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浦钧泉 |
释义 | 浦钧泉,纺织技术和管理专家。长期从事纺织新技术的研究和纺织技术管理工作,为中国早期国产转杯纺纱机的开发和研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个人介绍浦钧泉,1929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少年时代身处内忧外患的年代,立志科学报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上海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毕业,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鼓舞下,赴石家庄投身于纺织厂的建设。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后提升为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960年任石家庄华新纺织厂副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1965年初受命组建石家庄市纺织研究所,他结合石家庄市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建所的五条方针,提出科研项目不能脱离生产实际。1969年开始组织转杯纺开发工作。1973年任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局副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1979年任河北省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对全省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做了大量工作,使全省纺织花色品种增加,出口不断扩大。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粘合衬布专业厂,使服装水平得到提升;开发维纶产品,带动了帆布企业的发展,使全省纺织工业上了新台阶。1983年调任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93年退休后,担任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任副会长。 浦钧泉曾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届常务理事,第十九届副秘书长,河北省政协六届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副主任,河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副理事长。 浦钧泉为人谦恭俭让,深受同行爱戴。在长期工作中,多次获得厂先进工作者、市先进工作者和省市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生平事迹1929年3月18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7年-1950年 在上海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学习。 1950年-1960年 石家庄纺织厂技术员、工程师、主任工程师。 1961年-1964年 石家庄棉纺五厂副总工程师。 1965年-1969年 石家庄市纺织研究所筹建负责人。 1970年-1978年 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局副总工程师。 1979年-1982年 河北省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83年-1993年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1994年— 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 成长与发展浦钧泉,1929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少年时代身处内忧外患的年代,立志科学报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上海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毕业,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鼓舞下,赴石家庄投身于纺织厂的建设。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后提升为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960年任石家庄华新纺织厂副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1965年初受命组建石家庄市纺织研究所,他结合石家庄市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建所的五条方针,提出科研项目不能脱离生产实际。1969年开始组织转杯纺开发工作。1973年任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局副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1979年任河北省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对全省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做了大量工作,使全省纺织花色品种增加,出口不断扩大。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粘合衬布专业厂,使服装水平得到提升;开发维纶产品,带动了帆布企业的发展,使全省纺织工业上了新台阶。1983年调任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93年退休后,担任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任副会长。浦钧泉曾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届常务理事,第十九届副秘书长,河北省政协六届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副主任,河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副理事长。浦钧泉为人谦恭俭让,深受同行爱戴。在长期工作中,多次获得厂先进工作者、市先进工作者和省市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学术方面的相关信息学术贡献早在1965年筹建石家庄市纺织研究所时,浦钧泉就考虑开发转杯纺。经过长达2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获得成功。在这25年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厂所合作。在制定设计大纲时,提出采用单锭传动和积极排杂两项先进技术。当时国际上转杯纺的高速部件都采用龙带传动和高速轴承,国内不能解决,需要进口。为避开这一“瓶颈”,浦钧泉提出采用中频小电动机(600-1200赫),用气浮技术作为支撑,使速度达到每分钟4.5-6万转,这是国内首创;1973年定型设计时,国内其它试验机都采用自排风;自排风的排气管容易堵塞,而且适纺支数和含尘、含杂也受到限制。他提出采取积极排杂以保证成纱质量,这也是国内转杯纺机第一次采用。当时参加研制的人员大多数并不理解,认为采用这些技术会使机构复杂,效果也不会显著,不合算。他反复引导,用梳棉机后车肚采用吸风装置作例子,从理论到实际说明采用积极排杂对稳定气流和增加除杂的重要性后,大家才达成共识,下定决心,逐步研究改进,最终取得成功。浦钧泉不仅亲自参与工作,还善于引导、综合大家的意见。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组织在多头机上做实验,探索转杯纺在进行规模生产时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试验机台上生产出的纱制成成品,送到络筒、络纬、整经、浆纱、织造的连续试验机台上,再将成品送印染厂缝头、烧毛、退浆、漂白、染色。他全程跟踪分析,为转杯纺的定型设计和制造,取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在这25年中,浦钧泉的工作多次变动,但他始终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这项试验研究,从单头试验、多头样机到整台试制,不断改进,最后和航天工业部川江仪器厂联合攻关,获得成功,定型为JA029型中频转杯纺纱机,正式投入生产。该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中频电动机单头高速传动,抽气式排杂装置,工艺参数的无级调控及显示,条筒与络筒大卷装,成品自动运输。这项成果于1980年被评为纺织科技三等奖。与其它机型相比,该机不仅技术先进,而且价格低廉,适合国内城乡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浦钧泉在科研所时,除重点开发转杯纺纱机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设了梳并联、细纱超大牵伸、钢领钢丝圈、化学浆料、箭杆织机、空调自控等项目,并将以上项目一一落实到协作厂,开展生产连续化试验研究。 学术论述1.浦钧泉.国内三大纺织产品学术动态综述.1987年在港学术交流资料。 2.浦钧泉主编.村镇实用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学术交流与技术拓展为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浦钧泉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重建学会,做好学会工作,浦钧泉三番五次专访纺织界老前辈刘荣森总工程师,请他重建学会。浦钧泉边搞组织建设,边恢复学术活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把石家庄纺织工程学会建成一个有活动基金、有活动场所、有专职人员的“三有”学会。除按时组织内部学术交流活动外,并与兄弟学会分别组成三个一年一次的定期交流活动:京、津、石三市纺织工程学会专题学术交流会;沪、青、渝、石四市纺织工程学会综合学术交流年会;全国城市纺织工程学会工作研讨会。这三个定期交流会已分别坚持了21年、22年和20年,多次受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嘉奖。浦钧泉不但在重建时支持学会工作,调省纺织总公司后,仍然支持石家庄市纺织工学会的活动,并一直担任该学会的顾问。 在20世纪60年代筹建纺织研究所时,浦钧泉就预见到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对纺织工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安排了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到大学进修。70年代初,他利用当时纺织、轻工、印刷、电信在一个系统的机会,抽调了若干名仍在下放劳动的电信科技人员,编印了电子科普书籍,并组织讲课示范,先后举办了三期学习班,共培养150多人,分布在30多个企业,形成了一批既熟悉纺织又掌握电子技术的骨干,为石家庄市纺织行业应用电子技术打下了基础。80年代,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在配棉技术、工艺检测、生产管理、电子清纱、电子雕刻和印染测配色等方面,运用电子技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国内是较为普及的地区之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也节约了原材料,因此石家庄市纺织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先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