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释义 | 高考这个名词在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两岸三地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在中国大陆,高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的简称,分有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它是考生进入大学和选择大学资格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考试之一。在台湾地区,高考则被理解为当地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决定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就读的资格考试称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考则是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此外,美国的SAT推理测试有时会被俗称为“美国高考”。 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的专有名词。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地区自2001年起全面或部份采用自主命题的试卷,如京、沪、津、渝、鲁、苏、湘、闽、川、赣、皖、浙、陕、宁、辽、鄂、粤、琼等省市。 高考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由中国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内容因考试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除必考的三门科目外,考生还将根据所学种类参考综合科考试。综合科分为文科,理科两类。文科综合包含了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种类包含了生物,化学,物理。 考试时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为6月7日、8日。由于部分省(市)按新方案实施高考或科目设置不同,高考结束时间不一。其中,上海市、山东省于9日上午结束;江苏省、海南省于9日下午结束。 6月7日 上午9:00-11:30 考语文;下午15:00-17:00 考数学。 6月8日 上午9:00-11:30 考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下午15:00-17:00 考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其中英语/日语/俄语有听力考试)。 6月9日 上午9:00-11:00考综合知识(时事)报名条件 报名要求. 参加高考,首先要取得报考资格。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考生报名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1.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身体健康。 3.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 4.具有本市正式户口。 5.报考军队院校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84年9月1日后出生);②男女比例有一定限制;③身体条件必须符合军队院校体检标准。 6.报考公安部所属院校年龄不超过22周岁(外语专业不超过20周岁)。 7.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健康,可以报考。报名时须持有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侨居留证”。 以下情况不允许报名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 被普通高等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到报名时不满一年者; 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录取程序今年高等学校在全国招生继续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招办通过网络将考生电子档案信息传送到招生院校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招生学校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决定录取与否。电子档案包括考生登记表、体检表及综合信息。 简单地说,考生档案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处于同一批次所有招生学校在同一时间里,都审录同一志愿的考生档案,即同批录取学校都先审录第一志愿,再同时审录二志愿考生档案,以此类推。 在录取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院校或专业不能满足招生计划,还有一些线上考生因填报志愿不合理而未被录取的情况。对此,在网上采取调剂志愿的办法。按考生的相关志愿,将愿意服从分配的考生档案材料,从高分到低分提供学校在网上录取。 录取原则近几年来,录取工作扩大了学校的录取自主权,在同一批次突出了考生志愿在录取中的作用。参加不同批次录取的学校,执行该校所在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录取将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针对不同批次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录取体制。 对参加提前录取的军事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公安部所属院校、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实行“学校负责制”,即:招生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在本校控制分数线以上可以按考生志愿确定调阅考生档案数,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处理。 第一批、第二批及专科录取学校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调阅考生档案数量一般在学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由学校确定具体调档比例,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由学校决定,并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高等学校要妥善处理好考生志愿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招生学校不得拒收符合本校录取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要求,由学校确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处理;当考生德、智、体和高考总成绩及相关科目成绩大体相当时,招生学校不得退掉第一志愿的考生而要求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实行必要的监督和服务。 凡参加第一批录取的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石油、师范、军工以及海洋运输类专业的院校,在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不满时,可以在第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第一志愿不能满额的学校,及时提供非第一志愿考生档案,由学校择优录取。如果线上有志愿考生数仍不足时,还可适当降低分数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对于第二批和专科录取院校中上述专业也参照以上方法录取。 高考变迁(1)文革前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2)文革期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 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3)文革后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78年,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4)开始扩招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如江苏、广东),高考告别酷暑。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恢复高考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而此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 这年高考,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个国家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开始。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止于高考本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拾回了三样很重要的东西。 稳定:恢复高考其实是恢复了普通个体通向上层的一个发展通道,这是中国社会形成“稳定结构”的主要原因,它给普通人一个机会,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价值观:恢复高考相当于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知识的价值,这对当年社会风气的扭转起了很大作用。 科学与民主:恢复高考使整个社会的思想架构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轨道上。这对高等教育后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中国产生延续五四启蒙思想的人才,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反思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在这30年里,高考为国家,为社会选拔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是在这30年里,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紧。30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然而,高考恢复30年来众多弊端凸现:高校学费猛涨,贫困学子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负债运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全国高考录取线不一导致高考移民问题等等。高考必须改革,但改革之路何在:一考还是多考,甚至取消高考?!这一切将留待人们去思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