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朋弟 |
释义 | 朋弟原名冯棣,祖籍北京通县,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年时期在上海学习美术,相继做过教师、编辑等。1935年至1937年创作了第一个连续漫画人物“马方人”;1937年至1943年创作的漫画人物“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上海方言,傻瓜的意思)”等在京津一带的报刊上大量刊登;1957年朋弟发表了最后的漫画作品《“老白薯”出土》,1983年去世。 中文名:朋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1983 职业:漫画家 代表作品:《阿摩林》、《老白薯》、《发财还家》、《上海现 形记》等。 人物履历朋弟(1907年-1983年),原名冯棣,又名冯止堂,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北京通县。 青年时期在上海学习美术,相继做过教师、编辑等。1935年至1937年创作了第一个连续漫画人物“马方人”;1937年至1943年创作的漫画人物“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上海方言,傻瓜的意思)”等在京津一带的报刊上大量刊登;1957年朋弟发表了最后的漫画作品《“老白薯”出土》,1983年去世。 个人作品朋弟是三、四十年代的著名漫画家,主要作品有《阿摩林》、《老白薯》、《发财还家》、《上海现形记》等。 相关事件简介“王泽剽窃朋弟的《老夫子》肯定是当前国内文坛最大的一桩剽窃案”,昨天在自己的新书《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发行座谈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小说家冯骥才说。 为什么说是最大的文坛剽窃案呢?冯骥才解释,第一数量最大,据香港一家漫画杂志统计,王泽的《老夫子》发行量已达1.8亿册;第二流传最广,王泽的《老夫子》曾被改编成卡通电影《七彩老夫子》,去年徐克还根据王泽的《老夫子》投拍高科技版电影《老夫子》;第三,欺世盗名时间最长,从1962年王泽开始发表《老夫子》至今已近40年。 三四十年代漫画家,北有张乐平、叶浅予,南有朋弟 据朋弟的女弟子萧英华介绍,抗战期间曾为美术编辑的朋弟从北平迁到天津,用冯棣的谐音朋弟作笔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漫画界,如果说在南方、在上海,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张乐平的“三毛”和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那么在北方、京津一带首屈一指的人物则是朋弟先生的“老夫子”和“老白薯”。 为什么要替朋弟打抱不平?尽管同是姓冯,但冯骥才对记者说和朋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为什么要替他打抱不平呢?冯骥才说朋弟是他年轻时代的英雄,1996年从埃及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发现书摊上到处可以看到一种名为《老夫子》的漫画图册,经友人介绍才得知“老夫子”已经享誉四海,但作者已经不是朋弟而是王泽!“出于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加上自己比较熟悉天津,这件事我就揽上了”,冯骥才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抢救、挖掘一个被湮没的艺术家的意思”,他解释,著名漫画家丁聪看了他收集的朋弟的作品之后称赞说“真好”,因此,冯骥才觉得“就像抢救天津老街一样,有责任把朋弟抢救、挖掘出来”。 为什么说王泽剽窃朋弟的作品?据冯骥才先生介绍,王泽原名王家植,50年代在天津文化宫做美术干部,60年代到香港。“王泽是他儿子的名字”。 冯骥才透露,在1997年至1998年间,他曾在天津大树画馆接待过一位来自海外的画家,他自称王泽。当时的王泽70岁左右,冯骥才问他“您是干什么的?”他的儿子介绍说:“他就是画《老夫子》的王泽。”冯骥才接着又问:“您认识朋弟吗?”王泽顿了一下,说:“很熟,很熟。”冯骥才说:“听到他矢口否认剽窃一事,心里实在气愤。只是当时气氛已经很紧张,我就转到别的话题去了。” 冯骥才说:“我们目前还没能和朋弟的后人取得联系,诉诸法律只能是他的家属来做。朋弟的作品还没过版权保护期,我相信官司应该能赢。如果需要,我肯定会支持。” 老夫子的作者王泽(王家禧)先生王家禧(笔名“王泽”)1924年生于天津,1950年代曾在天津任美术工作,1956年移居香港,现已80多岁,已经定居美国,现在代替他在全球做推广和宣传,并继承老夫子的是他大儿子王泽教授和二儿子王瀚。目前是由其长子,也就是王泽本尊继承其创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