍苔。 岩边不欲踟蹰久,只恐商王梦远来。 其二: 山形云染翠屏曲,溪色练铺银汉东。 楼台一轴古令本,行者往来画图中。 明代陈经也有一首诗写瀑水涧——《石涧冰帘》 飞瀑挂前楹,山腰古洞清。 白虹遮岸下,析木倒河倾。 载酒波光润,携琴天籁鸣。 何当频拄杖,坐里濯尘缨。 明代刘渊甫(1486~1548年),字子深,号范泉,正德五年25岁中举人,三次进京会试不第,遂放弃仕途,后在青州西南隅瀑水涧附近置田地数十亩,筑亭台建精舍,置奇花异木,以农事为乐,吟诗作画,以文会友,与世无争。刘渊甫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非常了解农民疾苦,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到他对贫苦农民的感情流露和同情,这对于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文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其著有《范泉诗集》。刘渊甫所作诗歌清雅可观,自然流畅,斐然可咏,如《渑水田家》: 停车入田家,坐我渑水旁。 饮我春瓮酒,纳我槐荫凉。 杖履三四翁,相与谈衷肠。 今年二麦少,苦被飞蝗伤。 鼓锣互击抬,捕逐多奔忙。 近速官家租,旧谷先空仓。 强留绢在轴,栏内几牛羊。 休除心内病,且救眼前疮。 日夜望禾黍,不见禾黍黄。 如口无饱饭,上身唯粗裳。 贫富有衣食,谁愿进公堂。 乐少苦时多,数日思安康。 瀑水涧文物瀑水涧“冲天流”陶鬶,东夷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有长而且宽的鸟嘴状流,瓶颈粗大,与瓶腹连为一体,瓶把为绳状,瓶足为三个大袋,好似三个极为丰满的乳房,而成为一个挺胸扬首、举止傲慢的大鸟形象,所以被命名为“冲天流陶鬶”。这件陶鬶保存极为完整,无一点破损,是国家一级文物,无价之宝. 跽坐胡佣:此佣1979年出土于青州西南瀑水涧,石灰石质,圆雕,高3米。面部瘦长,眉骨突出。突起的眉骨上又用阴线刻出双眉。双目深陷。若不是两颊残缺,应有络腮胡须。头戴圆形小帽,帽边饰菱形与圆形组成的几何纹图案。双臂细长,作象征性雕刻。双手拱于胸前。身着紧身窄袖袍服。腰部装饰与帽边相同的图案。双腿并拢,整个上身坐于小腿上,呈跽坐状。雕像造型古朴、粗犷,整个头部及身体轮廓只象征性刻出,谈不上比例准确。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突起的眉骨、深陷的双目,用了略显夸张的表现手法。在这古朴与粗犷中,偶尔也有一丝细腻的刻画。例如,帽边与腰部的装饰,眉骨上阴刻的双眉。这种刚与柔的有机结合,将一个外族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无发断定该人物属于中亚、西亚一带哪一个种族,只能笼统地称其为“胡人”。他应是用于陵墓的雕塑“佣”。根据这件胡佣的雕刻风格,大致可定为东汉之物。1971年春,在青州城南傅家村出土了九方北齐时期的线刻画像石。在青州,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已较少见,偏偏这九方画像石中,有五方上出现了胡人形象。这几身胡人形象均深目高鼻,短发,多卷曲。身着翻领窄袖长袍。有一身胡人的长袍上装饰着连珠纹花边。他们腰挂香囊或短剑,着紧腿裤,脚蹬尖头皮靴。这几身胡人形象,有的作为主角,有的作为侍从,或艰难行进,或与汉人平心静气地交谈,均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它采用中国传统的线刻的表现手法,用细腻、流畅的线条,生动地勾勒出不同表情、不同形态的胡人形象,再配以不同背景,恰似一幅白描的中国画。 跪姿石俑:在卧牛城老牛鼻子的西侧,原瀑水涧东崖之上有一尊高三米、重四吨的东汉石人,传说这就是看管青州城这头牦牛的放牛仔,(市志称“跪姿石俑”,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调往济南),今有复制品立于青州博物馆南展厅。 今日瀑水涧“大跃进”时,瀑布石崖作为石料场,遭到破坏,瀑布不复存在。今日的瀑水涧虽无惊、险、奇,却保留了自然原貌,无污染,植物种类繁多,鸟儿成群。季节的魔力是多么的神奇,悄悄的,无边的春色在毫无修饰的瀑水涧蔓延开来……,春天来了,春风拂过瀑水涧,一切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苏醒过来,到处山花烂漫,绿草如茵。河水虽然还在孕育之中,河床却被装扮地五颜六色。枝条吐出了娇嫩的绿芽,性急的桃花、杏花、丁香花竞相斗艳。在往年枯败的草丛里,荠菜也不甘寂寞地顶着白色的小花悄悄地探出了脑袋,羞涩地嗅着春天的气息。 不知名的鸟儿打破了河谷的寂静,满耳充盈着它们地啁啾声,咕咕声。间或三五一群,从河岸一边的树丛里飞出来,瞬间又扑落到河岸另一边的树丛里。 空气里弥漫着花的清香,辛勤的蜜蜂正在欢快地忙碌着,远处,几只蝴蝶正在悠然自得地飞来飞去。 每逢夏秋两季,河水在河谷中蜿蜒流淌。或许是山泉汇流成河的缘故,河水清澈见底,清洁可鉴。那喃喃的轻柔流动声,仿佛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往事。 两岸的植被茂密,杨树、柳树、榆树等落叶乔木错落有致,而地面也被琳琅满目的杂草野花覆盖地严严实实。 草丛里显然成了昆虫的舞台,蟋蟀、蝴蝶、蜻蜓在这里或低吟,或翩翩起舞…… 初冬季节的瀑水涧俨然又是另一番景象,枯黄的野草随风摇曳,在夕阳的余晖里,如同镀金一般。 河床里,裸露的鹅卵石密密麻麻,形态各异。流水已经褪去了,唯有它们以凝固的姿态在做另一种期待。 瀑水涧古桥转云桥,亦称“云门桥”。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在青州府治西南七里,云门山西麓傅家庄西。上通黄龙涧,下抵漏溟河。建于明朝。相传,衡王府的公主,看好了井塘村的小伙后,王府为使公主出嫁及婚后往来方便,特意修建了这座两孔石拱桥。桥高6米,单孔跨径4米,孔高5米,桥长20米,跨瀑水涧,桥两端有明朝所铺石板路。无论传说是否属实,建桥者的动机如何,通达山涧两端的大桥,却是明清、民国六百年年间南阳城通驼山、夏庄必由之桥,通王坟逄峪古道重要桥梁。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残破的转云桥得以重建。1958年,道路改线后,转云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1971年山洪暴发,冲毁两端引桥。桥身巍然不倒,至今犹存。 长青桥,位于朱家庄村,横跨瀑水涧上,现在是从云门山到驼山的必经之地,自何年开始于此处修桥已经不可考证,但是几毁几修,名称也不固定。1971年之前,修的桥名叫“前进桥”,于山洪暴发中冲毁。1971年修的石拱桥取名“长青桥”,刻有毛主席1958年7月1号所作的律《送瘟神》第二首中的前四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修桥者希望石桥万年长青,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镇住山洪。“长青桥”老桥服务了30年没再被冲毁过。2000年,修建云门山到驼山的公路,建设了新桥,保留了原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