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壤攻防战 |
释义 | 简介发生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 1593年初,李如松通过假意和谈麻痹平壤守将小西行长,突然出击开至平壤城下。不明就里的小西行长还以为误会导致谈判破裂,但看到明朝大军云集,火炮已经架好,才意识到战斗已不可避免。平壤攻防战就此打响。 战斗过程此战打得相当激烈。日军依托平壤城城墙及城外各堡垒的掩护,以火绳枪不断射击明军。主将李如松坐骑被击毙,副将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头盔被击中,游击吴惟忠胸部中弹。明军的单兵火力不及日军,他们只有部分装备了与日军火绳枪相当的鸟铳,其他大多使用较原始的三眼铳、手铳。但是明军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炮,尤以虎蹲炮给与日军重大杀伤。日军的弱势在于他们几乎没有大炮,火器以火绳枪(铁炮)为主。日本国内缺铁,且军队为各封建主私有,无法充分调动一切资源统一制造。无论是武田家、织田家还是德川家,即使动员全部力量只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炮,因此火炮主要装备海军(即使如此,日本海军的火力还是弱得可怜),陆军仅装备火枪。显然排成密集阵型的日军没有意识到明军的火炮有多大威力,他们毫不躲避地被一片片轰倒,而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射程还不及明军火炮的十分之一。日军将领后藤加义在牡丹峰被击毙。激战中,急于雪耻的祖承训带领部队穿朝鲜军服打朝鲜旗号混在朝鲜军队中悄悄靠近南门,轻视朝鲜部队的日军并不在意,从容将兵力调往陷于恶战的北门,直到他们看到朝鲜部队中露出明军衣甲时,城下的明军和朝鲜军已经开火。平壤外围据点先后被拔除,北、西、南三面被围,眼看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率部向东突围,并在突围中遭受惨重损失。城外大友义曾率数千日军自风山前来支援但半途而返,据说是由于受到了从平壤方向传来的明军惊天动地之炮声的惊吓。 战斗的结果此战拥有一万八千人的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减员一万一千多人,其中在攻城战中被明军斩首1225级,在深夜突围时被明军截杀再斩首359级,其余或伤、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于乱军者不计其数;而明军在攻城战中伤亡796人,整场战役前后共计伤亡1200余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