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小食心虫 |
释义 | 中文学名:苹小食心虫 拉丁学名: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 别称:东北小食心虫;苹果小蛀蛾 界:动物界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卷蛾科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5.0 mm,翅展l0~11 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色斑点,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0或小于900。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淡黄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6.5~9.0 mm,全体非骨化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淡黄褐色,前胸盾淡黄褐色,前胸例毛组3毛;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面一条粗大,后面一条细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臀彬深褐色4~6齿,腹足趾钩单序环15~34不等,大多25个左右,臀足趾钩10~29个,多为15~20个。 蛹:体长4.5~5.6 mm,黄褐色或黄色,第1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 危害作物有苹果、梨、沙果、山楂、海棠、李等多种果树植物。 危害症状幼虫多从果实胴部蛀入,在皮下浅层为害,小果类可深入果心。初蛀孔周围红色,俗称红眼圈。后被害部渐扩大干枯凹陷呈褐至黑褐色,俗称干疤,疤上具小虫孔数个,并附有少量虫粪。幼果被害常致畸形。幼虫蛀果后未成活,蛀孔周围果皮变青,称为青疔。 发生消长规律及生活习性发生消长规律苹小食心虫在苹果树上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的粗皮缝隙处和剪锯口四周死皮裂缝内以及吊枝绳、果筐等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5月间开始化蛹,蛹期20 d左右,6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1~3 d开始交尾产卵,每雌产卵45粒左右,卵期1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内危害约经18~30 d后,最早在7月上、中旬脱果;大部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脱果化蛹。再经半月左右的蛹期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2代卵初期为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为.3~5 d,在果内危害20余天后老熟脱果。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幼虫脱果后即爬至越冬场所结茧越冬。山东半岛发生危害要提前一旬左右。 苹小食心虫在梨树上1年发生l代;只有少数可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在温度25℃的条件下为13 d左右。成虫发生初期为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中、下旬。卵期5 d左右,幼虫在果内危害32 d左右后老熟,于8月上旬开始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 老熟幼虫在树体上越冬虫数的多少与果实成熟期和采收期的早晚有关,成熟愈晚的品种,其越冬虫数越多;成熟愈早的品种,越冬虫数越少,有的甚至没有越冬幼虫,如红魁、黄魁等品种。老熟幼虫在树体上的越冬部位与树龄有关,在大树、老龄树上,越冬幼虫多在树体上部枝条的剪锯口,梨潜皮蛾幼虫危害的爆皮下(约占63.5%~85.7%)越冬;在龄期小、小树上,多在树体下部主干的老翘皮下(约占90%以上)越冬。因此,刮树皮防治越冬幼虫时,应根据品种和树龄确定防治目标,这样可节省劳力和提高除虫的效果。 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活动较盛,对苹果醋、糖蜜、糖醋液、茴香油和黄樟油均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成虫喜将卵散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多卵均落在果实的胴部,萼洼、梗洼处卵很少。因此,在施用杀卵药剂时,应重点放在果面上。在梨树上,成虫卵主要产在果实上,少数产在叶片上。 初孵幼虫在果面卵壳附近爬行20分钟左右后,咬破并蚕食果皮,约近lh后,开始在适当的部位蛀入果内,幼虫在果内历期因种而异。据研究观察,在红玉果实中为20.9 d,在国光内为28.9 d。幼虫向四周扩展,很少深入果心。在梨树上,苹小食心虫幼虫蛀果期因品种不同而异;最早是酥梨和鸭梨,7月上旬开始,蛀果率约7%,7月下旬蛀果率约31%;其次为红梨、约比酥梨,鸭梨迟一旬左右,8月上旬蛀果率约37%;当晚期花盖梨(约8月中旬)蛀果率为28%时,酥梨、鸭梨、秋白梨蛀果率已均达71%。因此梨树上进行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和药剂防治时,不能单纯依靠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分别进行测报与防治。 生活习性辽宁、山东、河北、陕西年生2代,梨树上年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隙、吊枝绳、剪锯口、果筐、果箱、孔穴等隐蔽处结薄茧越冬。在辽南和河北省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出现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虫蛀果为害,幼虫期20天左右,一般在7月下-8月上旬幼虫老熟后脱果化蛹,蛹期10-15天,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盛期在8月上、中旬,产2代卵于果实上,孵化的2代幼虫在果内发育,约经20天左右于8月下旬老熟并陆续脱果,越冬。成虫夜晚活动最盛,对醋、糖、蜜、茴香油、樟油有一定趋化性。苹小喜温暖高湿。卵发育适温19-29℃,相对湿度75-95%;成虫产卵最适湿度95%,温度25-29℃。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温、湿度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据测定,当温度为2l-29℃,相对湿度在75%~95%时有利于成虫产卵,当温度低于17℃或高于35℃时,不利于成虫产卵,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95%。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在19~29℃,相对湿度在75%~98%,此时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当温度低于14℃或高于34℃时对卵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特别是相对湿度低于50%,此时卵全部不能孵化。但温度提高到36℃,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在山荆子上的卵仍能全部孵化,说明在高湿条件下,卵对高温的抵抗力是较强的。幼虫在25℃时的成活率最高,为62.5%,29℃时成活率为57.1%,2l℃时成活率为48%,17℃以下和34℃以上时的幼虫成活率明显降低。温度在17℃和34℃,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越冬代蛹的成活率明显下降,但第1代蛹只稍有下降。 光照的影响据报道,在辽南苹果产区,苹小食心虫第1代幼虫在7月15~20日脱果的,发生滞育的仅占O.5%,8月1日脱果的,滞育率增加到40%,8月6~10日脱果的,滞育率为78.8%,8月底脱果的,滞育率为100%。试验证明,温度在25℃的条件下,如果每日光照大于15h,苹小食心虫幼虫全部或几乎全部不进入滞育虫态,如果每日光照小于13h,则全部进入滞育虫态。由此可见,幼虫发育期间的温度对滞育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光照时数则是左右发生世代的重要条件。 天敌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Phaedrotonus sp.)和(Mesochorus sp.)等两种姬蜂,另外还有步甲、蜘蛛和蚂蚁等。 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果树发芽前,结合刮治腐烂病,彻底刮除老皮、翘皮下的越冬幼虫,处理吊树用的支竿和草绳,集中,处理或烧毁。树下的枯枝落叶和杂草也应清除烧掉。 2.诱杀脱果幼虫.幼虫脱果前,在树干、侧枝、剪锯口处绑麻袋片或束草,收集既果幼虫,集中消灭。果实采收期,在堆果上铺盖麻袋和草袋,待幼虫潜入后,集中消灭。 3.摘除虫果。在苹小食心虫发生不重的果园,可结合疏果,摘除虫果和拣拾虫果,集中处理,这是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 4.树上喷药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第l代成虫发生期喷布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第l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喷1次,以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和50%杀螟松乳油防治最佳。成虫发生期如果使用上述两种药,那么第l代与第2代卵盛期应改用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8500倍液防治效果也很理想。 5.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液(清水l0份、红糖0.5份、醋1份或果醋1份、清水1份、红糖少许,混合后溶化均匀再加入几滴八角茴香油)诱集成虫,同时可作为预测成虫发生期的手段。 6.套袋法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