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霹雳震寰宇
释义

霹雳震寰宇

霹雳系列乃因每出剧名皆有“霹雳”二字得称,以1984年“霹雳城”为最初创始,然现为大家所熟悉认知的霹雳布袋戏,系指1988年“霹雳金光”以降,以素还真一角作为主线衍生发展的天下武林故事。霹雳系列由“十车书”黄强华职司编剧、“八音才子”黄文择统筹口白,从“霹雳金光”、“霹雳眼”、“霹雳至 尊”一路铺陈而下,至2010年“霹雳震寰宇之兵甲龙痕”计已播出一千馀集,为霹雳国际多媒体的主干布袋戏。

霹雳布袋戏

霹雳布袋戏,是台湾在1980年代开始新发展出的一种电视布袋戏,隶属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长黄强华及总经理黄文择所领导制作,采长篇单元剧方式演出。由于每出剧集名称前皆冠以“霹雳”两字而得名。

目前霹雳布袋戏是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主打的作品,也是该公司最主要的形象来源。剧中人物素还真是霹雳台湾台的图像商标,而另外一位人物傲笑红尘则为衍生电影作品《圣石传说》的主角,也是该电影图像商标上的人物。

由于霹雳布袋戏吸引了广大的观众,而使剧中主要人物成为不少观众的偶像。其周边商品包括木偶、剧集原声带、电脑、线上游戏及其他人物商品等带来庞大的商机。

如果认真算起霹雳布袋戏的源头,可追溯至一九八四年黄俊雄发行的第一套录影带(霹雳城)开始,原本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也曾经红遍三台,缔造多项空前的收视记录。并捧红了史艳文、黑白郎君等正反“偶”像明星,但是受到新闻局三十分钟内只能演出五分钟武打戏的禁令影响,使得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渐渐做不下去,后来就改成发行录影带,靠着中年族群史艳文迷的捧场,还勉强混得下去。早期虽然输给港剧一点点,但在黄强华接手后情势就慢慢改观了,加快的节奏与金光闪闪的拍摄手法,加上贴近现实的剧情及平易近人的对白,渐引人瞩目。

在台湾的偶戏当中,布袋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与内容,或可视为观众与剧团之间良性循环的产物;因为观众爱看,愿意付钱支持,于是布袋戏与不断变迁的社会以及它所面对的观众所究织的互动关系。

将布袋戏视为一种民间“艺术”,是相当时髦的说法。当然,出色的艺人所演出的精彩好戏,无疑的是十分值得珍视的艺术传统;但是如果从传统的社会脉络来看,班数众多、遍布全台的布袋戏,基本上,对演戏的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对看戏的人来说是一种娱乐;对酬神戏的请戏人来说,布袋戏是宗教活动或仪式的一部份;对戏院或电视台的老板来说,布袋戏是生财工具。有了这样的了解,或许才能比较持平的来讨论布袋戏,也才能真正思考布袋戏的历史、其所面临的问题及反映的社会意涵(注1)。

研究布袋戏的动机源于自身热爱观赏布袋戏,从小就看史艳文(“云州大儒侠”布袋戏的主角), 直到现今的素还真(“霹雳”系列布袋戏之主角),布袋戏一直是我童年深刻的记忆,缃袼?俣然钴S于流行娱乐主流中,除了横跨电视、录影带、VCD、电玩之外,还进军大荧幕,耗资三亿台币拍摄首部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甚至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表演,这说明了台湾的民俗技艺-布袋戏已经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部份。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让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戏的魅力已经再度复苏,更让人好奇布袋戏再度风靡台湾的原因,希望藉着本篇文章,能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台湾的民俗技艺-布袋戏。

黄海岱一家三代在布袋戏界中,是改革者,将布袋戏从野台带到家家户户都有的电视、电影,这个过程正是布袋戏演变史,从中可以看到黄氏一族如何发扬布袋戏,使得布袋戏再次活跃于日常生活中,更可以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等。所以本文的研究方向着重于黄家三代如何将布袋戏推陈出新,使其避免成为消失的技艺,甚至成为流行娱乐的一股风潮,而布袋戏的再流行又反映怎样的社会文化,然而本文并不强调其他流派、布偶造型分类、舞台的地点、结构等问题,乃是因为这方面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不需笔者再赘述了。

起源

布袋戏源于明末清初,起于泉州。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布袋戏自从清代发展以来,日趋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带为甚,无论仔戏偶,戏曲、戏台都自成一格,艺师辈出,将原本的江湖小艺,蜕变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民间娱乐。直至十九世纪中期,布袋戏仔福建一带蓬勃发展,泉、漳、潮俨然成为掌中戏重地,戏班的组成也渐由个人转为师徒相承。此间,有不少福建艺师或自台湾前来习艺的艺师返台,将掌中戏流传到台湾,广受民间欢迎。自此,布袋戏更加发达,演出形式更为丰富,直至今日,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偶戏。

布袋戏与傀儡戏有千丝万缕干系,上可追溯,为传统的偶戏脉流。可以说布袋戏是地方戏,又兼备中国传统戏曲特性,盛行闽南语地区。像布袋戏这样的区域性戏曲在那个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传下的仍有“昆曲”、“黄梅戏”等等。而相较这些已经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的戏曲,布袋戏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台湾毅然与商业传播结合,运用新的演绎手法,使得布袋戏更生在电视连续剧的世界里,并由此发展出包括霹雳布袋戏在内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霹雳布袋戏于1980年代被开发出来,因其每部戏都以“霹雳”二字打头而成名,如早期《霹雳金光》《霹雳紫脉线》,至如今的《霹雳兵燹》《霹雳皇龙记》。自其上演后就一发不可收,连续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剧中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数百,宏大直逼三国,细致堪比红楼。剧情亦真亦幻,既环环相扣,又可独立成章。

开创世纪

霹雳布袋戏的崛起有两个灵魂人物,黄强华与黄文择这对在性格与专长上互补的兄弟档,一个心思细密、饶富文采就负责企划与编剧统筹事宜,另一个擅长布袋戏最重要的口白绝学,以一人配上所有戏偶的旁白,这是掌中戏精神亦是家训。黄文择说:“这是父亲(黄俊雄)希望即便是盲眼人也能靠旁白达到听戏的效果……最高曾经配上一剧戏里的二十几个角色。”

从小就生长在布袋戏世家的两兄弟,自小即耳濡目染地接受种种布袋戏的薰陶。阿公是鼎鼎有名的五洲派布袋戏创始人、与李天碌齐名的国宝级老艺师黄海岱;父亲则是轰动江湖、惊动万教的电视布袋戏教父黄俊雄。身为黄家的第三代传人,黄强华与黄文择并没有太多的其他选择,虽然年轻时也很想耍帅搞乐团,可是终究布袋戏还是选择了他二人。然而,他们并不墨守着日趋式微的传统布袋戏,等着时有时无的野台戏演出,相对地他们随着时代快速的转轮,积极地开创布袋戏的春天,就这样创造了霹雳布袋戏。

开创霹雳旋风

3、黄强华、黄文择兄弟-开创“霹雳”旋风

黄文择是黄俊雄之子初次演出“苦海女神龙”时,吃过不少苦头,据说他一开始时,一集五十分钟的布袋戏口白,甚至有录了将近一个星期的记录。后来黄文择被逼着训练过半年后(日后果真口白老练,可以一口配许多不同的声音),推出了一连串“霹雳系列”的布袋戏节目,包括“七彩霹雳门”(民73)、“霹雳震灵霄”(民73)、“霹雳神兵”(民73)、“霹雳金榜”(民74)、“霹雳真象”(民74)、“霹雳万象”(民75)、“霹雳天纲”(民75)、“霹雳侠踪”(民75)等八出,陆陆续续跨越了三年之久,虽然被新闻局评为“内容无稽”,封杀了“霹雳真象”而紧急换上“三国演义”。但是他创造新的英雄“黑白郎君”、“荒野金刀独眼龙”、“刀锁金太极”与“网中人”,其收视率往往突破百分之三十以上,足可证明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想像力,并且为现今风靡的霹雳系列布袋戏奠定了基础(注11)。

黄强华是黄文择之兄,不擅演也不擅口白配音,他却以精于铺陈光怪陆离、诡谲曲折的编剧长才与具企业经营理念两项特质见长,他利用己之特长为“霹雳”系列电视布袋戏开创剧情诡谲多变,配合社会变迁,融合现代观念的新风格,打破布袋戏必得兼具演、音双全,方能出头的惯例,他不能演、不能念,却成为跻身布袋戏风云榜的怪杰(注12)。

民国八十四年经过家族多次会商后,黄强华与黄文择设立霹雳卫星电视台,兄弟俩发展出来的霹雳系列布袋戏节目竟创造了一定的收视群,霹雳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像素还真、叶小钗、一页书、海殇君……等,更有“影迷”组织影友会定期聚会,并有定期的刊物(霹雳会月刊)供同好发表文章讨论剧情,霹雳卫视台甚至必须因应影迷要求印制偶像的T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等以满足影迷需求(注13)。黄强华、黄文择开创的“霹雳”系列电视布袋戏,这几年俨然已是公认的布袋戏新霸主,戏迷尤以大专学生为主力,且善于与异业结盟、开拓新观众,像结合中华职棒联盟发展棒球布袋戏,与东立漫画出版社拟推出布袋戏漫画,扛金光布袋戏招牌进军皇冠艺术节,研发以布袋戏人物为主角的电视游戏软体等等,甚至与当前政治人物相互印衬、彼此哄托,“霹雳”布袋戏声势之高,已压过这几年已暂时消失萤光幕的黄俊雄(注14)。

布袋戏在民艺表演中,可谓最跟得上科技脉动,而黄氏家族一脉相传的创造力,一如日新月新的科技发展,从“金光”上电视、上电影,继而“霹雳”多彩,能够数十年独领几代风光,诚是布袋戏中的异数。遥想黄马当年拜师学布袋戏,传教儿子黄海岱、程晟苦读汉学诗书、学习北管乱弹戏时,一定不曾想到黄家子孙会将布袋戏事业继承下来,并且全面的改造,为布袋戏演出型态开创“金光”开创“霹雳”,一代一代吸引了为数可观的观众,为布袋戏缔造霹雳发光的新图腾。

再流行现况

从黄强华与黄文择设立霹雳卫星电视台,兄弟俩发展出来的霹雳系列布袋戏节目创造了一定的收视群,霹雳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像素还真、叶小钗、一页书、海殇君……等,更有“影迷”组织影友会定期聚会,并有定期的刊物(霹雳会月刊)供同好发表文章讨论剧情,霹雳卫星视台甚至必须因应影迷要求印制偶像的T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以满足影迷需求,到了横跨电视、录影带、VCD、电玩之外,还进军大荧幕,耗资三亿台币拍摄首部霹雳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于西元二○○○年一月廿二日上映),甚至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表演,让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戏的魅力已经再度复苏,印证了布袋戏再度风靡台湾。

营运方式

影音出租

将最新出的剧情录制成DVD(早期是录像带、VCD),分送至出租店出租。目前维持每周五发行两集新剧集的进度,代理商则为巨邦国际公司。

2009年9月起,霹雳布袋戏与合作5年之代理商结束代理关系,通路全面转移至全家便利商店。

电视播映

较旧的剧情于霹雳卫星电视台(已于2005年10月01日改名为霹雳台湾台)播出,周一至周五播较旧剧集,周六周日则播较新剧集,目前新旧剧情之间大约差了 106 集左右。电视剧目前播至‘霹雳兵燹之刀戟戡魔录第一部’(每周一至周四),‘霹雳神州Ⅲ之天罪’(每周五至周日),即将推出的出租剧集为‘霹雳震寰宇之龙战八荒’〈2010年1月29日强势上档〉。

为拓展至国际,霹雳布袋戏亦曾拍摄成电影。2000年上映的《圣石传说》便是以傲笑红尘为男主角所架构的霹雳布袋戏电影,号称票房打败同期于台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2》。而2001年的作品《霹雳英雄榜之争王记》,亦曾改编为英文版,在美国的卡通频道(CartoonNetwork)上映。

剧情特色

·以剧集系列,区隔,作为剧情连贯,基础

播出迄今,剧情寿命最短的该属6集的《叶小钗外传》剧集,而寿命最长的属60集的《霹雳狂刀》剧集,至于目前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所推出的最新剧集名称是为‘霹雳震寰宇之兵甲龙痕’。

·剧情延伸自金光布袋戏云州大儒侠,但已完全脱出原有架构

随着剧情的发展,早期黄俊雄所塑造出来的角色如史艳文、藏镜人等逐渐退出剧情,而改以《霹雳金光》、《霹雳至尊》、《霹雳异数》等剧集时期新创的人物素还真、叶小钗、一页书作为主角,仅保留了早期的丑角秦假仙作为重要人物之一。

·权谋斗智、人性刻画逐渐成为重点

剧情不同于云州大儒侠时代标榜正直好人史艳文的风格,而以诡谲多变的权谋斗智和江湖争霸为主轴。剧情编排和谋略运用,也较金光布袋戏缜密长远。然而重视正义与道德的普世价值观仍能在剧中见到。

另外,剧情的重心也从外向内推展。从史艳文时期堆砌大量武戏与许多角色快速出、退场的风格,演进为更重视不同立场人物在矛盾中的心路历程。人物的思考和抉择也更臻复杂。

·天马行空的时空设定、故事发展

其剧情的特色,在于除了传统布袋戏中剑侠戏的基调,以及文戏里诗词文采和诙谐搞笑的特色之外,更发展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剧情,包括回到过去的“时空圣战”、日本忍者、妖魔鬼怪、异次元世界(如灭境、集境、道境、苦境)、外星人(叶口月人)、吸血鬼(西蒙等人)、机器人(紫霹雳)、人造人(诡龄长生殿精华作品无名)、生化人(奈落之夜.宵),以及许多类似现代科技的武器、道具(如九霄铁龙帆(飞船)、瀛幡御龙艇(潜舰)等等。

·细腻男女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于一身的刻划

简介

霹雳布袋戏,是台湾在1980年代开始新发展出的一种电视布袋戏,隶属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长黄强华及总经理黄文择所领导制作,采长篇单元剧方式演出。由于每出剧集名称前皆冠以“霹雳”两字而得名。

目前霹雳布袋戏是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主打的作品,也是该公司最主要的形象来源。剧中人物素还真是霹雳台湾台的图像商标,而另外一位人物傲笑红尘则为衍生电影作品《圣石传说》的主角,也是该电影图像商标上的人物。

由于霹雳布袋戏吸引了广大的观众,而使剧中主要人物成为不少观众的偶像。其周边商品包括木偶、剧集原声带、电脑、线上游戏及其他人物商品等带来庞大的商机。

如果认真算起霹雳布袋戏的源头,可追溯至一九八四年黄俊雄发行的第一套录影带(霹雳城)开始,原本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也曾经红遍三台,缔造多项空前的收视记录。并捧红了史艳文、黑白郎君等正反“偶”像明星,但是受到新闻局三十分钟内只能演出五分钟武打戏的禁令影响,使得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渐渐做不下去,后来就改成发行录影带,靠着中年族群史艳文迷的捧场,还勉强混得下去。早期虽然输给港剧一点点,但在黄强华接手后情势就慢慢改观了,加快的节奏与金光闪闪的拍摄手法,加上贴近现实的剧情及平易近人的对白,渐引人瞩目。

在台湾的偶戏当中,布袋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与内容,或可视为观众与剧团之间良性循环的产物;因为观众爱看,愿意付钱支持,于是布袋戏与不断变迁的社会以及它所面对的观众所究织的互动关系。

将布袋戏视为一种民间“艺术”,是相当时髦的说法。当然,出色的艺人所演出的精彩好戏,无疑的是十分值得珍视的艺术传统;但是如果从传统的社会脉络来看,班数众多、遍布全台的布袋戏,基本上,对演戏的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对看戏的人来说是一种娱乐;对酬神戏的请戏人来说,布袋戏是宗教活动或仪式的一部份;对戏院或电视台的老板来说,布袋戏是生财工具。有了这样的了解,或许才能比较持平的来讨论布袋戏,也才能真正思考布袋戏的历史、其所面临的问题及反映的社会意涵(注1)。

研究布袋戏的动机源于自身热爱观赏布袋戏,从小就看史艳文(“云州大儒侠”布袋戏的主角), 直到现今的素还真(“霹雳”系列布袋戏之主角),布袋戏一直是我童年深刻的记忆,缃袼?俣然钴S于流行娱乐主流中,除了横跨电视、录影带、VCD、电玩之外,还进军大荧幕,耗资三亿台币拍摄首部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甚至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表演,这说明了台湾的民俗技艺-布袋戏已经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部份。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让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戏的魅力已经再度复苏,更让人好奇布袋戏再度风靡台湾的原因,希望藉着本篇文章,能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台湾的民俗技艺-布袋戏。

黄海岱一家三代在布袋戏界中,是改革者,将布袋戏从野台带到家家户户都有的电视、电影,这个过程正是布袋戏演变史,从中可以看到黄氏一族如何发扬布袋戏,使得布袋戏再次活跃于日常生活中,更可以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等。所以本文的研究方向着重于黄家三代如何将布袋戏推陈出新,使其避免成为消失的技艺,甚至成为流行娱乐的一股风潮,而布袋戏的再流行又反映怎样的社会文化,然而本文并不强调其他流派、布偶造型分类、舞台的地点、结构等问题,乃是因为这方面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不需笔者再赘述了。 起源 布袋戏源于明末清初,起于泉州。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布袋戏自从清代发展以来,日趋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带为甚,无论仔戏偶,戏曲、戏台都自成一格,艺师辈出,将原本的江湖小艺,蜕变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民间娱乐。直至十九世纪中期,布袋戏仔福建一带蓬勃发展,泉、漳、潮俨然成为掌中戏重地,戏班的组成也渐由个人转为师徒相承。此间,有不少福建艺师或自台湾前来习艺的艺师返台,将掌中戏流传到台湾,广受民间欢迎。自此,布袋戏更加发达,演出形式更为丰富,直至今日,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偶戏。

布袋戏与傀儡戏有千丝万缕干系,上可追溯,为传统的偶戏脉流。可以说布袋戏是地方戏,又兼备中国传统戏曲特性,盛行闽南语地区。像布袋戏这样的区域性戏曲在那个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传下的仍有“昆曲”、“黄梅戏”等等。而相较这些已经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的戏曲,布袋戏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台湾毅然与商业传播结合,运用新的演绎手法,使得布袋戏更生在电视连续剧的世界里,并由此发展出包括霹雳布袋戏在内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霹雳布袋戏于1980年代被开发出来,因其每部戏都以“霹雳”二字打头而成名,如早期《霹雳金光》《霹雳紫脉线》,至如今的《霹雳兵燹》《霹雳皇龙记》。自其上演后就一发不可收,连续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剧中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数百,宏大直逼三国,细致堪比红楼。剧情亦真亦幻,既环环相扣,又可独立成章。

开创世纪

霹雳布袋戏的崛起有两个灵魂人物,黄强华与黄文择这对在性格与专长上互补的兄弟档,一个心思细密、饶富文采就负责企划与编剧统筹事宜,另一个擅长布袋戏最重要的口白绝学,以一人配上所有戏偶的旁白,这是掌中戏精神亦是家训。黄文择说:“这是父亲(黄俊雄)希望即便是盲眼人也能靠旁白达到听戏的效果……最高曾经配上一剧戏里的二十几个角色。”

从小就生长在布袋戏世家的两兄弟,自小即耳濡目染地接受种种布袋戏的薰陶。阿公是鼎鼎有名的五洲派布袋戏创始人、与李天碌齐名的国宝级老艺师黄海岱;父亲则是轰动江湖、惊动万教的电视布袋戏教父黄俊雄。身为黄家的第三代传人,黄强华与黄文择并没有太多的其他选择,虽然年轻时也很想耍帅搞乐团,可是终究布袋戏还是选择了他二人。然而,他们并不墨守着日趋式微的传统布袋戏,等着时有时无的野台戏演出,相对地他们随着时代快速的转轮,积极地开创布袋戏的春天,就这样创造了霹雳布袋戏。

黄海岱开创剑侠戏

黄海岱先生就是名满全省的黄俊雄的父亲,民国前十一年,黄海岱一出世就是戏看百家、汉乐盈耳的环境。黄海岱的幼学即在父亲教演布袋戏与北管音乐的薰陶,以及十一岁起,父亲送他去学堂读汉学,建立起文、乐操演于一身的基础。这样的锻练,使黄海岱在十八岁的时候已能独当一面,父亲接戏多时,“锦春园”就分成父、子两团分别出演(注3)。

在黄海岱二十多岁时,台湾布袋戏界已是北中南名家辈出,武林争雄的局面暗潮汹涌。此时布袋戏团多搬演以北管戏为本的“正本戏”,及由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改编入戏的“古册戏”。年轻的黄海岱要杀出一条戏路来,就得锐意出新招,在文戏胜乎武戏的时代,他偏从武戏下手,将《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富有剑侠色彩的章回小说改编成“剑侠戏”,在操偶动作上加快加多比武的份量,在人物刻画上加重侠骨豪情。此外,对木偶头面目雕制力求新颖生动,衣冠服饰力求华美精致之外,又首创大型的布袋戏偶人,其高度最高有超过一公尺者,几与大孩子一样高大,演台亦抛弃了沿用多年的古典彩楼,转而用立体化的背景,声光电化的机关布置,凡是能加强演出效果、增加观众兴趣的无不尽力而为,完全击破了传统布袋戏的形态。

民国十七年,父亲黄马过世,享年六十六岁,黄海岱二十八岁已娶妻生长子黄俊卿两岁了,弟程晟也已入赘完婚,兄弟二人仍合作同台演出。隔年,黄海岱将“锦春园”改名为“五洲园”,取“名扬五洲”之意(日据时代,台湾行政区设三厅-澎湖、花莲、台东及五洲-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又聘请北管师父王满源任头手吹,成为前后场阵容坚强的班底,开创“五洲园”及“五洲派”剑侠布袋戏的大千世界。

民国初年,“五洲园”首次公演,获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好评不绝,万众瞩目,流风所及,中南部布袋戏界群起效尤,“剑侠戏”一推出马上造成轰动,同业间更是互有浸染,一时间布袋剑侠戏俨然成风弄潮。剑侠戏不容易一人为之,“加官屏”的帘幕之后,黄海岱与弟弟程晟搭配得极好,不但合议推演剧情,戏偶开打的动作设计灵活细微,兄弟俩联演的默契更是别团难以望其项背的(注4)。

民国二十二年次子黄俊雄出世。黄俊卿、黄俊雄两兄弟从小看到的却是日本殖民政府禁制之下的演艺变貌、变招。

台湾光复后,五洲园的剑侠戏因黄海岱的独门绝活-一口五音,可做出生、旦、净、末、丑的声腔口白,而更受欢迎。黄海岱又擅于编写脚本,“五洲团”以前演出的戏目,如“精忠说岳”、“朱明大侠传”、“清宫秘史”等剧均以强调忠、仁、孝、悌、节、义、廉、明的真谛,及闻述一福善祸淫的因果,劝人向善为主旨,确能寓教化于娱乐中收潜移默化之效。“请戏的多得要排队”,亦可见光复后民俗曲艺复苏的情景。黄海岱所传教的多名徒弟日后更是开枝散叶各有成就,黄俊雄即于民国三十五年入五洲园从父学布袋戏(注5)。

偶人变大,演台扩充也使布袋戏能够进入戏馆演出,这种习尚的丕变,当然也引起一些熟衷于傅统艺术、古典风尚布袋戏观众不满,他们认为这种改变破坏了布袋戏古雅的韵味,纯朴的美感,简直就不像布袋戏,不足为训。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各人喜好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们不予覆评,但是布袋戏能有今日进步,由在街口庙前演野台戏进入戏院公演,黄海岱可算第一功臣也,而“创新改革,发扬布袋戏”似乎是黄海岱家族三代共同的使命和特征。 摄制团队

编剧

早期(约《霹雳异数》以前)由本名黄文章的黄强华主导;到1993年的作品《霹雳狂刀》结束之前,则加入王瑞碧、杨月卿夫妇等人共同编写。之后分工愈趋细腻,设立有专属的编剧组负责撰写剧情,由黄强华总审、指导,并维持这样的编制至今。

其他曾参与编剧工作,或目前仍在职的成员包括:周志忠、郑国政、林奎协、庄雅婷、席还真、罗陵(已退出)、欧阳莹、三弦、苏俊宪、苏雅雪、杨雅玲、周郎、廖明治、王艺婷、舒文、镜湖、隽尚、翁樱端、陈思妤……等人。

配音

所有的角色台词都承袭传统布袋戏的方式,一人配音,由号称“八音才子”的黄文择担纲演出;至今的两个例外,则为2000年的电影《圣石传说》中,邀请李宗盛、王伟忠、萧蔷、柯一正等名人为国语版配音,以及旧片,霹雳孔雀令由他人代班。

拍摄

从早期美地坞电视广播录制有限公司发展至如今的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云林虎尾拥有占地数千坪的片厂。每天四班24小时拍摄。编剧群之一的三弦曾于个人部落格表示,片厂拍摄进度比出租进度领先九个月左右。

配乐

早期智慧财产权不发达时,设有灰姑娘音乐工作室,专司选用各种罐头音乐与现成的音乐名家作品进行配乐。高福顺先生即为当时著名的配乐师。随着智慧财产权的发达与时代进步,霹雳从1998年之后成立无非文化、2002年之后亦与动脉音乐合作,制作布袋戏配乐并发行各种原声带。音乐创作者包括:孙敬凡、阿轮、洪信杰、吴骏毅、张乃仁、艾玛、章世和、黄浩伦、黄名伟、赖畯笙、彭帆、张翰群、浩旭、黄建秦……等人。

国际影响

霹雳于2000年制作的电影《圣石传说》,由三木真一郎、子安武人、关智一等声优配音,被引进到日本并公映。

创造金光布袋戏

在竞演较技的群雄逐鹿中,各家祭出奇人怪侠的故事、唱白声情夸张的本领,大多数演师都在自己身上加艺加技,黄俊雄则注意到承载所有演技、观众视觉的主体-偶,偶的造型及偶的尺寸。他开始为他的表演“前身”添妆增色,为偶加大尺寸,布袋戏的新面貌正露出了曙光。

民国四十二年黄海岱“五洲园本团”演出的《清宫三百年秘史》已经加入各式布景,武术剑招更是奇幻,“金光布袋戏”(注6)型态已略具雏形。同样一出戏黄俊雄演来视觉效果更加惊人,赢得观众的赞赏。从此他开始研发声光变化,不断尝试。此时,黄俊雄已然噪响出名。

民国四十年代,民俗曲艺的黄金年代,此时布袋戏界名家辈出,年轻的黄俊雄在表演艺术上与其他后起之秀互有影响、相互较劲,在争奇斗艳的奇幻剧情中各自“研发”出金光闪闪的绝招秘技,为“金光布袋戏”注入更丰富的创意与扣人心弦的“连续剧式”发展情节。

布袋戏由电影到电视

民国五十年黄俊雄却新组“世界大木偶歌舞特艺团”以双眼可开合、手掌能动的新奇三尺大木偶配上电动布景,演出不以剧情起伏取胜而以歌舞拟真、动作细腻的表演风格巡回全省,观众反应热烈,却因开销庞大盈收不多。此后又以大木偶来筹拍布袋戏电影《大飞龙》、《大相杀》,卖座情形并不理想(注7)。

布袋戏成为电视宠儿,开始于民国五十九年。黄俊雄以其招牌名戏“史艳文”在台湾电视公司编演“云州大儒侠”,连演五百三十八集,轰动一时,戏中主角史艳文、怪老子、二齿成为全台妇孺皆知的人物。“啊!史艳文今天怎么会瘦得这么多,太可怜了!”而观众竟能体察入微,且关怀起木偶人的健衰否泰,木偶人史艳文一时竟取代杨丽花在闽南语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传出“史艳文打倒杨丽花”的笑谈,而史艳文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布袋戏的兴盛可见一斑(注8)。在此后三年之间,黄俊雄续演“六合三侠传”、“云州四杰传”、“西游记”、“三国志”、“大唐五虎传”诸篇,使黄俊雄成为电视布袋戏的霸主(注9)。

黄俊雄发展出来的电视布袋戏持续在中午时段上演四年,报章舆论给予极大压力,认为剧情荒诞影响青少年行为,甚至影响午休时间导致“妨害农工正常作息”,而在六十三年六月全面禁演。但是史艳文的印象已深植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

退出萤光幕的黄俊雄仍巡回全省歌厅、剧院演出。民国六十九年更在家乡虎尾开起饭店并设置专为布袋戏录影的摄影棚。黄俊雄几个儿子也都在麾下工作,长子黄强华更转入幕后专研导播、剧本创作的工作,黄文耀、黄文择则在表演上各练专精。

民国七十一年电视布袋戏准予复播,黄俊雄五十岁时再度推出电视布袋戏节目,此时更是大量运用剪辑及科技视觉效果,自资筹设摄影棚让布袋戏录影更能发挥电视媒体的长处,而黄家第三代亦全力投入这波电视布袋戏热潮中。因为黄氏家族的投入,累积了许多电视布袋戏的“台湾经验”,因此不仅在当时三家电视台轮播外,在录影带市场亦占有一席之地。民国七十八年电视布袋戏因广告业务等种种原因退出三台萤光幕,黄强华与黄文择继续在录影带市场发展(注10),寻求另一个表演舞台。

开创霹雳旋风

3、黄强华、黄文择兄弟-开创“霹雳”旋风

黄文择是黄俊雄之子初次演出“苦海女神龙”时,吃过不少苦头,据说他一开始时,一集五十分钟的布袋戏口白,甚至有录了将近一个星期的记录。后来黄文择被逼着训练过半年后(日后果真口白老练,可以一口配许多不同的声音),推出了一连串“霹雳系列”的布袋戏节目,包括“七彩霹雳门”(民73)、“霹雳震灵霄”(民73)、“霹雳神兵”(民73)、“霹雳金榜”(民74)、“霹雳真象”(民74)、“霹雳万象”(民75)、“霹雳天纲”(民75)、“霹雳侠踪”(民75)等八出,陆陆续续跨越了三年之久,虽然被新闻局评为“内容无稽”,封杀了“霹雳真象”而紧急换上“三国演义”。但是他创造新的英雄“黑白郎君”、“荒野金刀独眼龙”、“刀锁金太极”与“网中人”,其收视率往往突破百分之三十以上,足可证明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想像力,并且为现今风靡的霹雳系列布袋戏奠定了基础(注11)。

黄强华是黄文择之兄,不擅演也不擅口白配音,他却以精于铺陈光怪陆离、诡谲曲折的编剧长才与具企业经营理念两项特质见长,他利用己之特长为“霹雳”系列电视布袋戏开创剧情诡谲多变,配合社会变迁,融合现代观念的新风格,打破布袋戏必得兼具演、音双全,方能出头的惯例,他不能演、不能念,却成为跻身布袋戏风云榜的怪杰(注12)。

民国八十四年经过家族多次会商后,黄强华与黄文择设立霹雳卫星电视台,兄弟俩发展出来的霹雳系列布袋戏节目竟创造了一定的收视群,霹雳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像素还真、叶小钗、一页书、海殇君……等,更有“影迷”组织影友会定期聚会,并有定期的刊物(霹雳会月刊)供同好发表文章讨论剧情,霹雳卫视台甚至必须因应影迷要求印制偶像的T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等以满足影迷需求(注13)。黄强华、黄文择开创的“霹雳”系列电视布袋戏,这几年俨然已是公认的布袋戏新霸主,戏迷尤以大专学生为主力,且善于与异业结盟、开拓新观众,像结合中华职棒联盟发展棒球布袋戏,与东立漫画出版社拟推出布袋戏漫画,扛金光布袋戏招牌进军皇冠艺术节,研发以布袋戏人物为主角的电视游戏软体等等,甚至与当前政治人物相互印衬、彼此哄托,“霹雳”布袋戏声势之高,已压过这几年已暂时消失萤光幕的黄俊雄(注14)。

布袋戏在民艺表演中,可谓最跟得上科技脉动,而黄氏家族一脉相传的创造力,一如日新月新的科技发展,从“金光”上电视、上电影,继而“霹雳”多彩,能够数十年独领几代风光,诚是布袋戏中的异数。遥想黄马当年拜师学布袋戏,传教儿子黄海岱、程晟苦读汉学诗书、学习北管乱弹戏时,一定不曾想到黄家子孙会将布袋戏事业继承下来,并且全面的改造,为布袋戏演出型态开创“金光”开创“霹雳”,一代一代吸引了为数可观的观众,为布袋戏缔造霹雳发光的新图腾。

再流行现况

从黄强华与黄文择设立霹雳卫星电视台,兄弟俩发展出来的霹雳系列布袋戏节目创造了一定的收视群,霹雳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像素还真、叶小钗、一页书、海殇君……等,更有“影迷”组织影友会定期聚会,并有定期的刊物(霹雳会月刊)供同好发表文章讨论剧情,霹雳卫星视台甚至必须因应影迷要求印制偶像的T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以满足影迷需求,到了横跨电视、录影带、VCD、电玩之外,还进军大荧幕,耗资三亿台币拍摄首部霹雳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于西元二○○○年一月廿二日上映),甚至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表演,让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戏的魅力已经再度复苏,印证了布袋戏再度风靡台湾。

营运方式

影音出租

将最新出的剧情录制成DVD(早期是录像带、VCD),分送至出租店出租。目前维持每周五发行两集新剧集的进度,代理商则为巨邦国际公司。

2009年9月起,霹雳布袋戏与合作5年之代理商结束代理关系,通路全面转移至全家便利商店。

电视播映

较旧的剧情于霹雳卫星电视台(已于2005年10月01日改名为霹雳台湾台)播出,周一至周五播较旧剧集,周六周日则播较新剧集,目前新旧剧情之间大约差了 106 集左右。电视剧目前播至‘霹雳兵燹之刀戟戡魔录第一部’(每周一至周四),‘霹雳神州Ⅲ之天罪’(每周五至周日),即将推出的出租剧集为‘霹雳震寰宇之龙战八荒’〈2010年1月29日强势上档〉。

为拓展至国际,霹雳布袋戏亦曾拍摄成电影。2000年上映的《圣石传说》便是以傲笑红尘为男主角所架构的霹雳布袋戏电影,号称票房打败同期于台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2》。而2001年的作品《霹雳英雄榜之争王记》,亦曾改编为英文版,在美国的卡通频道(CartoonNetwork)上映。

传奇人物

素还真

霹雳化身最多的首席男主角,温文儒雅、器宇轩昂、超凡脱俗、武学莫测高深、足智多谋、博学多能、谦虚有礼,处世圆融冷静、慈悲亲和、关怀众生;以武林和平、天下大同为已任,‘谋为天下谋、利为天下利’无我、无为!为武林风尘默默承受一切,多次以绝顶智慧化解灾厄,置之死地而后生,为天下苍生应现各种精彩玄奇的身份!幽默风趣的随机教化,难舍能舍、忍辱负重、不计毁谤、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不遗余力、不求回报,真乃具足大慈悲与大智慧的凡圣一体,反璞归真‘素还真’。其他称号:清香白莲。身分:日月星三才子之日才子、紫龙天、天虎八将之一、造世七侠之一、五方主星之中麒麟。诗号: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根据地:翠环山、黄山、百棺机密门、九死一生洞、琉璃仙境、六十四个求生站、云尘盦。

一页书

与素还真并列为霹雳的两大支柱,亦名‘梵天’。高深的禅修大般若与武学修为,法相庄严、胸怀无私、正气凛然,出道以来屡次帮助素还真或携手共同弥平武林狼烟、扭转乾坤化解危机。身为佛门高僧,行事作风果决明快、妒恶如仇,铲奸除恶绝不手软,故有‘邪心魔佛’之称!为正道的精神指标及领导者之一,如一页天书渡化迷航众生,与众不同的百世经纶,半阖眼眸看尽世俗庸人,微扬嘴角笑尽天下英雄。称号:百世经纶、邪心魔佛梵天、创世者。身分:梵天、创世者。诗号: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笑尽英雄。根据地:云渡山、连天峰回元洞

叶小钗

耿直专一、守信重诺的侠客,虽为侍童出身,但不屈不挠的个性,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其成为中原武林不可或缺的一员,享有“刀狂剑痴”之盛名,披肩的白发和脸上的英雄疤,搭配沉默无言的特色,营造出该角色独特的风范。其他称号:刀狂剑痴。身分:佛教传人、造世七侠之一。诗号:征衣红尘化云烟,江湖落拓不知年,剑痴刀 狂世纷云,今将衣钵卸双肩;踏尽千山无人识,当初枉受盛名牵,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爱落红尘心已死,持刀抱剑了一生。根据地:天南山、半驼废小屋、琉璃仙境、天机湖、水月两忘轩

秦假仙

名人榜上天下第一辩、霹雳戏中的活宝。急公好义、脑筋灵活、辩才无碍,鬼点子永远用不完,一手包办武林中大小琐事,是正道最重要的情报贩子。个性自私小气、欺善怕恶,出门总带着一群跟班小弟,但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好运,加上过人的机智以及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每每于关键时刻小兵立大功,对武林和平的贡献,有着不可磨灭、取代的地位,乃人不可貌相的最佳典范。身分:名人榜上天下第一辩、造世七侠之一、巧慧之星、三口组老大。诗号:众生云云难貌相,海水滔滔难斗量,平凡不识平凡客,世情百态掌握中。根据地:千邪洞、悬空棋盘、猜忌园、二重林。

台湾次文化之一

历年来,台湾曾有数起因艺人(例如大S、小S)对霹雳布袋戏发表过于随性的意见,而遭到大量戏迷发声抗议的事件。目前霹雳在台湾已成为重要的次文化之一。剧中人物素还真、一页书等偶尔也会被政治人物引用,作为比喻。霹雳曾于近年陆续夺得数项国内重要荣誉,例如:2005年霹雳布袋戏作品《霹雳九皇座》入围台湾“电视金钟奖”,并为导演王嘉祥夺得“戏剧类导演奖”。2006年,霹雳布袋戏击败玉山、台北101大楼等强劲对手,在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台湾意象”票选比赛中夺冠.

文化之重

霹雳之所以为众人追捧并常年不衰,主要是其饱含了传统文化内涵这一独一无二特性。

其一语音。八音才子黄文择长于布袋戏世家,他为霹雳布袋戏配音,秉承了传统偶戏一人配饰众角音的特性,男女老幼,善恶忠奸,各种特性人物都可拟声。一千多集剧情数百人物个性,都出自其口。更具特色的是霹雳布袋戏是闽南语发音,如今标准普通话仅有四声,而闽南语可达十五声,且保留古音平仄,加之剧中多有诗文辞赋,用古韵读来,古色古香,恍若重回故时。但语音虽好,却似门槛,阻碍了闽南方言区之外的人群。但更似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便可畅快淋漓,遨游于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中,会感受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体验。

霹雳布袋戏能够摆脱中国文场域中历史地理因素,建构起属于它自我的故事。以“苦集灭道”四境为地域环境,时间上则因人物的几近永生状态而无法归结到任何一个历史朝代。而这些因素又不能把它划分到现今流行的奇幻一类,在时间起点上霹雳布袋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站立着。想象合理性上更不是奇幻类可比拟,四境背后有着佛家思想的依据,《般若波罗蜜心经》既有“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句。

它又是完全依附在中国文化上,例如剧中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的出场诗,以首席男主角素还真出场所吟之诗为例:“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人物出场吟诗无疑继承了传统戏剧的特色,而诗中所咏的内容,“神、圣、儒、道”等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大最广的一些概念范畴。因此主人公素还真不同于一般武侠题材中的侠客,他有儒道释的底蕴,儒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家的谦和怀柔,佛家的慈悲。当这些集于一身后,有时看霹雳布袋戏,似乎在看另一部《三国演义》,又感觉像演绎诸子百家的学说。

除了这些,霹雳布袋戏在细节处理上也处处显露了它的文化气质。“琉璃仙境”、“耶摩天”“耆老林”是其中一些地点场景,“水波动莲华”“庐山不动一剑痕”“君子风”是一些武功招式,“汗青编”“天外方界”“天荒不老城”是组织派门,再配合古琴、笛子、琵琶等乐器的渲染,一个中国式的传统新世界浮现眼前。

霹雳布袋戏的成功,可以说是完美地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传统戏剧样式与现代故事的结合(新武侠小说本身是现代的),传统文化由电脑特效表现、传统器乐和西方乐器(现代音乐也是霹雳配乐的重头戏)的组合,再加上现代商业模式的运作,这一份现代传统文化大餐使人欲罢不能。

但其实,霹雳布袋戏能够打动那么多国人的心,能够引得人们对它如痴如醉。归根究底还是它的传统性在发生作用。在传统缺失的当下,国人远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准则,但在潜意识里对国故还是亲近的,这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亲眼看到吟诗作对的场景,看到儒雅风流的模样,在内心都有难以言表的激动,而事实上我们在此之前几乎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或许只是在梦和记忆里,那定是曾经阅读的文本和接受的中文教育时留下的影子。在对霹雳布袋戏,蓦然回首的刹那,终于找了那个在灯火阑珊处思念已久的人。

这便是霹雳布袋戏,假如你未曾知晓它,这是一个契机,了解它的存在,即使把它当作一个消遣,因为文化本身没有那么沉重。假如你已然对它熟悉,那么可以看得更多更深,因为文化确实有重量,霹雳布袋戏的分量也不轻。

类似现实

以往的布袋戏(仍是指传统及早期的电视布袋戏,以下通称“古典布袋戏”。)角色都分得很清楚。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精神极富于社会教化的意义,对于善恶忠奸之辨一向十分重视而且强调,这种精神发扬的结果,便是喜欢朝“类型”方面发展,无论是角色的安排,衣服的规定,长相、说话等,莫不希望在木偶一出场时,即让观众能一眼看出。所以,看传统布袋戏很明显可看得出来,正派主角就必定是面庞开阔、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神色安详;而反派角色、坏蛋不是獐头鼠目、尖嘴粗眉,就是眉骨突出,颧骨高耸,整张脸变化多端、丑恶而复杂。但是现在的布袋戏(指霹雳布袋戏)可不是这个样子,生旦净末丑等分类已经模糊了,我们常可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名气宇轩昂、眉清目秀的角色,看到最后竟然才渐渐发现他其实是个反派,如大家熟知的魔域的‘花香’、儒教的‘圣贤诸’;或神情慈祥之老者,其实却是心中坏点子多多的奸邪人物(如:道境高人孤愁先生);这种情况从早期的霹雳系列到现在晚近的霹雳系列大家可看得出这种趋势。而相反的,面恶心善的角色也是时有出现(如:命七天等)。而这种剧情表现的方式,往往采用让观众惊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在给观众错愕感的同时,常也为剧情增添了趣味及悬疑的可看性。

由于现在的布袋戏已摆脱传统“印象式”的表现手法,而以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分类似的“写实式”、“社会化”表现。这种形式使得角色分类由原本的基本分类越分越多,终至今日模糊的情况。我们更可以发现:现在的布袋戏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弱点的真实情况,也纳入了其角色分演的紧密思维之中。因此,布袋戏角色在每个木偶的作为上或多或少产生了可批评点,一个角色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对某一个角色,有人可能会直接切入观察,有人可能会横向剖析角色,将一个角色担纲的世俗命定,化成如现实一般的情、缘、恩、愁,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类似,故“霹雳布袋戏”能引人入胜也往往在于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