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原旱掘蟾 |
释义 | 平原旱掘蟾(学名:Spea bombifrons)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大,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齿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齿2~8行不等,角质颌强,适于刮取藻类,甚至能咬食小蝌蚪。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美国。 中文学名:平原旱掘蟾 拉丁学名:Spea bombifrons 别称:平原掘足蟾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北美锄足蟾科 命名者及时间:Cope, 1863 英文名称:Plains Spadefoot 外形特征平原旱掘蟾身长3厘米至7 厘米,成体短阔,无尾。头部略呈三角形,颈部不明显,前肢较短,后肢特别发达,具有蹼,适于跳跃或游泳。有眼睑和鼓膜。口裂较大,多数种类舌可翻出口外捕食。肋骨不发达,或完全退化;额骨与顶骨、尺骨与桡骨、胫骨与腓骨都各自愈合。无交接器。多体外受精。卵产在水中,孵化成的幼体有尾,称为蝌蚪。用鳃呼吸,幼体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逐渐缩短,最后消失。鳃也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由于肺的结构比较简单,皮肤起着重要的辅助呼吸作用,皮肤呼吸主要排出二氧化碳。 四肢短小,眼凸,后足有锐利、黑色、铲形的角质凸出物,便于挖掘。 生活环境广泛分布于加拿大中南部到墨西哥中部,西至蒙大拿州西部,科罗拉多州东部,亚利桑那州东部,东到爱荷华州西部,密苏里州东部,中部和在美国阿肯色州,得克萨斯州南部,墨西哥北部奇瓦瓦州相邻,塔毛利帕斯州东部。 生活于农田。喜食活的害虫,甲虫,蟋蟀,蚱蜢,蚂蚁,蜘蛛,白蚁,飞蛾,毛毛虫。也吃藻类和植物碎屑。为夜出性洞穴动物。在温暖季节大雨后在水塘内繁殖。西部干旱地区种类的幼体孵化较快,在池塘乾涸之前即可完成变态,东部种类发育甚慢。 分布范围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美国。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4年——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