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雷特河之战 |
释义 | 本片是一部战争片,反映的是1941年在乌拉圭普雷特河(拉普拉特河)河口发生的海战。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在三艘英国巡洋舰打击下,无力突围,最终自沉的故事。 中文名:普雷特河之战 外文名: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其它译名:追击斯佩伯爵号,血拼大西洋 出品时间:1956年 制片地区:英国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类型:战争,历史,纪录 主演:彼得·芬奇 对白语言:英语,普通话 色彩:黑白 前言花絮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拍摄了众多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这种大家到电影院里回味或者反思去日不久的那场世界大战的年代,甚至还有被称作“民众战争”之年代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兰克电影公司打破了长期的寂寞,于l956年投入拍摄了一部大型海战影片,片名为《普雷特河之战(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影片采用纪实手法,描写在开战不久于南大西洋上演的英国的3艘巡洋舰和德国斯佩号袖珍战列舰之间的一场名垂青史的海战。这场海战对于哪怕稍稍了解海战史的朋友都应当熟知的。 所谓“普雷特”是位于南美洲的一条大河的英语读法,它实际上是南美洲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集后形成的一个河口湾,其名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白银之河”(Rio de la Plata),我们一般据此发音将其翻译为“拉普拉塔河”,因而影片所反映的战斗也常被称为“拉普拉塔之战”。然而这次战斗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围绕着如何歼灭“斯佩伯爵”号展开的。提起这场战斗,人们最早想起的往往是“斯佩伯爵”号之名,而“拉普拉塔之战”这一名称反倒被淡忘了,所以本片出口到美国便加上了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副标题:“追击‘斯佩伯爵’号(Pursuit of the GralSpee)”。而目前国内虽说没有正式进口,但还是可以在街头巷尾觅到其踪影,其译名有时不甚正规地变成了《战舰“苏贝”号的结局》,有时干脆毫无创意地被冠以《血拼大西洋》等名称。 据本片制片人、编剧兼导演迈克尔·鲍威尔回忆,本片的设想最早是由其老搭档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在1954年提出的。次年他们便着手准备,l 956年就编成剧本并开拍。这两位是英国电影界名家,其《组菱艳》便为我国观众所熟知。 这部影片是一部海战影片。和海战本身一样,海战影片所花费的代价巨大,即便是“民众战争”时代拍摄海战影片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部影片得以问世,笔者认为这离不开布隆布恩男爵,也就是本片的制片总管约翰·纳奇布尔的资助,这位爵爷的岳丈大人就是那位蒙巴顿勋爵。有了他的全力支持,摄制工作得到了包括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美国第6舰队以及印度海军的大力协作,使得那场经典的海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再现。 人物描写二战烈焰可谓燃遍了全球,本片的舞台是在相对而言还算太平的南美洲。在这里,不论是舰长还是舰队司令,也只能算是小人物。战时人们的命运是那样的无助,而且人性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战争暴行也是遍及战火烧到的每一个角落。所以英国的那段所谓的“民众战争”时期所拍摄的诸多战争影片中,对于德国人的描绘几乎是清一色脸谱化的残忍、可笑。但是这部影片却可以说是一个特例,而这也是笔者认为的这部影片更为可贵之处。 对英国海军如何发扬“见敌必战”的纳尔逊斗志,其指挥官们如何卓越地判断和指挥,水兵们如何忘我地战斗,片中都有着浓墨重彩的刻画。在拍摄过程中,除了英国分舰队司令哈伍德准将已于1950年病故以外,其他3位舰长都还在世,因此影片的摄制受到了亲历者的指导,细节都得以刻画得细致入微,包括哈伍德在战斗时只是将军服披在橘红色睡衣外这点也是如实描写,这一切确实是本片的看点之一。然而与其相比,,影片里出现的德国军人却显得更为突出。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一切都是和一个关键词密不可分的,那就是“人性”。 由彼得·芬奇饰演的“斯佩伯爵”与兰格斯多夫舰长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参加过日德兰海战,并获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此后又在战争后期担任危险的扫雷任务以及指挥一支雷击舰分队而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二战开始不过数月,其战果已达9艘计50089吨的盟国船只。然而,他是在给予敌方人员充分时间带好私人物品撤离以后才击沉敌船的。共有365名水手被俘,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被伤害,而且其中62名被留在“斯佩伯爵”号的高级船员还受到了相当的优待,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兰格斯多夫舰长与其俘虏小油船“非洲贝”号达夫船长之间还建立了某种特殊意义上的友情,就此当时编剧参照了1940年出版的达夫船长回忆录《曾为“斯佩伯爵”号之俘》一书并采访了其本人,这特殊的友情也成了贯穿影片始终的一条伏线。 兰格斯多夫舰长最早登场出现的一幕也就是在舰长室里达夫船长就领海问题和他交涉的场景,这个场景中有几处细节,比如一见到达夫船长他便伸出手来握手,还有室内多处放置的家庭和孩童的照片,这都很如实地刻画了这个富有人情的敌手。 有这样的舰长,也会有同样的部下,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略带喜剧色彩的德国水手长。由于他的英语“击沉”发音不准而被俘虏们讥笑;他一旦发现将和英国船员发生争执,便又会知趣的说声再见走人;圣诞之夜,他还会戴上假胡子和俘虏们一起欢闹。在战斗以后,德舰由于负伤驶入中立国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后,他更会欣喜地告诉俘虏们,根据国际法他们将会获得自由!这样的欣喜仿佛他不是负责监禁的而是俘虏中的一员。其感情绝看不出带有丝毫外交色彩的,而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质朴,是作为一个水手对其他水手的善挚情谊。 此后,围绕军舰的结局展开了频繁的外交和激烈的情报战,最后为了保全部下的生命,兰格斯多夫舰长决心自沉军舰。对于这个决断,至今依然能够激起很强烈的争议。与此具有强烈对比的一个事例就是日本最后对于“大和”号的命令。同样面临无望之战,到底什么是勇气,无谓地拿数千人的性命为军国主义帝国殉葬,难道也是勇气?如果珍惜自己的所谓名誉,兰格斯多夫一声令下可以让自己的900名部下葬身冰冷的大西洋,但是在他心目中,正如他最后对达夫船长所说的:“我把舰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他明白,没有什么可以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了。 虽然影片中没有表达在凿沉舰艇、安置好部下后,兰格斯多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身上裹着白色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旗,而非当时红色的纳粹德国旗,之后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开战时的德国舰队总司令赫尔曼·伯姆将军在给兰格斯多夫夫人的信中说道:“由于他认为,其部下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维护战舰的尊严去白白地牺牲,而为了维护这尊严,他作为舰长则将自己的生命奉为唯一牺牲品。在我眼前,他的形象永远如同我最早感知的,依然是那个富有勇气而且思想深邃的军官和男子汉,没有任何改变!” 这样,其部下才得以在阿根廷过上一种轻松而体面的拘留生活。大部分军官在以后的l8个月里由于监视松弛,陆续得以脱逃,历经曲折返回了德国并再次归队。其中有作为“俾斯麦”号的参谋军官投身于那不归之路的,还有一名后来成了U162艇长的瓦滕贝格少校,共战绩为14艘,总吨位达86000吨,还超过了“斯佩伯爵”号。Ul62被击沉后,此人幸运地存活被俘。不过,他们当中的约500人战后依然留居在阿根廷,还不断地作为“势佩伯爵”号的一员进行聚会。对于他们而言,当时他们效忠的国家早已被世人所抛弃,而其生命在这片远离战火的土地上得以繁衍生息。 战舰对比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上面不是介绍人物了吗,这里怎么还会说明星?且听我慢慢道来。对于这样地表现一场比较大规模海战影片,现在的制作者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倚仗IT时代的动画,也就是电脑作图来闭门造舰。而在那个年代,要么使用模型,要么就非得动用真家伙不可。本片大部分场景使用了真实舰艇,也就是说,除了人员以外,连军舰也成了演员。而且本片称得上真正明星的,那可还得论这些军舰演员们!尤为宝贵的,便是当时实际参战的新西兰“阿喀琉斯”(Achilles)号轻型巡洋舰,她在战争中幸存,当时成了印度海军的“德里”舰。在描写海战的影片中,主要舰艇能够自演并担任如此的重头戏,笔者尚未一睹他例。 其他2艘英国巡洋舰,最大的“埃克塞特”(Exeter)号为英国最后的条约型重型巡洋舰,是为了节省开支而设计的一种经济型重巡,和对手相比,该舰仅装备了6门203毫米主炮,显得颇为弱势。旗舰“阿贾克斯”(Ajax)号轻巡与“阿喀琉斯”号同属“利安德”级,属于英国最早的条约后轻巡,其联体型烟囱在英国巡洋舰中独树一帜。 旗舰“埃阿斯”号也在1949年被拆除,而“埃克塞特”号在1942年被气势正处于巅顶状态的日本海军击沉,自然不能参加演出,只能请其他演员扮演。扮演旗舰的为名舰“谢菲尔德”(Sheffield)号轻巡,该舰虽也属于轻巡,但是事实上她可是英国准备与日本装备15门155毫米主炮的超级轻巡相对抗而设计的“城镇”级,不用说确实威武多了。而“埃克塞特”的扮演者则选用了开战前后开工的“城镇”级的简化设计版,被称为“殖民地”级的“牙买加”(Jamaica)号,即便是这样,比起她扮演的那艘缩了水的重巡来,标准排水量反而要大出500吨左右。这两个演员外形上区别不大,比较简单的识别方法是“城镇”级烟囱略有后倾,“殖民地”级则是笔直的。 连同“德里”号,这3艘英方明星在整个影片中,其演技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海上的编队航行、主炮齐射、释放烟幕等场景,必定能让所有海军爱好者叫好不迭;而笔者认为,当编队发现敌舰之时,一齐升起战斗旗之场景更是堪称一绝。英国巡洋舰独特的优雅姿容更被一面面鲜艳的大旗所装点,舰队在碧海晴空下破浪而进,其壮美场景着实难以言表,难怪当时的评论甚至将其誉为“洋上之芭蕾”! 这些海上的镜头是在朴次茅斯港外海面上拍摄的,而战斗场面又改在了苏格兰的因弗戈登,那里停泊着很多等待拆除的旧舰艇。双方交火以后,有火灾、损伤等场景的拍摄,如果再使用现役军舰,英国海军非得索赔不可,再加上还有外国军舰,那还不闹出国际问题? 虽然“原型”比起这几个演员显得单薄很多,不过英国的巡洋舰基本上形态一脉相承,演员比实际原型更加英武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军舰演员的表演又这样出色,所以对英国演员们没啥人来找麻烦,不过其对手的反派1号战舰却被人骂到了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斯佩伯爵”号一家原来是三兄弟,都没能挺过战争,所以选谁来扮演就成了大问题了。想来想去,为了表现出和英国军舰不同的风貌,最后选上了当时美国第6舰队的旗舰“萨勒姆”(Salem)号重巡!本舰在影片开头登场亮相,想必海军迷们怎么看会怎么别扭,而且不多久,又来了一段用舰尾起重机吊起小艇的场景,最后还来个美国后期巡洋舰特有的舰尾机库,再徐徐关闭机库舱盖的镜头,这哪里是德国军舰啊!可别说,越看毛病还越多,“斯佩伯爵”号的桅杆上哪里来那么多先进技术的代表?雷达天线啊?主炮虽说都是三联装,但是前面“老萨”却多出了1座炮塔;最新式的76毫米速射高射炮随处可见,坐在炮位上的水兵还戴着美国人特有的巨大钢盔,这钢盔能把耳机都罩进去呢!演员和原型差太多了,叫一位黑人去演奥塞罗没有问题,现在让他去演罗密欧! 影片中有个场景耐人寻味,兰格斯多夫舰长向达夫船长介绍其伪装之术时,指着《简氏舰艇年鉴》说:“它们正在扮演美国重巡。”达夫船长便接茬道:“怪不得你们在舰首涂舷号!”看到此笔者不由一笑,从这里分明可以看出编导的无奈之心,他们也知道借来的“萨勒姆”号充数将招来非议,这里便来了一个自我解嘲。此外还提到了一段冒用姊妹舰名字的场景,可为什么不接下来说声加上一个主炮塔为的是冒充“沙恩霍斯特”号呢?一笑,一笑。 当然不足之处英国方面的也不是没有,临近尾声之时,有段“坎伯兰”(Cumberland)号重巡从福克兰群岛大老远赶来的场景,这里出现的“坎伯兰”号倒也是本舰。然而,摄制之时,该舰的主炮已经拆除而被当作试验舰,影片中,看到英国海军将士对这位赤手空拳的奇怪援兵欢呼场景,看来让人哭笑不得,拍摄时好歹也装几个木头炮塔么! 当然,说句良心话,笔者对于其苦心还是非常理解的。说实话“萨勒姆”号的天资条件还是不错的,这艘重巡哪一点也不比袖珍战列舰差,而且相同之处算起来也不少。排水量相差不多,单烟囱、高高的射击指挥仪有点原型舰塔桅的感觉。而且退上一万步,将挑剔的放大镜先搁一搁,和几艘英国巡洋舰比较,“萨勒姆”号的块头可大多了。从艺术效果而言,对于袖珍战列舰和巡洋舰舰队交锋的描绘,倒也是能够反映几分的。当时美国海军还不容许在其军舰上放任何纳粹标记,所以别说在上面涂装什么标志,甚至连升起纳粹德国海军旗的镜头也是在英国的军舰上拍摄的呢。所以编导要想德国化些估计也没辙,对于这个问题实在没必要太吹毛求疵。 和很多战争电影一样,军事爱好者们总有紧盯着出镜兵器的习惯,其实笔者这个倾向也很严重。对于出场兵器的品头论足本来就是一件趣事,不过也要适可而止,挑刺之余,也别忘了对精彩的场面喝一声彩,别忘了在“洋上芭蕾”前陶醉一番。 海洋文化对于这部部影片而言.对于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或者是舰艇的扮演,不同的朋友一定有不同的想法。这里笔者也只是个人所感和各位读者做了个交流而已。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以外,影片还有个并不引人注目的亮点,便是对于英国海军的很多传统以及文化做了极为生动的刻画。从开篇各个舰长划船前往旗舰开会开始,到搭乘海军武官的交通艇上水手挥动长杆的手势;从哈伍德和舰长之间引用的莎士比亚历史剧《裘力斯·恺撒》的名句,到水手之间的各种诙谐俚语,这样的各种细节也许正是无处不渗透着这样色彩的原因,这些反而在整个影片中显得并不怎么突出了。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舰艇射击指挥仪的控制室在战斗中的操作情况。这个窄小的地方挤着枪炮官、射速军官、标图员以及通信水兵多名。这是军舰的眼睛,是主炮能否准确命中敌舰的关键部位。在射击进行时,在枪炮官的统筹下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当表示各个炮塔、各门炮装填完毕的信号灯完全点亮后,枪炮官便下令齐射。随着清脆的开火铃声,外面的主炮隆隆响起,装填信号灯再度熄灭转入新一轮射击,这个完整的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被再现出来。 英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海军传统的国家,其立国之本可以说离不开这蔚蓝的大海,而制片、编剧以及导演又是由完美主义而著称的鲍威尔担当,更有包括当时的直接参与者在内的英国海军全面协力,因此整部影片可谓充满了浓郁的海洋色彩,洋溢着纯正的海洋文化,就此而言,笔者至今还未找到一部影片能出其右。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导演鲍威尔在完成了这部电影之后,并不满足于这部电影取得的成果,他想“让这些种种不寻常的经历能比电影更多、更长久地保存其形象”,并认为“一部电影能使千百万人得到娱乐,但很少能使他们汲取其中的经验,而一本书却可以做到”。因此,他将剧本改编成了《“斯佩伯爵”号》一书,于1956年在伦敦出版。1983年该书曾翻译成中文,称为《“斯比伯爵”号战列舰的覆灭》,由新时代出版社付梓。这本外表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蓝封面书也是召唤笔者扬帆那神奇而令人激奋之海洋世界的向导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