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莆仙俚歌 |
释义 | 概念莆仙俚歌也叫“梆鼓咚”、“咚鼓当”、‘‘咚鼓”。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曲种。属于渔鼓道情一脉。原为瞽者四处飘零、卖艺为生,后由于群众非常喜爱,常在桥头、巷口、庭前、楼下围坐说唱,渐渐变为群众自唱自娱的一种演唱形式。常由业余作者编写歌词,演唱时以筒板、渔鼓为伴奏乐器。唱词是七言韵式,没有散说,内容多是来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俚歌曲目甚多,现存约百余种,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篇劝世歌。主要曲目有《陈三五娘》、《珍珠衫》、《邹雷霆》、《包公审楼梯》、《金瓜过台湾》、《木兰讨鱼》、《壮丁诗》等。 莆仙俚歌与板鼓唱莆仙俚歌俗称“咚鼓”,“乞食诗”,是一种流行于莆仙语区的民间说唱曲艺。 俚歌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那抑扬顿挫,浓烈乡土气息的韵味及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极具艺术渲染力。莆仙俚歌发源于民间,是中国民间文学瑰宝———汉族方言叙事诗。 俚歌形式简单,演唱时不用乐器,只用两块竹板和筒鼓伴唱。俚歌唱词用莆仙方言,词句粗犷、活泼、简炼、口语化。唱词一般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散曲只有数十句,而一般叙事长诗有四、五百句,甚至上千句。 俚歌原为盲人表演,全凭跟师学艺。师傅口授,学徒强记,能流畅背唱就算出师。俚歌讲究音节的韵律和句末的押韵,所以极富乡土韵味。俚歌音乐的感染力很强,演唱时,演唱者左手捏竹板打拍,左腋下挟筒鼓,右手中指击鼓、食指、无名指配合按抑,掌握顿挫。竹板击节变化较少,但持续不断。唱腔虽然只有四句主曲,但艺人根据词意的喜怒哀乐、巧妙变化,或顿、或扬、或用拖腔,不时使用上滑音或下滑音,能唱得句句声腔不重复,音律不等式,真是:“唱筒鼓,百人会唱一百腔;百人能变一百调。” 俚歌演唱时筒鼓击打一般在四句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尾声,尤如过门曲,但可长可短,可强可弱,可急可缓,凭演唱者掌握,根据唱词的不同情感灵活变奏,令听众入神着迷。所以,莆仙民间有一支庞大的俚歌迷群体,老幼皆喜,妇孺能哼。 莆仙俚歌曲目长短曲不下500曲。文艺工作者曾做过收集、记录工作,题材丰富多彩,有地方掌故、人文风貌、俾史公案、趣闻轶事,大体可归类为:历史演义,古今传奇,神话与民间故事,散曲四类。 1958年起,文艺工作者对俚歌进行改造创新,试以莆仙戏音乐为主旋律配曲,保留竹板和筒鼓伴唱,加入民族器乐小乐队伴唱,取名为“板鼓唱”,以二人或多人表演,加入动作,变换台位。板鼓唱从内容到形式都比俚歌更进一步发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替代了走红一时的新俚歌。 近年来,在莆仙舞台上演出了一批板鼓唱好节目。板鼓唱在唱腔、表演、舞台调度、配器设计诸方面都进一步创新,艺术品位进一步提高,成为莆仙语区广泛流行的曲艺新品种。 俚歌并不因板鼓唱的产生而消亡。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剧中引进一段俚歌,使全剧生辉,起到画龙点晴之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