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谷调 |
释义 | 平谷调(大鼓)是1880年左右由平谷王宪章根据本土的乡音及民歌创立。曾出现过“铁板大鼓”、“铁片大鼓”、“落腔调”、“乐亭大鼓”等称谓,根据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 平谷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条传承线:一条是以平谷本土为主要演出区域的乡土线。另一条是以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为主要演出区域的城市线。 平谷调在本土传承发展的主要人物有石子玉(已故)、见德刚(九十一岁)、蔡连元(八十一岁)、杜润启、周柏如、李金萍等人。平谷调在城市传承发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佩臣(已故)、新韵霞、姚雪芬、王淑玲等人。 1920年,平谷鼓书艺人张士成改“平谷调”为“平谷大鼓”,他将“平谷老调”一板一眼(2/4拍)改为一板三眼(4/4拍)。拖腔顿挫有致,半说半唱,鼓书界称之为“小口平谷大鼓”。王宪章的关门弟子王佩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平谷调”,冠名“铁片大鼓”。收徒新韵霞、姚雪芬、靳遏云等人,后新韵霞、姚雪芬同时收徒王淑玲。 “平谷调”集中了许多平谷地区优秀的民歌、器乐,纯朴轻松,独具韵味、且曲词烙有时代和地域的痕迹,对研究当时的城市风貌,民情风俗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参考价值。 “平谷调”这一鼓书艺术,崛起于田垄乡间,流传于市井街巷,以母亲的角色滋养了一些其他曲种的产生。目前一度冷落,趋于濒危,迫切需要发掘、整理、保护、传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