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蒲溪村 |
释义 | 蒲溪村位于东莞市石龙镇的西北角,是东莞、增城、博罗三地的交汇之处,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97人,外来人口约1000多人。 蒲溪村 在石龙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蒲溪全体村民的不断努力,现在的蒲溪村已变成一个美丽、富饶、文明的都市村庄。一九九九年被东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于“安全文明小区”、同年也被评为“东莞市先进治保会”的光荣称号;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镇文明卫生单位”。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蒲溪村领导班子坚持抓好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村政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近年来,村委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村容村貌,进行植树绿化,建设村海边公园,对村庄、道路、水渠、公厕等实行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和村民生活环境,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会积极改善文化设施,配备了老人活动室、棋牌室、乒乓球、桌球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支持村民组织各种健康、有特色的文体项目;我们还建立养老金、福利金制度,保证村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一个生活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 蒲溪村全体村民在村党支部正确领导下,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生活宽裕了,村容整洁了,社区和谐了,管理民主了,我们将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蒲溪村距离石龙镇中心区1.2公里,辖区面积0.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7人,外来人口460人。 该村四米以上道路350米,硬底化率达100%,自来水覆盖率100%。村内建有公园两个,球场及体育设施一个,并保留了约有150年历史的祠堂、约100多年历史的古井。该村还保留了树龄约百年榕树三株,主要分布在蒲溪大街和蒲溪海边公园。 蒲溪村龙舟下水庆端阳端午节划龙舟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传统,但大家知不知道,每一只龙舟下水,都要进行下水和采青仪式,风俗多多呢?今天,记者就带大家去到蒲溪村看看龙舟下水“典礼”吧。来到蒲溪码头,100多名村民们已经穿好整齐的服装,摩拳擦掌,准备登上龙舟,一显身手。哎!慢着,先听听老村民祥叔说,原来龙舟必须选个“吉时”举行下水“典礼”才可以正式“亮相”。而下水之后,还进行采青仪式。 蒲溪村民祥叔:“找点香茅水解秽,洒一下,现在就简单一些,烧个鞭炮,龙船下水就过那边抢青。过海那边,划过那边,就上岸找点草,摘回来,放在龙舟头,叫龙舟抢青。龙舟抢青,证明龙舟顺顺利利,无风无浪都不怕,大风大浪都不怕,保人人安全、身体健康。” 据了解,蒲溪村这个龙舟下水采青仪式,一代传一代,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而且也包含了很多习俗,出发采青时,要求全部桨手全神贯注,沉默应对,等待采青仪式后,桨手全力进发,龙舟锣鼓喧天,寓意龙舟平安顺利采青归来。而且,蒲溪村这些龙舟也非常有趣,这两只宽1.48米,长29.7米杉木做成的传统龙,原来还有一个“兄弟”,它们每只的龙头脸部的颜色都不一样,分别代表“刘、关、张”三兄弟。由于其中一只已经有20多年历史,现在我们就只能欣赏另外两只了。 蒲溪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贤:“看其他船,船头跟别人不一样,三个龙头面都有不一样的颜色,红色、黑色、黄色。分别代表三兄弟,船尾是哪吒神像,这个哪吒神像来讲历史更大,这个超过一百年。”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贤告诉记者,每天的龙舟采青下水仪式都吸引不少村民报名参加,一起吃“龙船饭”、泡泡“龙舟水”也是习俗,从中也增强了村的凝聚力,丰富了蒲溪的文娱生活。 蒲溪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贤:“这个肯定,扒出团结出来,扒出精神出来,又为村的文娱活动,丰富村民,村民好大兴趣的对于划龙舟。”(记者:蔡艳君 何渠钧、任永康)(新闻来自东莞阳光网) 百年老渡站好点,要开船了!每人1元……”在石龙镇最后的百年老渡——蒲溪渡口,“船家佬”陈氏三兄弟习惯地吆喝着让乘客注意安全。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初,老大陈灿成、老二陈德成、老三陈伟成亲生三兄弟便开始操起了摆渡的生意,由村委会补贴,免费摆渡村民到东江对面种菜养鱼,非蒲溪村民则每人次收一元钱。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来回摆渡近100次,掌船的老二陈德成说:“只要有一个人过渡,我们都愿意摆渡。”记者 章练辉 摄影报道 6大渡口曾是石龙的“命门” 东江迤逦而下的北干流在石龙镇与南支流交汇成一处,形成石龙当地一河三埠的独特风貌。据年过花甲的林叔介绍,建国前,石龙曾有6大渡口,因此在老人之间还流传着“出门靠渡轮”的说法。随着南岸大桥、石湾大桥、东岸大桥等先后建起,往昔热闹的6大渡口渐渐退出了石龙人的生活,仅剩蒲溪渡口仍日复一日摆渡种菜养鱼的村民。 东江穿境而过,造就了石龙航运业的兴旺发达,早在明末清初该镇就成为岭南重镇。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石龙就成为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地,控制着大米和木材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成为邻近镇区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担心渡轮后继无人 蒲溪渡口作为石龙最后的渡口,坚守渡口的陈氏三兄弟的年龄加在一起将近150岁。老二陈德成说:“无论中秋,还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都要晚上七八时才能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年到头,除非遇上特大洪水、台风天气,陈氏三兄弟都从不停渡。 “村里没几个年轻人愿意驾驶渡轮”,老二陈德成打趣地说:“现在的青年人都好逸恶劳,不愿意再干摆渡这种每天要干12个小时的活了。”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蒲溪村民大多数都会划船,陈氏兄弟从7岁就开始学划船,自小就常划小木船到北岸帮父母种菜,但蒲溪年轻的一代几乎都成了“旱鸭子”。陈德成担心地说:“再过几年,恐怕无后人愿意接班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