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贤行愿品
释义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善知识,最后见普贤菩萨为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接着在本经开始,普贤菩萨就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经文内容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经文简介

一卷。唐·般若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册。它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唐时流入日本的梵本很多,据日本各家请来目录,如空海、圆仁、惠运、圆珍诸录,都有梵本《普贤行愿赞》,圆行、圆仁二录有梵汉对译《普贤行愿赞》。1767年日本高僧慈云曾依古写本加以校雠,1902年日本·渡边海旭又依慈云手写本并尼泊尔写本及西藏刻本对校刊行。本经正式的异译本,最初是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它的梵本由支法领从于阗请来,元熙二年(420)佛驮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出。

其次是敦煌出土的《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行愿王品》(《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在北京图书馆中藏有敦煌出土写本六本,以芥字五十六号四纸一〇三行的一本最为完整。据陈垣《敦煌劫余录》说是唐译。此二本比另外二种唐译本(般若译和不空译)都少第六十一、六十二两颂,勘藏文译的五种释论中,也只有释迦亲友释论所依的经文才有这两颂,较早的龙树等释论等都缺这两颂。由此可见两种敦煌本所据的梵本传来似属较早。就译文的朴拙的情形看,这两本的译出也似在中唐以前。

其次是唐·不空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其梵本系不空本人于天宝五年(746)从狮子国带来,天宝十二年(753)至武威,住开元寺译出。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从前的人说《普贤菩萨行愿赞》和《文殊师利发愿经》是贤吉祥菩萨造,但《疏钞》根据贞元译本肯定它们都是佛经。

最后译出的就是这作为四十卷《华严经》最后一卷的《普贤行愿品》。据经后记,此经梵本是乌荼国(今印度奥里萨地方)王于贞元十一年(795)所献。其献经愿文云︰‘南天竺乌荼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狮子王,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狮子中大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伏愿’云云。据此可知四十卷《华严经》即《华严》十万偈的一部分,《普贤行愿品》则更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经的译者般若(一作般剌若,或译智慧,734~?),姓乔答摩,北印度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国北部喀布尔地方)人,曾游那烂陀等寺,亲近过诸大论师,广学大小乘诸论,后又往南印度乌荼王寺,师事达摩耶舍学五部密法。因慕五台文殊胜地,携梵箧乘舶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来广州,次年到长安。贞元二年(786)起,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等经,六年敕号‘般若三藏’。贞元十一年(795)乌荼国王进《华严经》梵本,十二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翻译,般若自选梵文,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虚润文,道章校勘证义,大通证禅义,澄观、虚邃详定,右街功德使霍仙鸣、左街功德使窦文场任专知官。德宗每日亲到译场,如有故不能到,必命人说欲(告假)。于贞元十四年(798)译毕进上。五月诏澄观造疏,澄观乃述疏十卷,又述《行愿品别行疏》一卷,从此时起本品就别行了。

本经的注释,藏译中有印度诸论师的著作五种︰(1)《贤行愿王大会疏》,龙树著,特勒绷巴共罗登喜饶译。(2)《普贤行愿义摄》,陈那著,失译。(3)《贤行愿王广注》,释迦亲友著,释迦信诃共吉祥积译。(4)《贤行愿王广注》,庄严贤著,若那嘎瓦共吉祥积译。(5)《贤行愿注》,世亲著,阿难陀共跋陀罗波罗译。

汉文注疏有︰(1)《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唐·澄观疏,宗密钞。(2)《华严经普贤行愿赞别行疏钞科文》一卷,唐·宗密述,宋·遵式治定。(3)《华严经行愿品》(即四十卷《华严经》疏第十卷下半卷)唐·澄观疏。(4)《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宋·净源集。

本经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别行疏》说︰‘西域相传,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又说︰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是本经的主要内容。

(1)礼敬诸佛,(2)称赞如来,(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5)随喜功德,(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常随佛学,(9)恒顺众生,(10)普皆回向。长行有十大段,说明这十种行愿的内容。每一行愿都以华严法界遍于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并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四法为喻,说明无尽。最后说明受持此经殊胜功德。

本经的偈颂,经中称为‘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共有六十二颂,每颂七言四句,共一七三六字。异译各本中,晋译只有四十四颂八八〇字,敦煌逸经二种各有六十颂一六八〇字,不空译本除与本经相当的六十二颂外,还有八大菩萨赞十颂(每颂五言四句共二千字)和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

《别行疏》将本经偈颂分科如下︰

普贤行愿颂三

甲一、正示普因二

乙一、别颂十门八

丙一、礼敬诸佛二颂

丙二、称赞如来二颂

丙三、广修供养三颂

丙四、忏悔业障一颂

丙五、随喜功德一颂

丙六、请转法轮一颂

丙七、请佛住世一颂

丙八、颂后三门二

丁一、合颂三门二

戊一、总标回向一颂

戊二、别颂三门三

己一、常随佛学二颂

己二、恒顺众生二颂

己三、普皆回向二

庚一、别发大愿十

辛一、受持愿(护法愿)二颂

辛二、修行二利愿二颂

辛三、成熟众生愿二颂

辛四、不离愿(心行愿、愿不离善友及不离一乘)二颂

辛五、供养愿二颂

辛六、利益愿(三业不空愿、愿以三业利益众生不令空过)二颂

辛七、转法轮愿(摄法上首愿、愿为佛上首弟子摄取一切佛法转授众生)三颂

辛八、净土愿二颂

辛九、承事愿二颂

辛十、成正觉愿三颂(这十愿就是《华严经十地品》初地菩萨所发供养、受持、转法轮、修行二利、成熟众生、承事、净

土、不离、利益、成正觉等十愿,但次第不同)

庚二、总结大愿二

辛一、总结十愿三颂

辛二、归结文殊普贤三

壬一、偏同普贤二颂

壬二、双同二圣三颂

壬三、结归回向一颂

丁二、愿生净土四颂

乙二、总颂十门一颂

甲二、显经功德二

乙一、校量闻经益二颂

乙二、显众行益五颂

甲三、结劝受持三颂

本经的‘乃至虚空世界尽’以下九颂,晋译没有这一段文,其余三种异译,这九颂都在‘文殊师利勇猛智’句的前面。藏译五种释论所依的经文也如此,它们对于颂文的分科,因此也与澄观疏不同。藏译五家释论的分科大体都是一致的,其科分如下︰

普贤行愿颂二

甲一、十义十

乙一、礼敬(摄称赞)四颂

乙二、供养三颂

乙三、忏悔一颂

乙四、随喜一颂

乙五、请转法轮一颂

乙六、请佛住世一颂

乙七、善根回向一颂(以上称普贤行愿七支)

乙八、彼(七支)广开十六

丙一、意乐(供养诸佛、净佛刹土、与有情乐)四颂

丙二、不忘失菩提心三颂

丙三、无染妙行一颂

丙四、利益有情一颂

丙五、甲胄(披誓愿甲)一颂

丙六、菩萨为助伴一颂

丙七、善知识欢喜一颂

丙八、现见诸佛一颂

丙九、普持正法一颂

丙十、得无尽藏一颂

丙十一、八种趣入七

丁一、趣入见佛及刹土二颂

丁二、趣入佛语一颂

丁三、趣入转法轮一颂

丁四、趣入住劫一颂

丁五、趣入佛行境一颂

丁六、趣入佛刹庄严一颂

丁七、趣入往诣佛前一颂

丙十二、十种力二颂

丙十三、对治一颂

丙十四、八种事业二颂

丙十五、回向普皆随学四颂

丙十六、总摄一颂

乙九、彼究竟一颂

乙十、彼功德二

丙一、现法功德五颂

丙二、后世功德二颂

甲二、总结二

乙一、总结全经一颂

乙二、诵已普回向六颂(释迦亲友所依经文更有以读诵功德回向二颂)

总之,此经以十大行愿为所诠,以证入华严法界为旨趣,以利益有情广大意乐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入法界品》是《华严经》的终极,总摄华严入证因果,此经又是《入法界品》的终极。法藏《华严经文义纲目》说︰以前《华严经》无流通分,是经文传来未尽。本经既有流通分,又与《入法界品》文势联贯,因而后人也有把它续于《华严经》八十卷之后作为《华严经》末卷的。

此经在传来以前已在西域广泛流行。《开元释教录》卷三附注︰‘经后记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行愿品疏》卷十说此十大行愿即是常行礼忏,但诸经论开合不同。例如《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有供养、赞德、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八种,其余或礼、赞合一为七,或更略去供养为六,或更将发愿、回向合一为五(如《十住毗婆沙》),或除礼、赞为四,或更除回向为三(如《大智度论》),或惟忏悔、回向为二(如《善戒经》)。

此经和密宗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密宗的仪轨几乎没有不据十大行愿来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仪轨,都以普贤七支的结构来组织。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作礼、出罪、归依、施身(即供养)、菩提心(摄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摄称赞)、劝请(转法轮)、奉请(住世)、回向──即摄十愿(《三密抄料简》卷上)。金刚界大法的五悔──礼敬、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亦说普贤行愿。可见此经在所有佛教密部中的影响极普遍。

本经最后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又为华严宗转入净土宗的枢纽。往生论说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亦略摄十大行愿。宋沙门义和因‘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于乾道元年(1165)集《华严经》和各种疏记中有关念佛法门文字录为《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乐邦文类》卷二)。《普贤行愿品》后世成为净土宗要籍,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并行,称净土四经。此外,汉文的一切忏仪也普遍应用普贤十愿。

《别行疏》说本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这可以说明本经在佛教中广泛应用的原由。(隆莲)

普贤行愿精神

普贤菩萨作为法王之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以果立因,使众生在大愿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众从行菩萨道中证入圣果。

一:普贤菩萨开示,众生是未来诸佛,我们对待一切人要有礼貌和恭敬。

二:普贤菩萨开示,对于有道德的人我们要称扬赞叹和学习。

三:普贤菩萨开示,常常供养有道德、贫苦、需要帮助的人,所有一切善事都要去做。

四:普贤菩萨开示,过去罪业要从心地改过,不再造恶,才是真正的忏悔业障心。

五:普贤菩萨开示,大家做了对世间有益有贡献的事,我们要生欢喜心并且去学习。

六:普贤菩萨开示,把佛法传给大家,法轮才会常转。

七:普贤菩萨开示,我们要扬善止恶,广行福德,正法自然现前,有如佛祖住世。

八:普贤菩萨开示,行菩萨道、行善积德乃至修学妙法,不要一进九退,要有恒心才会成功。

九:普贤菩萨开示,要有方便方法去开导众生,要顺从对大家有善利益的事,加以表扬。大家有过失,我们不去讽刺他,而是用方便方法使他慢慢改过。

十:普贤菩萨开示,我们所做一切功德、福善,都不居功自傲,都回向给大家离苦得乐,得证佛果。(方海权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