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果黑星病 |
释义 | 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是世界性苹果病害,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危害严重,中国的北方多省市都有此病害。 中文学名:苹果黑星病 拉丁学名:[Venturia inaequalis(Cook)Wint.],(Spilocaea pomi Fr.) 别称:疮痂病 病原中文名:苹果黑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苹果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和果实 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叶片枯焦,易早期脱落。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特点是后期在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性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 代: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Fuck.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也有报道其无性世代为。Spilocaea pomiF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微米,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1~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卯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微米。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 发生规律苹果黑星菌的子囊壳大多在秋冬形成。在培养基上,20C和pH4.5~5.8时生长最适。实体形成后,在紫褐色的予实体层上产牛白霜状担孢子,担孢子陆续成熟,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在木质部定植,然后沿导管上下蔓延。春、秋雨季是病菌侵入的有利时期。树体从感病到出现症状需1~2年时间。发病后,重病树1~2年死亡;轻病树可活十多年,部分病树还可白行恢复健康。该病的发生与果园地势、管理水平及品种密切相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盐碱过重、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伤口不及时保护等均易导致病害发生。大树较幼树易感病。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 (2)清除初侵染源。挖除果园内重病树、病死树、根蘖苗,清除病根,锯除发病枝干,及时刮除病苗子实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3)保护树体避免造成伤口。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并涂涂抹剂,防止病菌侵入,常用涂抹剂有:波尔多浆、松香侗油合剂,还可用70%"402"乳剂500倍液,也可从病树枝干钻孔注入硫酸八羟基喹啉溶液。 (4)药剂防治。对早期发现的病树进行埋藏治疗,用硫酸八羟基喹啉(丸剂),具体方法是用直径1.5厘米钻孔器钻成3厘米深的孔,将药埋入树洞内,洞口用软木塞或宽胶带封好,药量视枝干粗细而定,一般直径10厘米左右的埋1丸,大树可隔10厘米螺旋状错开打孔,每孔埋1丸硫酸一八羟基喹啉,埋丸时间掌握在树体水分上升的时期,一般早埋效果好。 地理分布世界性苹果病害,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危害严重。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及台湾等省局部地方有发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