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安大道
释义

一 北京市平安大道

起点: 西直门外大街

终点: 平安里

公交直达:

从 西直门外 坐7路 到 祖家街 下车

从 西直门外 坐105路(电车) 到 平安里路口南 下车

从 西直门外 坐111路(电车) 或 808路 到 平安里路口北 下车

平安大街在西直门的东南方向

平安大街由东四十条、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平安里西大街五条大街组成。由于途经平安里、地安门,为表达方便平安大道统称“平安大街”。

在北京,哪儿里能找到老北京风貌,体会老北京城的风土人情?答案就是:平安大街,很多北京名人故居和古建遗址集中于此,例如: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欧阳予倩故居、和敬公主府、孙中山故居、南锣鼓巷、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张之洞故居、蔡锷故居、梅兰芳纪念馆、老舍故居、恭王府花园等。平安大街是一条寻找北京城数百年文化沉积的历史画廊,是一条有着浓郁京味儿的大街。街道两旁的建筑一律是青砖灰瓦、红漆大门、雕梁画栋的明清打扮。平安大街全长7.02公里,可周围却散落着名寺、名塔、教堂与各大王府等20多处历史遗存。再加上遍布其周围的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使这条新大街有一派古朴悠远之象。

平安大街是是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和水系变迁的实物资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平安大道访古

北京不是一个浮华之都。她是个有帝王之气的大都,拥有王气不可泄的紫禁城,她曾是幽州、冀州、燕京或北平。千百年的历史沉积于北京的每一寸天空,每一寸土地。朝代的轮转与时代的更迭,一次次的改变着她的容貌。一条条街巷的兴起;一代代商贾的消逝。历史除了留给我们一段段模糊的文字,一个个老去的故事之外,还留下了古刹、古殿与一片片色彩已斑驳的琉璃瓦、一蓬蓬衰草,和一扇扇曾是朱红色的大门。

有些古老的建筑本是相互隔绝、没有一丝关联的。他们属于一个个不同的朝代,见过穿着形形色色服装,用着各式各样货币的北京人。他们属于至少100年以前的历史。而1999年的一条大街却把他们串了起来,使他们发出了绚丽夺目而又各具特色的光芒。这条大街有个漂亮的名字:平安大街。

平安大街由东四十条、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及平安里西大街五条大街组成。由于途径平安里、地安门为表达方便统称“平安大街”。这是一条寻找北京城数百年文化沉积的历史画廊,是一条有着浓郁京味儿的大街。街道两旁的建筑一律是青砖灰瓦、红漆大门、雕梁画栋的明清打扮。这些建筑有些是几百年的老古董,也有一些是新建的仿古品。有些人说这条街匠气十足。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说她是一条主题大街,一段令昔日重现的通道呢?

平安大街全长7.02公里,可周围却散落着名寺、名塔、教堂与各大王府等20多处历史遗存。再加上遍布其周围的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使这条新大街有一派古朴悠远之象。像张爱玲说的那样: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亦或沏上一壶茉莉香片。您尖着嘴轻轻吹着它,在香气与茶烟的萦绕中,我带您敲开平安大街上那一扇扇红漆大门,启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一.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平安大街往东走,也就是从平安大街的最西端向东走下去。第一座著名的古建筑便是段郡王府了。但如今,在提起段王府可能已鲜有人知了,因为此处已成了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所在地。昔日里,深似海般的侯门,早已是儿童的乐园了。

段王府只是个开端。在平安大街两旁的王府,据我所知至少有7座。他们分别是刚刚提到的端王府;前海西街的恭王府;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张自忠路3号的和亲王府,护国寺街9号的庆亲王府;张自忠路7号的和敬公主府,及柳荫街27号的涛贝勒府。

其中只有恭王府还保存着当年的原状,并作为王府对外开放。那么,我们就从这恭王府游起吧。恭王府本为乾隆宠臣和申府邸。嘉庆四年(1799)乾隆驾崩,和申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嘉庆后把和申的这座府邸改为王府,赐给庆郡王永璘。咸丰初年,此府又给弈忻为恭王府。前后100年间,王府的主人由和申换为弈忻,由一个敛财无数的奸臣之手又到了亡国败家的奴才手中。王府的奢华可见一般了。恭王府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后楼高两层,号称九十九间半,曾以木假山作楼梯,这是世界建筑物中少见的。园内有两株珍贵的西府海棠,至今已活了二百九十多年。东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院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香雪坞”、“沁秋亭”、“萃锦园”光是听听这些亭台楼榭的名字,已觉自己在画中游了。由于其设计的富丽堂皇,因此传闻认为这里是《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

恭王府以外的这五、六处王府都已作他用了。醇亲王府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后被赐予醇亲王奕澴。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庆亲王府的一部分现为梅兰芳故居。和庆王府,是雍正第五子宏昼封和亲王之府邸。民国以后改成了北洋政府海军部所在地。1924年直奉战争结束后改为段祺瑞执政府。

离恭王府不远,还有一座涛贝勒府。这是光绪的弟弟,溥仪的叔叔载涛的府邸。在1927年左右此处盖起了一座三层楼建筑,作为一座大学的主楼。这座大学便是在1927年建立的北京当时唯一的一座天主教会的大学—辅仁大学。整个大楼中间三层,两翼两层,十分气派。虽已经历了七十余载的风吹雨打,但建筑细节处的雕花与层顶处的神兽仍完好无损。倚着那厚重的墙壁,看着从高大的槐树间漏过的斑斑驳驳的阳光。不难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她有一头齐耳的短发,刘海齐齐的垂于前额,一袭藏蓝色的长袍,手中握一本诗集或拿一片落叶。霎时间,给人一种恍若隔时之感。

然而斗转星移,王府的主人早已化泥、化土,只留下几处藤萝、海棠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昔日门前车马喧闹的盛景已不再了。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这一座座已宁静的可罗雀的深宅大院,谁说昔日不可重现呢?

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平安大街上除了这几大王府之外,众多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及祠堂也为这条大街的文化氛围增色不少。从西向东依次坐落着梅兰芳纪念馆、郭沫若故居、贤良祠、僧格林沁祠、文天祥祠及茅盾故居、孙中山行馆、欧阳予倩故居。

梅兰芳故居在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为庆亲王府的一部分。故居内东、西、北房筑有穿廊,廊沿上有彩绘。共有4个展室,以图片和事物简要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及其晚年生活。

从梅兰芳故居向北走至北海后沿,就来到了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故居原是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院中二层西式小楼是1962年新建的。宋庆龄自1963年至1981年5月29日一直居于此。现在园内设有宋庆龄生平事迹的展览。既曾是王府的花园,这里便少不了亭台楼阁等景观,还有一处超手曲廊连于屋宇之间。园内湖水称南湖,湖内还养有几只鸭子,为这幽静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野趣。进门处有一葡萄架,是宋庆龄当年亲手栽种的。现在葡萄已密密的爬满整个藤架了。其实,不光文如其人,园子也是像其主人的。漫步在这典雅、宁静、一片祥和的庭院中,不禁想到宋庆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宋庆龄故居出来,沿后海走至前海西沿18号便到了郭沫若故居,此处原是和申的一座花园。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

沿平安大街继续向东走,沿路分别经过贤良祠及僧格林沁祠堂。其中贤良祠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祭祀王公大臣之有功于国家者。总共有99人。僧格林沁祠又称显宗祠,是为了祭拜一位在镇压捻军中被义军杀死的御前大臣僧格林沁.民国时,改为怀幼小学,现为宽街小学。

继续向东走至张自忠路5号,便到了欧阳予倩故居.欧阳予倩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与其他几处名人故居不同的是,欧阳予倩生前所著的这个小院,至今还是作为民宅所使用。由于院内住满了居民,所以并不能很清楚的辨别出当年这个院子的布局是怎样的。不过,园子中央的一座欧式小楼,还是能让人从那尖顶、高窗中读出些当年的味道。

三.皇家琼岛赏春荫,市井银锭观西山

“琼岛春荫”是燕京八景之一,琼岛坐落于北海这座中国第一的皇家园林中。“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而银锭桥位与北海一街之隔的什刹海上。

关于北海的介绍已经太多了:九龙壁、五龙亭、仙人承露、白塔,这些尽显皇家气派的建筑已是尽人皆知了。北海是皇家的乐园。而与之隔街相望的什刹海,却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是普罗大众的乐园,是市井的消夏胜地。

什刹海可分为三部分:什刹海前海、什刹海后海、其西北者为积水潭,亦称西海。因什刹海周围曾建有十座低矮的庙宇,且排列有序,故得名“十刹海”,又传为“什刹海”至今。

自“渔”自乐

现摘一段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的文字来重温当年的盛况:

什刹海东北望地安门和钟鼓二楼,西南望北海塔山。沿堤垂柳,满塘枝荷;熏风拂水,藕香扑衣,别有境天也。近年以来辟为临时市场,每届夏季,游人接踵,茶社林立,书棚戏场,颇为喧闹。昔年满清贵妇,多来此赏荷。粉白黛绿,恰与湖光荷影相辉映,绝妙之仕女图也。

就因为又如此之好的条件,所以才有如此多的王府建在其周围。如今的什刹海仍是美景依旧。为了不辜负自然的景观,现在什刹海又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旅游公司仿照《清明上河图》定做了十几条古色古香的汴京古船。头戴斗笠、身穿黄马甲的船把式摇橹走船,白天船过银锭桥可到宋庆龄故居、广化寺和恭王府花园;傍晚则点起马灯,有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孩弹奏琵琶伴游。游人还可以将一只只载了红烛的小纸船放入湖中。古船、古曲伴着一轮更古不变得明月,早已不知今昔是何年了。

京腔京韵自多情

除了什刹海宜人的自然景观外,什刹海周围的胡同、四合院也是值得一游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精髓、是北京人的根。走在其间,这种感受是扑面而来的。清晨,河沿上有慢跑的、晨练的、吊嗓子唱戏的。还有卖早点的:油饼、油条、煎饼、炒肝,各式各样,保准能让人大饱口福。走在胡同里,时不时能听见“吃了吗?”;“您干吗去?”这样地道京味儿的问候。沿着河沿走,能看到许多钓鱼的人:一把小折凳,一根鱼杆,一阵清风可以舒舒服服的打发走一个上午。看看鱼篓,都只是些小鱼,其实图的就是个悠闲。什刹海边上的花园常会传出阵阵豁亮的锣鼓点儿。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票友之外,还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票一出“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再来几声“好”,除了穿着打扮不同之外,五、六十年前也该是如此吧。

四.萧瑟秋风今又逝,换了人间

平安大街的最东端,也就是张自忠路3号有一座仿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着实伟岸.站在她面前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可这座宏伟的建筑却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总统府和国务院;1924年,段祺瑞临时执政时又为临时执政府.1926年3月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就发生在这里。段命令卫队开枪射击前来请愿抗议的各界群众,造成死47人,伤500多人的血腥惨案。国立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得群在惨案中牺牲。

不过如今这座总理衙门,早已风光不在,霸气全无了。可能是年头久远且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大楼已显出了一些衰老之象。这里原是和亲王府与贝勒斐苏府,清末全部拆除,重建三组楼群,都是砖木结构。主楼里,中部门厅为三层,两侧及翼楼均为两层,木廊联拱,雕饰华丽。有些像欧式的教堂。1937年日本侵华时,又为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至今后楼地下室仍有日军设的牢房罪证遗迹。建国后,这座楼被改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研究中心,使用至今。

在互联网上,费了很大力气找到了关于这一建筑的一些很专业的介绍: 整组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侧是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正门5开间,仿中国传统悬山式屋顶,门内有值房和二门,主楼正对大门,构成贯通轴线。该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正中3间为3层,并凸起一块方形钟楼,其造型显然受英国国会大厦的影响,里面用青砖砌壁柱檐口,外带券廊。建筑仿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由于是中国工匠施工,在总的洋式之中带有中国传统手法,钟楼、拱券上布满精细的卷草纹饰。主楼之后有东西配楼和后楼(现为人民大学教工宿舍),装饰简洁,配楼红木柱,白抹灰板壁,外带券廊,为典型的"殖民式"风格。

走在这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建筑中,走上吱呀做响的木台阶,轻轻抚摸着那青灰的柱子,静静的凝视着那些已斑驳的窗棂还有那一扇扇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很容易让自己的思绪飞回到民国时代,飞到张爱玲的小说里,飞到《城南旧事》的北京城中。如果晚上留在这里,说不定你的思绪还会飞回到霍桑探案的故事中。

平安大街附近的一处老屋,原来曾是有名的当铺

看看上面的文字,已经写的不少了。可是还是觉得这些介绍太简单与枯燥了。除了“百闻不如一见”外,真的没有了解这条大街更好的方法了。

其实,在北京类似的街巷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阜外大街、珠市口、正在建设的广安大街等等。真的可以用“浩瀚”二字来形容这些散落在北京的珍宝。

北京的味道不是可以分门别类的划成一段一段的,一条大街,一间老屋并不能代表北京,就象这片介绍只是管中窥豹而已.井外的天空是更大更美丽的.就象老舍先生曾说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北京第二条长安街

平安大街被人称为北京的“第二条长安街”,由此足见这条街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但如果我们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它,那只能是灰色了 灰色的马路、灰色的房屋、灰墙灰瓦甚至灰色的公厕,像北京冬天的天空、或许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平安大街上的商气也是灰蒙蒙的。

平安大街东起东四十条桥,西至官圆桥,全长7公里,路宽40米,其中车行道30—33米,步行道3.5米至4米,双向6条车道,机动车单向每小时可通行2000辆,比拓宽改造前通行能力提高了5倍。

平安大街由东四十条、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平安里西大街五条大街组成。由于途经平安里、地安门为表达方便统称“平安大街”。通车后各路段仍沿用原来的街名。

平安大街是一条寻找北京城数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画廊,是一条历史文化韵味很浓的大街。在这条大街上原有的王府、名人故居及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迹建筑现在都完好的保存着,并且每座建筑的外观都从新进行了油饰和修缮。现在我们走在平安大街两侧可以看到北海,孙中山逝世纪念地,和敬公主府,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等多处国家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欧阳予倩故居,僧格林沁祠等多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地下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座地下埋藏的古桥基址:西压桥和东不压桥。它们是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和水系变迁的实物资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二 河南平顶山市平安大道

平顶山市平安大道〔一〕

平顶山市平安大道是贯穿平顶山市市区东西的一条交通主干道,东起许南路西至西环路,全长18.5公里,贯穿8个村庄一个镇。沿线不仅聚集了平煤集团、新华区、卫东区大量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而且是居民生活集中区。平安大道工程为平顶山市2006年度重点工程,该工程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对拉大我市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平顶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平顶山市地名委员会2008年09月08 日发布公告,对平顶山市78处道路、广场、公园进行命名或企业冠名。原程平路为平煤集团冠名为“平安大道”。

平顶山市平安大道〔二〕

平顶山市区至鲁山县城的鲁平大道,曾命名平安大道,现今改名为长安大道。原平安大道北侧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南面的平安广场,占地面积51762.7平方米。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平顶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平顶山市地名委员会2008年09月09 日发布公告,对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广场“中心文化公园(中心广场)”命名为“平安广场”。

三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大道

平安县于1979年5月12日建制,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东与乐都县相邻,西与湟中、西宁市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 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6乡3镇111个行政村,共有汉、回、藏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4%。

平安县是西宁市的卫星城市,古西宁八景之一的峡口,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峡口所在的平安县,1979年设县,并成为海东行署所在地。在古代历史上平安一直是和西宁唇齿相依。也是西宁通往内地最重要的驿站。

平安县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地区,东汉时期的汉羌之战(大规模的就有三次之多)一直伴随到东汉灭亡,平安县自古号称“血泪之城”。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这里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护羌校尉便驻守在这里。宋代筑有宗哥城,喃厮罗以之为都建立地方政权。明洪武十九年(1368)设平戎驿, 嘉靖元年(1522)建平戎城。清代改为平安镇,其名沿袭到今天。平安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清改名为平安镇,属西宁县。平安县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1946年平安镇划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

2005年,为建设一座整洁安宁、绿树成阴、生态优美的卫星城市及海东地区的行政中心。平安县按照“地县共建、以县为主”的城镇建设新思路,全县每年通过争取贷款、自筹等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过亿元,形成了以横贯东西的平安大道、古驿大道、兴平大道及十一条纵向城市道路为框架的城市路网。(图平安县平安大道)

以打造平安品牌为特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分别形成了平安文化长廊、平安大道、平安门、平安广场、平安鼎、平安亭、平安钟、平安泉水八大平安品牌。

四 兰州-西宁国道“平安大道”

兰州是距离西宁最近的省会城市。兰州到西宁109国道的214公里路程中以“平安”命名的城镇就有两个(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和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兰西公路不仅是连接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最主要道路,也是内地连接青藏高原的最主要“天路”。由于兰西公路的特殊重要性被称为是名副其实的“平安大道”。

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

红古区平安镇距离兰州市60公里;距离西宁市150公里。

红古区平安镇位于兰州市以西60公里,总面积138.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因平安村而得名。是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兰州市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辖区内有连海铝业有限公司、兰铝炭素厂、甘肃省第一劳动教养所、兰州市良种场、兰州市园艺场等大型企事业单位40多家。兰青铁路、109国道、兰海高速公路、湟水河、湟惠渠横穿境内,交通便利。 红古区平安镇是兰州市五万亩蔬菜样板示范基地,农业发展一直站在全省制高点上,是甘肃省利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的最早地区,全年蔬菜产量可达8万吨,远销青海、四川、广东等地。平安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兰铝电解二厂、兰铝炭素厂、陇海化工厂、红安建筑公司、惠民化工厂为龙头的建材、炭素、铝材、硅铁、化工、采砂工业群体。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距离西宁市35公里;距离兰州市200公里。

平安县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地区,东汉时期的汉羌之战(大规模的就有三次之多)一直伴随到东汉灭亡,平安县自古号称“血泪之城”。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这里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护羌校尉便驻守在这里。宋代筑有宗哥城,喃厮罗以之为都建立地方政权。明洪武十九年(1368)设平戎驿, 嘉靖元年(1522)建平戎城。清代改为平安镇,其名沿袭到今天。平安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清改名为平安镇,属西宁县。平安县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1946年平安镇划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