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砒石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 砒石 汉语拼音:pi shi 英文名:Arsenic Sublimate or Arsenolit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 概述:本品为天然砷华Arsenolite矿石,或为毒砂Arsenopyrite、雄黄Realgar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研细水飞用或绿豆水煮后用。砒石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责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别名:人言、信石、砒黄、信砒、白砒。生者名砒黄,炼者名砒霜。 来源:为天然产的砷化(AS2O3)矿石或加工制造而成。商品分纺信石及白信石两种,但白信石极少见,主要为纺信石。 药用信息药材性状 红砒(红信石)成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粉红色,具黄色与红色彩晕,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无臭,本品极毒,不能口尝。 白砒(白信石)为无色或白色,其余特征同上。 功能与主治 外用蚀疮去腐,内服截疟,祛痰平喘。用于痔瘘,瘰疬,痈疽,死肌,内服治哮喘疟疾。 性味与归经:味辛,大热。有剧毒。归肝、肺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03-0.075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本品有剧毒内服宜慎,不能持续服用,孕妇忌服。不能作酒剂内服。外用也不可过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畏水银。 贮藏:置干燥处。 考证出自《开宝本草》。 1.《纲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医家皆言生砒轻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为愈乎。 2.《内科新说》: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热剧,骤生大炎,甚至溃烂而死,至痛至苦。信石虽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药,则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钱二分,加盐二钱,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两,碱与信石融合,两俱不见,是为信石水母。每用信石水母一两,加清水十二两,每服一两,日服二、三次,计服每一两,雨水中仅有信石十二分厘之一耳。此水治发寒热疟证,大有效验,并能治皮病各种癣。 临床应用: 1.保生锭子(《卫生宝鉴》)治疔疮,背疽,瘰疬,恶疮:砒石、雄黄、轻粉各6g,麝香3g,炒巴豆49粒。上为细末,用黄膜15g溶开,和药成锭子,冷水浸少许取出,捏成饼子如钱眼大,每次1饼,先将疮头拨开,后按疮头上。方中砒石外用蚀疮去腐,为君药。 2.牙疳散(《单健民医案》)治口颊坏疽:白砒3g,人中白、枯矾、黄柏粉、轻粉、青黛各2.1g,梅片0.45g,黑枣5枚。将黑枣去核,每枣纳入白砒0.6g,用丝线缠紧,治瓦上烘灰,烘至出尽白烟为度,后入乳钵内研细,再将其他药末混合,研至无声为度,加梅片收存备用。外用。方中砒石外用蚀疮去腐,为君药。 3.夺命丹(《东医宝鉴》)治哮喘:砒石3g,白矾6g,白附子9g,天南星12g,半夏15g。先将砒、矾于石器内火煅红,出火黄色为度,余药为末。共和匀,姜汁面糊为丸,米大,朱砂为衣,每服7丸,小儿3丸,井水送下。方中砒石祛痰平喘,为君药。 主治: 1、中风痰壅(四肢不收,昏愦若醉)。用砒霜一粒如绿豆大,研细。先以清水送服少许,再饮热水,大吐即愈。如不吐,可再服。 2、休息下痢(病一、二年不愈,人衰瘦不堪)。用砒霜、铅丹各半两,共投入已熔化的黄蜡中,柳条搅拌,条焦则换,六、七条之后,取出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儿服者只作成黍米大)。冷水送下。 3、疟疾。用砒石一钱、绿豆粉一两,共研为末,加水调成丸子,如绿豆大。铅丹为衣,阴干。发病日,五更起来,以冷水送服五至七丸。又方:砒石(醋煮过)、硫磺、绿豆,等分为末,包成若干个小包,每包分量约一粒豆子大。每服一包,空心服,新汲水上。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治疟方。 4、走马牙疳。用砒石、铜绿,等分为末,摊纸上贴患处。极有效。 5、项上瘰疬。用砒黄研细,加浓墨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炒干,收存备用。用时,以针挑破瘰疬,将药半丸贴上。 药(毒)理学急性中毒症状有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认为砷与含巯基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出现中毒,所以临床急救时皆用二巯基丙醇(BAL)解毒。 生态环境1.毒砂 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表面为褐黄、黄白、灰白、绿、红褐、黄褐、黑褐等色,被膜覆盖处,光泽暗淡,硬度低于小刀甚至低于指甲。呵气于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上,可闻到带砷的臭味。火烧之有升华物,伴发蒜臭气并熔成磁性小球。 2.雄黄 主要为低温热液、火山热液矿床中的典型矿物,与雌黄紧密共生。还见于温泉沉积和硫质喷气孔的沉积物里。偶尔发现于煤层和褐铁矿层中,为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硫化氢与含砷溶液作用的产物。 3.雌黄 产于低温热液矿床中,温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形成条件完全与雄黄相似,并且与雄黄辉锦矿等密切共生。 采收和储藏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 1.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 2.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cm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资源分布1.砷华 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2.毒砂 产出于硫化物矿脉中,或粒状分散于矿脉及围蚀变带中,此时多与白色绢云母、铜黄色“金星状”黄铁矿共存。除古产地陕西、湖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山西等地仍有产出外,山东、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吉林、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产出。 3.雄黄 主产于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雌黄 主产于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药禁忌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日华子本草》:畏绿豆、冷水、醋。 动植物形态1.砷华 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形为八面体,偶尔也有菱形十二面体。歪晶为粒状、板柱状;微晶呈星状、毛发状;集合体呈钟乳状、皮壳状和土状。无色至灰白色,多数带灰蓝、黄或红色色调。条痕白色或带有黄色。有玻璃至金刚样光泽,无晶面可见时则为油脂、丝绢样光泽。解理多组完全,交呈棱角。极脆。硬度为1.5。相对密度为3.7-3.9。能缓慢溶解于水。有剧毒。 2.毒砂 晶体结构属单斜或三斜晶系。晶形多呈柱状,有时为短柱、板柱、双锥状或致密粒块、致密块状等集合体。新鲜面呈锡白色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晶体解理中等或不完全,块状集合体见不到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相对密度5.9-6.3。性脆,致密块体用铁锤猛击时有火星,可发出蒜臭气。 3.雄黄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晶体细小,呈柱状、短柱状或针状,但较少见。通常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有时呈土状、粉末状、皮壳状集合体。橘红色,表面或有暗黑及灰色的锖色。条痕浅橘红色。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树脂光泽。硬度1.5-2,相对密度3.56,阳光久照会发生破坏而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锤击之有刺鼻蒜臭。 4.雌黄 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柱状,往往带有弯曲的晶面,集合体则呈杆状、块状、鸡冠状。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条痕与矿物本色相同,惟色彩更为鲜明。光泽视方向不同而变化,由金刚光泽至脂肪光泽,新鲜断面呈强烈的珍珠光泽。半透明。解理完全。硬度1.5-2。比重3.4-3.5。具柔性,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 功效分类外用药;驱虫药;祛痰药 炮制方法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 1.《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尤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己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2.《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砒石有红、白之分,药用以红砒为主。 (1)红砒 呈不规则块状,淡红色、淡黄色或红、黄相间。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光泽或绢丝样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硕碎,断面凹凸不平或呈层状。气无,烧之,有蒜样臭气。极毒,不能口尝。以块状、色红润、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2)白砒 无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质较纯,毒性比红砒剧。以块状、色白、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有时呈现异常双折射,折射率N=1.75,高正突起;具交错解纹理。正交偏光镜下:显匀质性。全消光。 药物应用鉴别砒石与水银,两者外用均有较好的攻毒疗疮作用。但两者属配伍禁忌,不能同用。且水银以攻毒杀虫拔脓为主,砒石以蚀疮去腐为主。此外,水银已基本不作内服药,砒石内服还用于治疗寒痰哮喘,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少量,置闭口管中加热,生成白色升华物。(检查砷盐) (2)取本品少量,置木炭火烧之,发生白色气体,并有蒜臭气,于木炭上显一层白色被膜。(检查砷盐) (3)取本品少量,加水煮沸,使溶解,溶液呈弱酸性,通硫化氢则生成黄色沉淀。(检查砷盐) (4)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335℃(小),825℃(微);放热740℃(小),230℃开始到740℃前,失重—属砷华。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