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著作者协会 |
释义 | 中国著作者协会简介1928年10月,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干事的潘汉年以及冯乃超,受党中央之命,打着争取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旗帜,联系了原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的不少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著作者协会”。(注: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北京:《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页14—5。)有关的报导和宣言都已经公开发表,在宣言上签名的作家、文化人达42人。(注:参阅荣太之〈中国著作者协会成立的报导和宣言〉《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3期。)但是,由于成立大会上,太阳社和中华艺大的青年学生发表了一些激烈的意见,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因而协会成立不久就流产了。(注: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另见冯乃超〈左联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鲁迅研究资料》第六辑页78—79。)这一事件说明,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作为文化人尚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旦暴露出他们的政治意图,在文化圈内的号召力就十分有限。 中国著作者协会历史“中国著作者协会”。这个组织1928年末酝酿成立。因为刚开始搞联合,成员面不够广泛,影响也不算大,但它终究是由小团体分立,到建立统一组织的过程中的第一个过渡性组织,它所起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上海艺术剧社”。艺术剧社虽然是个戏剧团体,但在许多革命文艺团体被国民党查封和被迫解散的情况下,艺术剧社团结了这些革命文艺团体的成员和革命文艺队伍的新生力量,它的团结面比“中国著作者协会”要大得多,而且发挥的作用也大,因此,它也被国民党查封了。郑伯奇是艺术剧社的社长,他在团结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推进革命文艺发展方面,做了他应该做的工作。“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这是个政治性的组织,但当时带有左翼色彩的作家都参加了,因此它的团结面更广。在自由大同盟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左翼作家联盟”便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实现了大联合。郑伯奇是“左联”的发起人及积极筹备者之一。从1927年创造社与鲁迅谈联合,到1930年“左联”成立,文艺界实现较大规模联合的过程中,郑伯奇是做了一定工作的。在联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联合组织,郑伯奇都是发起人之一。他矢志于联合,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联合。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郑伯奇被选为七个常务理事之一。这也是对他所做工作的肯定。 1936年,我国面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严峻形势,革命文艺家之间又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论争,这就是“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虽然是“左联”内部的同志,但两派争得很激烈。两派各自发宣言,抵制对方成立的组织。两派搞得很僵。郑伯奇是支持“国防文学”口号的。在论争初期,他觉得论争并不是坏事。但随着论争的发展,他失望了。虽然他也写了一些宣传“国防文学”观点的文字,但对论争的态度就淡漠多了。当时严峻的形势不容许大家这样无休止地论争下去,党也做了不少使文艺界团结的工作,最后大家还是团结起来了。1931年10月1日出版的《文学》杂志上,刊出二十一位作家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被认为是两派停止论争,宣告文艺界团结的宣言。签名的这二十一位作家,除有“两个口号”论争中不同观点的作家外,还有一些未参加论争的作家。这次的团结,是比“左联”范围更大的团结。郑伯奇是二十一位签名者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