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安寺 |
释义 | 1 河南省宝丰县大香山平安寺大香山平安寺位于河南省宝丰县东部父城遗址南大香山擂鼓台之上,就地取材,全部房屋用红色岩石建成,因而又称擂鼓台平安寺。据佛经记载系观音菩萨前身妙善公主的出之地,与香山寺、白雀寺成鼎立之势。原寺院毁于清末民初战火。建国后,因擂鼓台上驻军及山下开采平顶山四矿,将原寺院围墙及房屋全部拆除,将石头用于构筑坦克洞及四矿井座。1979年改革开放后,摆鼓台上驻军调离,信众利用坦克洞恢复佛事活动,现平安寺被平顶山市政府及宝丰县政府列入大香山观音文化园。 2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平安寺藏语称“贡萨尔雪珠林”,意为“新寺讲修洲”。位于桥头镇西偏北30公里处,在今多林乡西南6公里的平纳寺村。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该寺由佑宁寺第三世松布益希班觉(704-1787)按九世嘉色益希扎巴授记,建于藏历第十二绕迥的水牛年,即清雍正十一年( 173 3),历史上属互助佑宁寺松布昂管辖。《青海记》载,当时有僧侣22人。1958年有经堂1座,拉让1院,僧人20余户35人(其中活佛1人,管家8人,僧官1人)。1958年后建筑被拆毁,现未恢复。 3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镇平安寺遵义平安寺 座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镇320国道旁,距市区20公里,所处地理位置平坦,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灵气逼人。平安寺始建于清顺康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平安寺原为蚕神庙,与当地村民普遍养蚕,供奉蚕神有关。后来,在几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领下,当地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民国三十年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并塑有佛像。在取寺名时,村民们发现若从远处观望此寺,整个庙址呈莲花状,这正与佛教与莲喻佛的说法相吻合,故将寺庙取名为“莲花寺”。自莲花寺庙宇建成之后,整个寺院方圆数十里人丁兴旺,年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一九八七年,当地信教群众见莲花寺年久失修,房屋已变得破烂不堪,而且大部分佛像在文革期间已被损毁。于是数十名居士四处化缘筹集资金,并用多方筹集来的资金,对莲花寺进行改造重修。并将莲花寺更名为现在的平安寺。 平安寺自建寺以来历经几毁几重修,即形成现在的规模。现占地4000余平方米,在国家宗教政策及遵义市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平安寺得到了健康飞速的发展,面貌一新。2004年国家拨款修建平安寺,设计规划方案,再现历史,发展旅游。同时各方施主广积善缘,为平安寺的修建进行捐赠,如今,在主持应慧法师的带领下,大雄宝殿、圆通殿、平安大佛、平安大钟的建造工程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4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平安寺◎ 简介平安寺地处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大沙村,与兴宁市刁坊镇联新村交接处的分水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美名远播。此地群山环抱,汇灵纳吉,风水宝地,佛菩萨灵感无比,十方善信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和盛大法会之时,此地更是车水马龙,香烟袅袅,钟鼓齐鸣,热闹非凡,一派庄严道场鼎盛景象,十方香客虔诚而来,满意而去。真可谓“来者平安,拜者吉昌”。 ◎ 由来1995年春,平安寺经五华县宗教事务局登记开放。1998年经市、县宗教事务部门批准扩建。2002年1月,庞大的扩建项目奠基,经过几年的努力,平安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30000多平方米。几年来,平安寺在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指引下,主任薛高华居士,带领管理人员发扬“苦行僧”精神,多方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兴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观音阁、地藏阁、斋堂、僧房、山门、走廊、停车场等,使寺内设施日臻完善,面貌焕然一新。平安寺环境优雅,各项建筑古朴天然。在这清净庄严的佛教道场里,善男信女不但能完成念经、奉佛、广结善缘、祈求平安增福的心愿,还能享受平安寺建筑艺术的熏陶和休闲游玩的快乐。 随着庙宇建设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平安寺佛缘倍增。2007年8月,国际知名的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深圳弘法寺方丈、佛门泰斗、出家79年的百岁长老释本焕大和尚,曾两次亲临平安寺考察。 5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平安寺位于云水溪桥头处,原寺倾倒,其名无考。上世纪80年代下坂村群众,为保寺中石佛,盖一小亭,名为“平安亭”,2000年2月29日始改名为“平安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背山面水,距华安县城3公里。 平安寺内屹立的一尊阿弥陀佛立佛石雕,造于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54年),距今446年,立佛石雕高2.28米(含底座,佛身高2.08米),腰围2米,重1.45吨,造型雄伟壮观,端庄慈详,古朴厚重,雕刻精湛,出神入化,是华安古石雕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华安佛教艺术发展的一见证。 华安原为龙溪县二十五都地,1928年始置县,县城所在地的华丰镇(又名石宝镇)地处十分偏僻,因高山阻隔,交通极为不便,九龙江北溪水路是与外界的唯一通道。然而,从县城至新圩的九龙江河段,又因落差大、江中滩濑遍布,巨石累累、怪异横陈,船只不能行驶,只能从罗溪村附近的云水溪边,走山岭路方能到达新圩,不论士农工商,南来北往货物,仅有此道可通过,故在华安的历史中,该山岭路记载着过路行人悠久的历史,见证山区人民的艰辛。因山岭崎岖、路途难行,为使过往行人一路平安,约在明朝嘉靖年间,一些有心人捐资,在该山岭处建一小寺庙,这尊石佛就立于这座古庙里,既供行人歇憩之所,又可拜佛祈求平安。后因庙宇年久失修倒塌,唯有这尊石佛露天立在草丛中。1954年,华安兴建华福公路,石佛被放置在公路内侧斜坡上,任其雨打日晒。1984年兴建云水溪公路桥时,由建桥民工把石佛搬放在桥头南路边。同时,这尊石佛被厦门南普陀佛教协会李先生看重,并征得有关部门领导同意,要将其请到南普陀寺供奉,后因当地群众极力阻止,方把石佛留下来。尔后,下坂村梨仔坪村民自愿投工投劳,出钱出物,在云水溪桥头建成一简易亭,将石佛移入亭中。亭名曰“平安亭”。 据考证,石佛与云水溪桥同庚。云水溪桥亦为明朝嘉靖年间所建。按《云水溪桥碑记》载,云水溪桥处峡谷险要,滩流奔急,人要过江相当危险,要在溪的西面建一庙供一尊大佛居身,从当时当地经济条件、地形情况看难度极大,只有在建桥与造佛同一时间建造才能完成。从其石质辨认,立佛与云水溪桥的石质完全一样,证明为同一产地。从石佛造像看,石佛右手垂作“与原印”式,左手弯曲至胸前捧一宝珠,额头肉髻又一宝珠,脸部丰腴,慈眉善眼低视,嘴角略微上翘作微笑状,令人有亲切感,预示在此险要地,佛光普照,行旅平安,这也符合造桥之初衷意盼。 1992年7月7日凌晨,这尊石佛被盗。案发后,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公安干警和文物保护积极分子进行跟踪追击,历时45天,行程一千多公里,于8月22日下午在龙海擒获盗贼,追回石佛。这尊石佛经省文物专家和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一致认为石佛属国家二级文物的上品,弥足珍贵。佛教界著名人士觉星和尚认为石佛是“阿弥陀佛像”,是“净士字”主要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若加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来华安的考古界人士对石佛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清晰流畅,简约飘逸,神态灵活圣洁,佛像保持完好,评价甚高。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石佛有较高的古石雕文化内涵。 为了有效地管理好这一文物古迹,1992年8月28日成立了华安县云水溪平安亭理事会,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工作,把平安亭周围环境做了整理和规划。以多方筹集资金,想方设法扩大场地建设,先后共筹集资金20多万元。其中1994年,台湾省屏东县枋寮乡佛顶寺谢文兴先生(宗教人士、法号释融德)到平安亭进香,至1996年9月26日,四次为平安亭佛祖捐资人民币11.60万元。 2000年2月29日,华安县文化局批准成立“华安县云水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之后,将“平安亭”改名为“平安寺”。几年来,管委会做了大量工作,除做了许多保护文物的宣传和实际工作外,还扩大场地,从云水溪里砌挡土墙、造假山、建山门、征地建围墙、建接待室和厕所、安装电灯、电话、美化绿化环境,加强安全保卫等。仅扩大平安寺规模建设,第一期主体工程260平方米,建一座高12米的新寺庙。经过精心设计后全部仿古建筑,并以现代技术用钢筋混凝土制材建造,雕梁画栋,浮雕艺术,琉璃瓦屋顶,寺脊均以彩瓷塑造龙凤牡丹,人物景观。2001年11月27日举行平安寺竣工庆典及将石佛迁入寺中的开光仪式,从此,民众可以观光其法相庄严。每天都有许多游客、信男信女前来观光、朝拜,每逢每月初一与十五更显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许多海外侨胞回乡探亲谒祖也都到这里朝拜。 1985年1月,华安县人民政府收平安寺石立佛,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 太白山平安寺秦岭主峰太白山一处景点。平安云海为太白八景之一。平安寺周围,峡谷深幽,峰峦叠嶂,云雾翻腾,四野弥漫,峰如海岛,岭似飞舟,时隐时现,变幻无穷,景象万千,身临其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千峰竟秀,万壑藏云,中高山地带常见云海霭雾,尤以平安云海最为壮观。平安寺周围,峡谷深幽,峰峦叠嶂,云雾翻腾,四野弥漫,峰如海岛,岭似飞舟,时隐时现,变幻无穷,景象万千,身临其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千峰竟秀,万壑藏云,中高山地带常见云海霭雾,尤以平安云海最为壮观。平安寺周围,峡谷深幽,峰峦叠嶂,云雾翻腾,四野弥漫,峰如海岛,岭似飞舟,时隐时现,变幻无穷,景象万千,身临其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