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济圩农场 |
释义 | 普济圩农场位于扬了江畔铜陵市对江。农场占地136平方公里数,耕地8万亩,职工1.2万人,总资产2.3亿元(人民币)。GDP1.1亿元,粮豆总产5万吨。农场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实行农场、家庭农场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粮食商品率达80%以上。我场水陆交通便捷。水路紧靠黄金水道长江;陆路靠近沪宁、京九铁路;合铜、铜无公路穿场而过;农场距九华山、黄山百公里,非常适宜开发旅游型农业。同时,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将农场与市区一桥相连,城郊型农场特色十分明显。 农场概况一、位置规模普济圩农场,1950 年2 月建立。该场位于长江北岸,西靠沙湖,地跨枞阳、无为两县,与铜陵市隔江相望。农场的北埂有轮渡码头,与铜陵横港之间有载客轮渡,是铜陵到枞阳、桐城、庐江、舒城的西大门,场部到合肥通直达班车。农场从土桥、北埂、老洲头有船只通往沿江各地、市、县。场内砂石公路55 公里,可通各分场、生产队。 土地总面积20.4 万亩,其中耕地71021 亩、林地86 亩、水面34131 亩(养殖面积1646亩)、果园302 亩。总人口12564 人,职工8162 人。其中工人5648 人、管理人员1097 人、文教卫商业服务人员822 人、其他595 人。有科技人员606 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6 人、中级技术职称145 人、初级技术职称445 人。有离退休干部548 人、退休工人3122 人。尚有在司法厅管理时遗留下来的、刑满留场失去劳动力养起来的人员900 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564 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86 台、小型拖拉机60 台、联合收割机31 台、农用排灌机械271 台、汽车11 辆。 农场场部有25 个科室,下属5 个农业场(副县级)、19 个工副业企业(其中1 个副县级)。有中学3 所,教师88 人,在校学生805 人;小学6 所,教师73 人,在校学生1218 人。有医院7 所。 1990 年社会总产值5839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66 万元、工业产值2017 万元、建筑业产值475 万元、运输业产值162 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219 万元。利润176 万元(1989年),税金100 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稻麦豆28925 吨、棉花82 吨、油料237 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水泥31600 吨、农用汽车200 辆、大米3927 吨、白酒420 吨。 二、自然条件普济圩地势低洼平坦,地下水位高,平均海拔8.5~9 米。土壤为长江冲积层,多属重粘土,少部分地区略带壤性,沿江部分属砂质壤土,中部多系湖沼地区。建场初,因杂草荆棘腐烂,兼洪水游积年久而沉淀成较厚的腐殖壤土,内含腐殖质极高。土壤中空隙甚多,又因内含死鱼烂骨、鸟类及螺蚌等残骸,土壤极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土壤养分是多氮、少钾、缺磷。 农场位于东经117°43′,北纬31°55′,属中低纬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湿度大,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为16.1℃,月平均气温最高是28.5℃(7 月);最低在3℃以上(1 月)。年平均降雨量1297.5 毫米,最多年达2226.1 毫米(1983 年),最少年只有756 毫米(1978 年),年平均降雨139 天,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年降雨量70%以上。年蒸发量为1432.4 毫米。月平均日照166 小时。无霜期240 天左右。 三、农田水利1951 年,中央农林部会同皖北行署水利局、长江下游水利局,先后派出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实地勘测,对全垦区的水系、土壤、围垦作了合理的规划设计。当时对开垦普济圩有“与江争地或与湖争地”和“蓄洪与否”之争;11 月,召开“普济圩水利建设组织生产委员会会议”,有省农林处、水利局、长江下游局负责人参加,决定在梳桩台建闸,与江争地。按长江下游局实地勘测,认为陈瑶湖无蓄洪价值(如蓄洪仅降低洪峰3 公分),可以开垦。于是,水利工程从梳桩台堵口开始。经过40 年的建设,国家投资3200 万元,兴建了关系到全垦区及邻近3 县150 余万亩随潮田受益的泄洪排涝闸—— 梳桩台大闸、中缺节制闸和2 座通江电力排灌站(北埂抽水站1520 千瓦,灰河排灌站1395 千瓦)、3 座内圩电力排灌站及全场各机口的排灌设施共8279 千瓦。修筑32.5 公里的长江大堤(高程18 米,顶宽8 米),培修68.5 公里的河湖堤(高程13.5 米,顶宽3~6 米)。全场完成环圩干渠及圩内支渠土方共1310 万方,现基本上达到土地条田化、水利河网化、灌溉自流化。 四、建置沿革1950 年2 月,经皖北行署批准,在普济垦殖社的基础上组建“皖北区普济圩农场”;4月,改为国营农场,归华东农林部和皖北行署农林处双重领导;9 月,成立总场,场部在龙王嘴,场长彭光福,副场长张石平。下辖灰河、苍芜、青山3 个分场和1 个机耕队。1951 年7 月,经皖北行署批准,皖北公安局在普济圩建立劳改总队;11 月,从皖南地区调来干部94 名、劳改犯人5382 名。当年开荒3000 余亩,种麦豆2500 亩,建房506 间。 1952 年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简称农建五师)到普济圩;7月1 日,农建五师正式成立,师长孔令甫、副师长孙靖宇、陈德三(兼参谋长),官兵10886人。原农场职工1090 人也由该师管理。1953 年1 月,农建五师奉命离场赴朝鲜抗美援朝。 1953 年1 月,省公安厅接管普济圩,改为劳改农场,桂俊亭为书记兼场长。下辖青山、红阳、章家坝、苍芜、黄盆湖(1955 年撤销,迁至花园分场)5 个分场。1956 年7 月5 日,改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普济圩农场”,对内称“安徽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1957 年,粮食总产19970 吨,同时改造了大批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 1958 年4 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将普济圩农场下放给枞阳县管理,干部和犯人调出支援工业和水利建设。1960 年6 月,枞阳县将花园分场(耕地1.9 万亩、资产66 万元)下放给陈湖区成立花园公社。 1960 年9 月,省委决定将农场归公安厅办劳改农场,共收回耕地81800 亩,资产524万元。1967 年5 月,农场改名“建新农场”。1970 年6 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普济圩移交给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建新农场”。农场为团、分场为营、生产队为连。原农场干部807 人,分两批下放农村。第一批兵团战士(城市下放知识青年)到农场,农场“知青”最多时达6 千余人。1975 年1 月,调出干部75 名、有帽就业人员(刑满释放后留场就业但戴有种种“帽子”,如“反革命”、“坏分子”等)1855 人到白湖农场。1975 年6 月,撤销建设兵团,由省农垦局接收,部队干部调出。1979 年6 月,仍恢复普济圩农场名称;12 月,省委办公厅通知:普济圩农场党团、政法工作、文教卫生、户口粮油关系及物资供应等划归铜陵市领导。 1986 年6 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无为县东风村、民权乡马洼村和太阳、中垄、五洲共5 个村的崩江灾民划归普济圩农场管辖,实行场管村;6 月23 日,农场成立“农村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5 个村的管理工作(1989 年12 月,5 个村成立灰河乡,划归铜陵市郊区,农委随之撤销)。 1989 年4 月,农场的5 个农业场和水泥厂升格为副县级单位。 五、生产经营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水稻为主。建场初期主要是围堤垦荒,执行“边治水、边开荒、边生产”的方针。以人畜力为主,1950 年完成围垦14000 多亩。1952 年农建五师时期,当年种植水稻等作物16420 亩。1953 年,全场播种面积79186 亩,农场初步建成。1954~1969 年,农场隶属公安厅(1958~1959 年下放枞阳县除外),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农业生产上重视水稻良种繁育和品种良种化,普济圩是全省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之一。1955~1957 年,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良稻种均在100 万公斤以上。60 年代初,农场贯彻以水稻良种繁殖为主体的三级良种繁育制度,1964 年全场建种子田11604 亩。栽培技术上,从1953 年进行水稻直播试验,1956 年小面积双季稻种植试验成功,1957 年大面积推广。1971 年开始杂交稻制种工作,1977~1979 年,推广杂交稻26936 亩。70 年代,选育出早熟晚稻品种“建农一号”。1978~1979 年,推广水稻温室无土育秧及小苗带土移栽技术。1982~1984 年,与上海、安徽等民航局联合进行小麦飞机根外喷硼成功。1983~1990 年,进行水稻叶龄模式技术栽培试验成功并加以推广,对大小麦的种植,也逐步推广叶龄模式,为全场一麦一稻生产走出了路子。尽管该场生产人员不断减少,但由于重视科学种田,水稻生产持续稳产高产。1990 年,达到创纪录的28925 吨。40 年来,农场共生产粮食近60 万吨。年产成鱼达250 吨。 普济圩在50 年代就建立了一批小型场办工业。1951 年建成铁木工厂和新生石灰窑厂。1952 年建北埂碾米厂和新生榨油厂;是年,省公安厅把繁昌大阳煤矿划给农场管理,这是该场在江南第一个工业企业。1953 年总场办起了被服厂。1958 年在繁昌荻港镇成立采石厂。60~70 年代,随着普济圩隶属关系的变更,场办工业时有变动。80 年代后,工业才有较大发展,形成以建材、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三个体系。建材方面,1990 年生产砖1200 万块、瓦30 万块、水泥31600 吨、石料216100 吨。机械制造方面,从维修农机具到生产发动机配件。建设兵团时期,一度生产过620 车床、龙门刨床、40 余种汽车配件和170柴油机。80 年代初期生产织布机配件。1988 年与省农机科研所联合试制W K —1206 微型农用运输车,年产量达200 辆。食品加工方面,各农业场均有粮油加工产品,二、三、四场生产松花皮蛋。1985 年农场与亳州市古井镇老“古井”传人怀珍灿、怀珍清等人在古井镇合办老贡酒厂,生产的老贡系列酒,畅销省内外,年产值在300 万元左右。1990 年,该场有工业企业19 个。 在长江有运输船只1000 余吨和250 人的客运渡船。陆路运输有载重汽车43 辆、轮式拖拉机60 多台、大客车2 辆。普济圩建筑工程公司有职工400 多人,年产值400 多万元。 商业从1950 年在无为县土桥镇设供应站开始。1990 年,全场已有5 个商业批发机构,65 个商业网点,营业面积7256 平方米,年销售收入1200 余万元,年盈利30 多万元。 经过40 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0 多年的发展,普济圩农场已从单一经营种植业发展成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企业。 发展历程1950年2月,经皖北行署批准,在普济垦殖社的基础上组建“皖北区普济圩农场”;4月,改为国营农场,归华东农林部和皖北行署农林处双重领导;9月,成立总场,场部在龙王嘴,场长彭光福,副场长张石平。下辖灰河、苍芜、青山3个分场和1个机耕队。 1951年7月,经皖北行署批准,皖北公安局在普济圩建立劳改总队;11月,从皖南地区调来干部94名、劳改犯人5382名。当年开荒3000余亩,种麦豆2500亩,建房506间。 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简称农建五师)到普济圩;7月1日,农建五师正式成立,师长孔令甫、副师长孙靖宇、陈德三(兼参谋长),官兵10886人。原农场职工1090人也由该师管理。1953年1月,农建五师奉命离场赴朝鲜抗美援朝。 1953年1月,省公安厅接管普济圩,改为劳改农场,桂俊亭为书记兼场长。下辖青山、红阳、章家坝、苍芜、黄盆湖(1955年撤销,迁至花园分场)5个分场。 1956年7月5日,改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普济圩农场”,对内称“安徽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 1957年,粮食总产19970吨,同时改造了大批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 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将普济圩农场下放给枞阳县管理,干部和犯人调出支援工业和水利建设。 1960年6月,枞阳县将花园分场(耕地1.9万亩、资产66万元)下放给陈湖区成立花园公社。 1960年9月,省委决定将农场归公安厅办劳改农场,共收回耕地81800亩,资产524万元。 1967年5月,农场改名“建新农场”。 1970年6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普济圩移交给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建新农场”。农场为团、分场为营、生产队为连。原农场干部807人,分两批下放农村。第一批兵团战士(城市下放知识青年)到农场,农场“知青”最多时达6千余人。 1975年1月,调出干部75名、有帽就业人员(刑满释放后留场就业但戴有种种“帽子”,如“反革命”、“坏分子”等)1855人到白湖农场。 1975年6月,撤销建设兵团,由省农垦局接收,部队干部调出。 1979年6月,仍恢复普济圩农场名称;12月,省委办公厅通知:普济圩农场党团、政法工作、文教卫生、户口粮油关系及物资供应等划归铜陵市领导。 1986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无为县东风村、民权乡马洼村和太阳、中垄、五洲共5个村的崩江灾民划归普济圩农场管辖,实行场管村;6月23日,农场成立“农村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5个村的管理工作(1989年12月,5个村成立灰河乡,划归铜陵市郊区,农委随之撤销)。 1989年4月,农场的5个农业场和水泥厂升格为副县级单位。 普济圩农场历史沿革 建场五十多年来,历经生产建设兵团、劳改、农垦等体制的变迁。农场是在原普济垦殖社基础建场的, 1949年4月由解放军接收,隶属于皖北农林处。 1950年更名为国营普济圩农场, 1953年隶属于省公安厅省劳改总队, 1958年8月下放到安庆市枞阳县, 1960年9月至1970年6月,再隶属于省公安厅管理(1967年农场改名为“建新农场”), 1970年6月省革委会决定,普济圩农场等11个劳改单位移交给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5年6月,省革委会决定建新农场由省农垦厅管理至今。 目前,普济圩农场的公安分局已于2006年成建制移交铜陵市;检、法机构的移交也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摸底。 1985年和1992年邮政及邮政编码、通讯属地移交铜陵市; 1997年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由铜陵市社保机构管理; 其他情况2005年国家各项支[1]农资金都是通过铜陵市财政局转拨至农场。 近年来,中小学“两免一补”的解决渠道等也在铜陵市。 普济圩农场基本情况简介位于东经117°43′,北纬31°55′,土地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71.6公顷,总人口1.007万人,职工2901人,地跨枞阳、无为两县,与铜陵市隔江相望,现隶属于省农垦事业管理局。 农场下属4个农业分场;19个二、三产企业;8个科室;内设法庭、检察组;1所中学;6所小学;1所职工医院。 以年为例,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其中,实现农业总产值9753万元,同比增长7.4%,工业总产值8616万元,同比增长36.46%;商业零售、运输服务业实现3092万元。实现利润237万元;完成粮豆总产量4.5万吨,职工人均收入9480元,同比增长65%。农场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农垦企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水稻为主,主要水稻品种以糯稻为主。正常年份水稻总产量在4万吨左右。普济圩农场在50年代初就建立了一批小型场办工业。现水泥厂(位于繁昌荻港镇)水泥年产量15万吨,石料40余万吨;汽车配件厂目前汽车配件年产值2200万元;北埂修船厂年产值达220多万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