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菩提流支
释义

菩提流支,意译为道希,北印度人。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博通经、律、论三藏,又熟悉刚刚兴起的密宗教法。志在宏法,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提供优越的条件让他从事译经工作。

翻译经书

菩提流支带来的梵文经卷多达万夹,他首先选择瑜伽系的重要经典进行翻译。朝廷对于他的译经非常重视,选拔了先已来华的著名梵僧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和他合作,还拨给通晓佛学的僧侣和儒士1000多人作为译经助手。译场就设在皇宫内的太极殿,开译的第一天,宣武皇帝亲临译场,亲自担任笔受,第二天起才由僧人僧辩等接替笔受工作。经过3年多的辛勤劳动,译出了《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法华经论》2卷、《十地经论》12卷、《宝积经论》4卷等瑜伽系重要著述,多属瑜伽学的开创者无著、世亲的作品。

《十地经论》的翻译

译事的初期阶段,由于主译者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不熟悉华言,又缺乏经验,翻译技巧还不够纯熟,译文中有不少错乱的文句和别字。例如《十地经论》中用了一个“盏子世间”的措词,后来流支发现盏子、钵、幞等总名为器,遂将上述译语改为“器世间”,才显得通达雅训。在翻译过程中,流支等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翻译技巧随之不断熟练,译文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地经论》在印度传诵的过程中,个别字句已产生分歧,因而出现了不同的梵文底本。菩提流支等翻译时把不同底本的不同字句分别译出,译本中相应的出现了某些章节的词句不尽相同的情况。后人不明底细,附会编造出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争名而分别译经的故事。有的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起初合作翻译,后来3人听信流言,各传本师的学说,互相不通消息,宣武帝遂令3人于3处各译,译文中互有详略优劣,后人把3人译文合并整理而成了流传下来的译本。有的说宣武帝为了试验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的才学,令菩提在紫极殿、勒那在太极殿分别翻译,各有禁卫守门,不许互相通消息。译出来后一对比,只有一处文字小异,一作“有不二不尽”,一作“定不二不尽”,大家无不惊讶赞叹。经现代佛教学者吕澄先生考证,这些传说并非事实。

菩提流支译出《十地经论》后不久,被安置在新建成的永宁寺中。这是当时海内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一座皇家寺院。同处此寺受到国家供养的梵僧有700多人,勒那与佛陀也一度被安置在这座寺院,而菩提流支被敕命为寺中翻译方面的领袖。他在此寺译经为时很久,直到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国,才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到东魏都城邺城,并在那里继续了一段时间的译经工作。在前后将近30年的译经事业中,他共译出经论30部,101卷。其中重要的经论除前面所举之外,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弥勒菩萨所问经》1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6卷,《深密解脱经》5卷,《入楞伽经》10卷,《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10卷,《弥勒菩萨所问经论》5卷,《金刚般若经论》3卷,《文殊问菩提经论》2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4卷,《无量寿经论》1卷,《百字论》1卷等。据说他的译稿足足堆满了一间房屋。

义学方面的传授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共同翻译了《十地经论》,但在义学方面却各有传授。菩提流支的弟子主要有道宠,俗名张宾,原为大儒雄安生弟子,后出家从流支学《地论》深义,受教3年,一边听讲一边将笔记整理成义疏,后来成为很有成就的《地论》师,在邺城讲学,可以造就的学士达数千余,最突出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等人。勒那摩提的主要弟子为慧光、道房、定义3人。慧光先已精通律学,从勒那受业,又成《地论》名家。其门下也是人才济济,突出者有法上、道凭、僧范、昙遵等人。道房、定义则承传了勒那摩提的禅法。

派中之派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分别培养出了一大批《地论师》,形成了在北朝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论》学派。而两人的门下又各成派中之派,菩提流支门下被称为道北学派,勒那摩提门下被称为道南学派。两派得名的原因,佛教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旧说认为自邺城至洛阳有南、北两道,菩提门徒自道宠以下散处在道北,故称北道派;勒那门徒自慧光以下分布于道南,故称南道派。一些现代佛教学者则提出新说,认为菩提流支住在永宁寺,在洛阳城西第三门道北;勒那摩提后来可能住在白马寺,在西郊第二门道南,北道、南道两派由此得名。在教义上,两派也有些不同。北道派主张佛性始有,南道派主张佛性本有;另外在判教学说上,也就是对现有佛教各种派别的归类划分上,南道派把佛教分判为四宗,即:《毗昙》学为因缘宗,《成实学》为假名宗,《般若》学为不真宗,《华严》、《涅盘》学为真宗。北道派则于上述四宗之外加了一个《华严》学为法界宗,成为五宗。这样,菩提流支就成为主张佛性始有、判教为五宗的《地论》学北道派的祖师。

密宗法术方面的研究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在译经成就与促进中国《地论》学建立发展方面难分高下,但在密宗法术上,却是独步一时,无人可与抗衡。据说有一次他曾经诵咒使井水满至井栏,用钵舀水盥洗,被人崇拜为神圣。他看到当时中国尚不具备推行密宗的条件,担心世人为密宗法术所惑,不能领会掌握密宗的宗教精神,所以密而不传。

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的影响

另外,菩提流支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也有贡献。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昙鸾,未服膺净土法门之前,曾到江南向道士陶弘靖求得长生仙方,回北方途中在洛阳得遇菩提流支,流支向他说明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并授给他《观无量寿佛经》及自己译出的《无量寿经论》(通称《往生论》)。昙鸾得此启示和经、论,便废弃仙方,按《经论》介绍的世亲所倡5种念佛法门修行,又加以创造发挥,行化各地,为创建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所以佛教史上一般认为昙鸾的净土学说乃是传自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到邺都不久,不知所终,他晚年事迹及何年去世,已无从可考。

《佛光大辞典》“菩提流支”条,记为“天平年间(534-537)师犹在,后不知所终。”

原来他因种种原因秘密离开魏都,寻觅静心之所,来到了湖北黄梅。清顺治《黄梅县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来东土译经藏。……于梅地建道场曰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焉。”菩提道场即今黄梅苦竹乡郑友村董城墩菩提寺。多云山海拔422米,在菩提寺北3公里处。其上有广福寺,古称多云庵,为流支手建。寺旁有一座高2米的窣堵波式古石塔,中空,有石门可入,传为流支埋骨处。清咸丰进士、邑人梅雨田有诗曰:“印度东土初祖从,流支疏塔碧苔封。多云山上多云蓡,寂寞荒山野寺钟。”2002年,山民于寺旁水塘中捞起密藏半个世纪的乾隆年间白云石碑一通,中行镌文“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碑志有云:“……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来,阐教中土,卓锡于此。讲经说法,注译诸经,独传千有余年……”天峰和尚原墓尚存,位流支石塔前下方的5米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