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果雕蛾 |
释义 | 昆虫名,为鳞翅目,雕蛾科。分布于山西、陕西、吉林、甘肃等地。寄主有苹果、山楂、沙果、山荆子、海棠等多种果树植物。以幼虫卷叶危害,多将叶片向上纵卷呈饺子状,于卷叶内食害上表皮和叶肉,或将2~3片嫩叶缀连一起成卷叶团于内取食,常将叶片食成纱网状、孔洞或缺刻,粪便粘附于丝上。 中文学名:苹果雕蛾 拉丁学名:Anthophila pariana Clerck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鳞翅目 科:雕蛾科 分布区域:山西、陕西、吉林、甘肃等地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mm,翅展ll~13mm,翅宽约2.5mm,触角丝状,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唇须密布鳞片状毛,第3节向上举,末端钝,前翅黄褐色,翅的1/3处有由前缘伸向后缘的狭条纹,其内侧呈黑褐色,外测呈白色。2/3处有白色宽条纹,两侧呈黑褐色,外缘及缘毛皆呈黑褐色。后翅灰褐色,腹面银白色,足的胫节、跗节上有黑色、白色相间的环纹,中、后足的胫节上有明显的环状毛刺。 卵近圆形略扁,初产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卵壳上具许多不规则刺突。 幼虫老熟体长约10mm,淡黄绿色,头部黄褐色,每侧单眼5个,黑色呈弧形排列,胴部各节毛瘤黑色,中、后胸、第1~8腹节背面各有6个,中、后胸排成一横列,第l-8腹节排成“∵∵”形。腹足细长,趾钩单序环18~20个,臀足趾钩单序缺环16个左右,无臀彬。 蛹体长约5.5mm,初黄白,后渐变黄褐色,翅芽暗褐色。第3~5腹节背面前缘各有一横列小刺,腹末背面有1对钩刺。 生物学特性此虫1年发生3~4代,以蛹或成虫于杂草、枯枝落叶、树皮缝隙、干基部土缝中越冬。以蛹越冬者,次年寄主萌动露绿时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l代幼虫盛发期,老熟幼虫于叶背做茧化蛹,蛹期10d左右,成虫产卵于叶面上,卵期5~6d,幼虫危害期约半月左右,6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7月中旬为第3代幼虫盛发期,8月上、中旬为第4代幼虫盛发期。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化蛹进入越冬。 以成虫越冬者,次年气温回升至15℃时开始活动、交尾、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约10d。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盛期,幼虫期约20d左右,危害至5月中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8d,5月底始见成虫羽化,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6d左右,5月下旬始见第2代卵,6月上、中旬为第2代卵盛期,卵期8~11d,6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7月中旬左右为化蛹盛期,蛹期l周左右。7月中旬可见第2代成虫,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3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始见第3代成虫,羽化后的成虫寻找适当场所开始越冬。以蛹越冬者1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者1年发生3代。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围绕树冠飞翔。卵散产于叶上,以主脉附近较多,幼虫活泼,有转叶危害习性,老熟后于卷叶内或转至新叶、果的梗洼内结茧化蛹。羽化时蛹体常脱出茧外。 防治方法人工防治果树落叶后至成虫羽化或活动前,清理烧掉园内及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消灭其中越冬蛹或成虫。 化学防治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常用农药的常用浓度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