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葡萄村 |
释义 | 1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葡萄村葡萄村是隶属于江西萍乡安源区青山镇的一个小村,全村约2800人,它东靠萍城六公里,西邻湖南醴陵,地势起伏不平,是一个田少人多的小丘陵的地带。 2 新疆吐鲁番市葡萄乡葡萄村◎ 概况吐鲁番市葡萄乡葡萄村,位于我国5A级风景旅游区——葡萄沟的北端。2004年以来,该村党支部坚持“一手抓葡萄,一手抓旅游”的经济发展方针,紧紧依托地缘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和旅游业。 ◎ 由来葡萄村是2004年由原苏贝希村和艾孜米其提村合并而来。起初,村虽然合了,但干部党员的心并没有融合。针对村合心不合的现象,村支部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讲解村组合并的好处,党支部书记逐一找村干部谈话,做疏通工作,统一了村干部思想。并采取村干部连片入户走访的办法,宣传教育村民,使村民之间也很快消除了隔阂,好似一家人。 ◎ 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约法三章”,要求村干部党员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为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现先进性,村党支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党员中开展了“六带头”活动和“双培四带”工程。全村有19名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村党支部书记联系帮带的“三老”党员巴吾东·孜亚甫,通过办民俗家访点、开餐厅,改变了家庭生活状况,年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比以前增收一倍以上,成为党员发展能手。开家访点致富的青年吾买尔·胡吉在父亲和哥哥的帮带下,于2007年“七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致富能手。同时,在规范党员管理方面,村党支部在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有55名党员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先锋岗位和服务区。并建立了定期活动和考评制度,有效激发了党员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60名党员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主动请缨,提前完成了兴建5座大棚的任务。 富农民 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夯实经济基础。 ◎ 经济发展在1999年以前,葡萄村还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的穷村。农闲时,村民们常常以下方、打牌、群聚聊天、饮酒来打发时间。村党支部一班人对这种现状非常着急,因为他们亲眼目睹邻村家境最差的农民都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走上了致富之路。村支部一班人经过研究决定,先从转变村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着手,尽快培养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参与旅游的意识。通过召开支委会、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宣传乡党委确定的“以葡萄为龙头,旅游和畜牧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方针。先后修建了景区道路、停车场、王洛宾艺术馆、民俗村、窑洞式宾馆、百种葡萄园等旅游设施。 为进一步开阔视野,村党支部先后组织“两委”成员及部分村民代表到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考察旅游业的发展。接受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农民,不再等靠,不再抱怨,而是积极主动地出工投劳,配合村委会搞基础建设。5月的桑葚、6月的杏子和西甜瓜、7月的葡萄年年都是吸引旅游宾客的新鲜可口水果,各种特色小吃、干果、民俗小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都成为国内外游客驻足选购、流连忘返主要原因。 党员户胡吉·木克依提开家访点每年可收入3万余元。办度假村的党员户艾力·买提尼亚孜每年接待游客的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到2008年4月,全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已达到310户,民俗旅游家访点达到38个,摆摊设点的农民由原来的65人增加到860余人。每个经营农户的收入平均占到全年总收入的50%以上。 固阵地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葡萄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村级阵地建设是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和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基础。2002年,村两委班子积极筹划,将原来的办公阵地拆除,筹集资金57万元新建了一幢两层办公楼,成为全乡唯一的村级办公楼。 新办公楼设置了党员电教(远程教育)播放室、法制学校、文化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和村医务室等,配备了背投电视、音像、电脑等教育设备,接通了远程教育宽带,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村党支部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党课教育、科技培训、法制讲座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竞赛、演讲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理论、学科技、学法规的积极性,提高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综合素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党支部利用村党校,积极开办了“农民夜校”,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为目的,对村民进行基础汉语、英语、日语三种常用语言的培训学习;为提高葡萄单产和质量,村党支部聘请葡萄栽培专家和农艺师传授葡萄栽培、搭架、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几年来,“农民夜校”已先后培养出80多名科技示范户、经济带头人。 3 山东省枣庄市熊耳山洪门葡萄村抱犊崮-熊耳山-洪门葡萄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东南部,1992年被统一规划为“山亭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近年来,园内坚持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产品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和“农业创汇示范区”。该景区素有“天然公园”之称的山亭区东南部,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9%,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协调和谐,无建设性破坏和污染源存在,区内有3条公交专线直达该景区,距离京福高速,104国道20分钟车程,距京杭大运河不足半小时车程,距徐州机场90多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出入方便,可进入性强。 4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官屯乡葡萄村葡萄村隶属姚安县官屯乡,地处官屯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42公里,到乡道路为土 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52公里。东邻马游,南邻大河口,西邻祥云,北邻黄泥塘。辖稗子沟、山药箐、金家等15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49.56平方公里,海拔238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合种植粮、烟等农作物。该村属于贫困村。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64亩,其中:水田846亩,旱地1618亩,人均耕地1.67亩,主要种植粮、烟等作物;拥有林地71226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36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0 亩,其中养殖面积150亩;荒山荒地300亩,其他面积200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三通,无路灯。全村有276户通自来水,有7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22%。有35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7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7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3户,分别占总数的20%和20%。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土路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11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36.12亩,有效灌溉率为69%,无高稳产农田地。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8户;建有小水窖159口。全村有1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4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2.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1.0万元,占总收入的57%;畜牧业收入68.0万元,占总收入的1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71头,肉牛43头,肉羊1132头;渔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 5%;林业收入42.0万元,占总收入的11%;第二、三产业收入6.0万元,占总收入的8%;工资性收入21万元,占总收入的6%。农民人均纯收入153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1人,占劳动力的8%,在省内务工43人,到省外务工28人。 ◎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356户,共乡村人口1472人,其中男性805人,女性667人。其中农业人口1472人,劳动力 840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1307人,白族5人。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3人,占人口总数的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47人,参合率98%;享受低保11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4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和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无人畜混居的农户。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716平方米,拥有教师9人,在校学生113人,距离乡中学42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1人,其中小学生113人,中学生58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5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199亩,无土地流转面积。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无一事一议筹资。一事一议筹劳355元。有固定资产12.3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已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财务。 5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南羊镇葡萄村◎ 村情概况葡萄村委会隶属宜良县南羊镇,地处南羊镇西南边,距南羊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3公里。辖打挂村、常家庄、新塘子、沙河、枸杞村、三丘田、腊介村、葡萄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53户,有乡村人口2816人,其中农业人口 2816 人,劳动力 217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765人。 全村国土面积 21.02 平方公里,海拔 1,640.00 米,年平均气温 15.50 ℃,年降水量 682.0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玉米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379亩,人均耕地 0.83 亩,林地 15492.2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2.7元。该村2000年被列为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无路灯。全村有162户通自来水,有16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16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6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分别占总数的17.96%和5.99%)。 该村到街道办事处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公里。全村共拥有农用车5辆,摩托车84辆。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3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7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5万元,占总收入的31.05%;畜牧收入82万元,占总收入的24.2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50头,肉牛4头,肉羊86头);林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13.17%;第二、三产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3.95%;工资性收入42万元,占总收入的2.78%。农民人均纯收入237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2人(占劳动力的2.62%),在省内务工37人。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长家庄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南羊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6公里,距离中学14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99人,其中小学生85人,中学生14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