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蒲亨强 |
释义 |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人物简介(1952-) 四川重庆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音乐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1987获武汉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央音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长期在音乐学院和高等师范学院从事中国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先后在西南师大音乐系、华中师大音乐系、四川音乐学院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民族音乐教研室主任。已发表专著、合著7部,论文近百篇,代表性论著有《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鼓文化研究》、《印度文化史·音乐》(译著),论文有《二泉映月曲式与阴阳观念》、《道教音乐特征简论》、《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查》、《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苗族民歌研究》。 多次出席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1989年至1992三次赴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与中文大学合作研究有关项目。合作完成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武当山志》;独立主持完成国家教委九五规划宗教类科研项目《道教与中国民俗音乐》。有关论著曾获文化部表彰,湖北省人民政府(1994——1998年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道教音乐研究 较系统深入研究道教音乐的历史、形态、风格及文化基础。《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为国内外首部道乐研究专著,较详论述道乐的基本面貌、特点及其与传统音乐的关联;另有《神圣礼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研究》、《道乐通论》、《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曹本冶合著)等皆是同类课题研究中的首部专著。主要创新观点和成果如,理清道乐发展史的全程脉络及分期;南音旋律体系的“超地域性”;音乐形态的主腔分类法、阴柔主导的审美风格等,多为同行学者沿用。相关成果有知名学者发表书评多篇,并多为海内外知名学者或博士论文引用。在教育部哲社学报名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研究”栏目简介中被列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宗教音乐学者的首位。近年两项专题研究《道典存见音乐资料辑研》及《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分获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哲社基金资助,后一结项成果已通过评审入选反映南京师大最高学术水平的《随园文库》。 2、中国民歌研究 音乐形态学为主并涉及文化相关性的研究。论域主要有三。1、民歌结构、色彩的研究。提出“核腔”新概念和分析法,透视中国民歌旋律的构成原理和生成过程;提出民歌地方色彩的辨析原理和方法。学界评论甚多,有多位民族音乐学者运用有关分析方法、原理于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民俗歌舞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实践。代表作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等;2、系统研究南方诸民族民歌的音乐共性和族源联系,提出高山、丘陵、平地三大类型划分说。代表作有《苗族民歌研究》、《苗瑶畲三族民歌音调及文化背景研究》等;3、首次发现并研究中国民间音乐中“剽学”的传承现象和特点,认为其是比“口传心授”更普遍的传承方式。 3、音乐文化学研究 音乐本体与文化背景、功能的综合研究。代表作有专著《长江音乐文化论述》,论述长江音乐一般共性和各色彩区个性的形态特色及其文化成因;《中国鼓文化研究》(严昌洪合著),系统论述中国鼓的形式特点及其丰厚广阔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冯天瑜、李成渝等多位著名学者发表书评。 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社基金项目及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重大项目各1项。 获奖: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