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飘海录
释义

《飘海录》作者朝鲜官员崔溥, 内容是作者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在海上遭遇暴风袭击后在中国的一段经历。该书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我国明代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以及两国关系等,是为一部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典籍。

저자사항 :

崔溥(朝鲜) 著

판(판종) :

甲寅字刊写事项 :

[明宗年间(1546-1567)]

形态事项 : 零本1册; 31.9 × 20.8 cm.

청구기호 : 화산 귀 167 1

기증자 : 李圣仪

조선 성종 때의 문신이자 金宗直의 문인인 崔溥(1454-1504)가 제주도 敬差官으로 있던 중 부친상을 당해 고향인 나주로 향하다가 풍랑으로 표류하여 중국의 북경과 요동을 거쳐 귀국한 후 그간의 상황을 일기체로 기술한 책.

崔溥(1454—1504)

为朝鲜李氏王朝官员,24岁时中进士第三名,29岁时获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1488年闰正月初三,因其父去世奔丧回家,不幸遭风暴袭击,而在海上漂流14天,在生命危急关头,他们终于在“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今三门县)登陆。

后来,崔溥自台州走陆路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自己的国家。崔溥在中国“旅行”了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他用汉文写出了《漂海录》一书,这部以日记体形式的著作共5.4万余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文献。

这部书当时并没有刊印,只是作为“秘密报告”供朝鲜国王参阅的。这份“秘密报告”后来是在1571年“解密”公开出版了。1573年、1676年、1724年、1896年,该书在朝鲜半岛多次重版再印。

1769年,日本清田君锦把《漂海录》译成日文,改名为《唐土行程记》。1965年,美国学者JohnMeskill将《漂海录》译成英文出版,书名为《锦南漂海录译注》。1979年,崔溥后裔崔基泓将汉文《漂海录》译成本国文字。

由于《漂海录》批评了当时宦官制度,嘲讽皇帝祭孔的虚伪,被明王朝视为“异化”、难以进入中国,导致这本以汉文撰写的《漂海录》在中国却长期鲜为人知。1992年经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比勘点注,崔溥《漂海录》点评本才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崔溥《漂海录》成为传递中韩友谊的历史媒介。1993年11月20日,韩国全罗南道与浙江省建立友好关系。2002年7月,崔溥后裔108名代表来三门湾寻找祖迹。2002年9月务安郡与台州市缔结友好关系。

2003年12月,韩国驻上海总领事朴相起先生来三门县寻访崔溥足迹。2004年2月7日,韩国三名记者与一名翻译到三门县实地考察崔溥的登陆地点和上岸路线。

崔溥与《漂海录》

1488年,即明朝弘治元年、朝鲜成宗十九年,朝鲜弘文馆副校理、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崔溥,带培吏、护送军及奴干等42人,渡海返里奔父丧,因遭风暴漂流海上,于闰正月16日漂泊至台州府临海县(包括今三门县一部分)的牛头外洋,17日舍舟登陆。开始,他们被疑为犯境的倭寇,经过逐级审核,查明了他们的身份,然后转送北京,于6月4日渡过鸭绿江回到朝鲜。同年7月,朝鲜国王迫使来:比京,感谢明朝政府发还崔溥等43人。1942年,崔溥守孝脱丧后,以书状官随谢恩使来比京。谱写了一曲中朝两国深厚情谊的史歌!

崔溥(1454-1504),字渊渊,号锦南,朝鲜全罗道罗州人。24岁中进士第三,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曾任校书馆博士、军资监主簿、司宪府监察等职;33岁中文乙科第—·,34岁任弘文馆副校理、龙骧卫司果、副司直,官及五品。后来,复任弘文馆校理,升任副应教兼艺文应教等职。1489年,即朝鲜燕山君四年,网他屡谏国王之失,痛北汝卿大臣之过,被流配到咸镜道端川.于1504年卒于沼狱。1506年,被追赠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以博学壮节名一世”。著述有《绵南文集》,其中收有《漂海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