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彭正松
释义

彭正松,四川安岳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遗传学硕士点领衔导师,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职南充市科协副主席,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文名:彭正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

出生日期:1964年6月

职业:大学教授

毕业院校:西华师大 浙江大学 川农大

主要成就:学术研究论文12篇、学术著作2本

代表作品: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等论文

西华师范大学 教授 副校长

彭正松,男,四川安岳人,1964年6月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遗传学硕士点领衔导师,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职南充市科协副主席,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荣誉与获奖: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第八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遗传学学科学位点负责人;

兼职四川农大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四川省优秀博士后;

西华师大首席教授;

西华师大优秀研究生导师;

南充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并获青年基金资助 ;

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师;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研究项目)

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简历:

1980年9月 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7月 分配到重庆忠县中学任教,

1986年 考入浙江大学遗传学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分配到西华师范大学任教至今。

其间,1994年到1997年脱产在四川农业大学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8年10月进兰州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0年10月出站。

2000年任生物系主任;2001年任科研处处长;

2003年4月到2004年10月任科研处处长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4年9月起,任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

教学科研成果:

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曾主讲《遗传学》、《微生物学》等本科课程和《高级植物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等研究生课程,

2010年2月 获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获奖项目)

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项一项。

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以及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以第一作者在Euphytica, Journal of Agronomy & Crop Science, Hereditas(Sweden)等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篇,

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和《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

出版学术著作2本。

现是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曾获“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和“南充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2010年,与四川省农业科学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论文

国际期刊论文:

12.Peng,Z.S., Petr Martinek, Kazumasa Kosuge, Tsutomu Kuboyama,2008, Genetic mapping of a mutant ge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per floret in common wheat,J Appl Genet 49(2)

11.Zeng J, Peng ZS, 2008,Comparative research on alkaloid"s quantity among clone plants of

Pinellia ternata , Modern Applied Science, 2(1)

10.Peng ZS, CK Luo, P Cai, ZC Mao, CY Kang, J Yang,2007, Rapid Propagati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Pinellia ternata by in vitro Leaves Culture. Bulg. J. Agric.Sci., 12: 01-06

9.Peng . Z.S, J. Yang,S.H.Wei & J.H.Zeng, 2004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utation li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in a floret. Hereditas(Sweden),108(4)

8. Peng Z.S.,J Yang, K.C. Zheng. 2003.Cytomixis in pollen mother cells of

new synthetic hexaploid amphidiploid (Aegilops tauschii×Triticum turgidum). Cytologia 68(4)

7. Peng.Z.S.2003.A new mutation in wheat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in a Floret. J. Agronomy & Crop

Science 189(4)

6. Peng Z.S., Z.X. Su, C.Yen, J.L. Yang. 2000. Effect of genes for supernumerary spikelets on the

node number and spike length of normal spike in bread wheat, Journal of Genetics & Breeding, 54(3)

5. Peng Z.S. , Z.X. Su, K.C. Cheng. 1999.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warf trait in tetraploid wheat

landrace “Aiganfanmai”.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9

4. Peng Z.S. , C.Yen, & J. L. Yang. 1998.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genes for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bread wheat. Euphytica, 103(1)

3. Peng Z.S. , D.C. Liu, C.Yen, & J. L. Yang. 1998.Crossability of tetraploid wheat landraces native to

Sichuan, Shaanxi, Gansu and Xin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 rye.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45(1)

2. Peng Z.S. , C. Yen, & J. L. Yang. 1998.Genetic control of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the common

wheat line LYB.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6

1. Peng Z.S. , C.Yen, & J. L. Yang. 1998.Genetic control of oligo-culms character in common wheat.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6

国内期刊论文:

20.魏会廷; 李俊; 彭正松; 卢宝荣; 赵志军; 杨武云, 2008,节节麦DNA指纹关系所揭示的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农业技术交流, 自然科学进展,19(9)

19.曾小群,彭正松,2008,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中国中药杂志,33(4)

18.魏淑红,彭正松,2008,半夏种内各变异类型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中国中药杂志,33(2)

17.李欣,彭正松,杨军,2007,航天搭载青稞遗传变异初报,核农学报,21(6)

16.罗成科; 彭正松; 蔡鹏,2007,三叶半夏叶片一步成苗离体培养技术,广西植物, 27(2)

15.廖杰; 魏会廷; 李俊; 杨玉敏; 曾云超; 彭正松; 杨武云,2007,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作物学报, 33(5)

14.罗成科; 彭正松; 陈卫民;2006,三叶半夏悬浮培养下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西北植物学报,26(4)

13.靳忠英,彭正松,李育明,王梅 ,2006.半夏的光合特性,作物学报,32(10)

12.彭远英,彭正松,宋会兴,2005,中国春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光合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8(1)

11.杨俊宝,彭正松,2005,多倍体植物的表观遗传现象,遗传,27(2)

10.彭远英,彭正松,胥 晓,2004,栀子组织培养一步成苗, 园艺学报,31(4)

9.曾建红,彭正松,宋经元,马小军,魏淑红,罗雍成,2004,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中药材,27(7)

8.彭远英,彭正松,喻可芳,2003,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细胞生物学杂志,25(5)

7.曾建红,彭正松,毛子成,魏淑红,2003,半夏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的研究,中药材,26(5)

6.高欢欢,李卫,彭正松,杨军,郑国锠,2003,小麦减数分裂前期I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其与细胞融合的关系,西北植物学报,23(1)

5.彭正松,王祖秀,颜济,杨俊良,2000,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抽穗期的染色体效应。作物学报,26(2)

4.王祖秀, 彭正松,何奕昆, 2000,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雄配子败育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6(1)

3.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 1998, 普通小麦多小穗基因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1(5):82-84

2.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Co60-γ射线诱发大麦染色体重排的Giemsa C带分析,核农学通报,13(6)

1.彭正松,邓晓皋,1991,乙醇对酿酒酵母酸化力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3)

1.彭正松,邓晓皋,1991,乙醇对酿酒酵母酸化力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3):225-226

2.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 1991,重叠穗大麦的核型与C带带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4):324-328

3.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Co-r射线诱发大麦染色体重排的Giemsa C带分析,核农学通报,13(6):251- 255

4.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3(4): 13(4):280-285

5.彭正松,汤泽生,1993,南黄大麦染色体C带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4(4):306-309

6.彭正松,孙成仁,1993, 北五味子的抑菌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4(3):200-202

7.彭正松,汤泽生,1994,辐照大麦种子在不同湿度的空气中储藏的细胞学效应变化,大麦科学,1期,14-15

8.彭正松,万永芳,1995,伞状山羊草的C带核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6(4):290-293

9.彭正松,石健,1997,野生二粒小麦的Giemsa C带核型,海南大学学报,15(2):125-128

10.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1997,大穗小麦多小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种子,5期,5-8

11.王祖秀,彭正松,苏智先,啤酒大麦染色体Giemsa C带核型比较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8 (4): 305-310

12.陈庆富, 彭正松,蒋华仁,1998,中国特有小麦中杂种黄化基因和提型胞质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布研究, 广西植物,18 (4):325-332

13.刘登才,彭正松, 1998. 圆锥小麦“简阳矮蓝麦”与黑麦可杂交性的遗传及在六倍体小麦背景中的表达,遗传,20(6)26-29

14.彭正松1998. 四倍体小麦矮杆地方品种的C带分析,种子,第1期,9-12

15.彭正松, 彭钧, 王祖秀,1998. 圆锥小麦高亲和种质的C带核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9(3):239-243

16.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 1998, 普通小麦多小穗基因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1(5):82-84

17.汤泽生,彭正松,1999, 嘉陵江中游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动态分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2):109-116

18.彭正松, 汤泽生,周莉,1999,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西充三县作物生产动态,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2):124-129

19.苏智先,彭正松,1999,面向21世纪告示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1):78-81

20.彭正松,2000, 一粒小麦小胞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并合,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1(4):328-331

21.彭正松, 宋晓华,张敏, 2000,超数小穗小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种子,第3期,3-6

22.王祖秀, 彭正松,何奕昆, 2000,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e雄配子败育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6(1):83-86

23.彭正松,王祖秀,颜济,杨俊良,2000, 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抽穗期的染色体效应。作物学报,26(2):231-234

24.彭远英,彭正松,李宇,2002,植物B染色体传递的遗传控制, 海南大学学报,20(4):366-370

25.曾建红,彭正松,2002,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对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1(5):36-?

26.毛子成,彭正松,2002,半夏研究进展,江西科学,1期,42-45

27.高欢欢,李卫,彭正松,杨军,郑国昌,2003,小麦减数分裂前期I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其与细胞融合的关系,西北植物学报,23(1):86-90

28.魏淑红,彭正松,夏玲,2003,狭叶半夏和普通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比较,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7(2):19-20

29.曾建红,彭正松,毛子成,魏淑红,2003,半夏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的研究,中药材,26(5):361-363

30.毛子成,彭正松,2003,半夏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8(3):193-195

31.罗成科,彭正松,2003,半夏组织培养一步成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31(5):798-799

32.彭远英,彭正松,喻可芳,2003,调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细胞生物学杂志,25(5):280-282

33.汤泽生,彭正松,2003,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4(3):356-359

34.魏淑红,彭正松,2003,半夏类药材研究概况,中药材,11:828-

35.曾建红,彭正松,2004,半夏不同采收期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湖北林业科技,1期(127):1-5

36.魏淑红. 彭正松. 夏玲,2004,半夏类药材紫外光谱聚类分析,生物技术,14(1):38-40

37.罗成科. 彭正松. 蒲利民,2004,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生物技术,14(1):58-61

38.杨军,彭正松,李卫,高欢欢,郑国倡,2004,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云南植物研究,26(3):329-337

39.杨军,彭正松,王祖秀,夏玲,2004,发根农杆菌对苦马豆转化及植株再生的初步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5:304-307

40.曾建红,彭正松,2004,不同采收期半夏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中南林学院学报,24(4):109-112

41.曾建红,彭正松,宋经元,马小军,魏淑红,罗雍成,2004,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中药材,27(7):471-473

42.彭远英,彭正松,胥 晓,2004,栀子组织培养一步成苗, 园艺学报,31(4):476

43.杨军,彭正松,李卫,高欢欢,郑国昌,2004,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微丝的免疫定位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12期

44.严贤春,苏智先,廖咏梅,彭正松,2004,生态农业旅游的农民培训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5(2)

45.魏淑红,彭正松,2004,半夏群体性状变异类型研究,江苏农业科学,4:37-39

46.严贤春,胥晓,彭正松,苏智先,景望春,2004,四川卧龙攀缘植物及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26(6):675-680

47.杨俊保、彭正松,2005,多倍体植物的表观遗传现象,遗传,27(2):335-342

48.李海涛、汤泽生、彭正松、程国忠、刘平、赵燕,袁海云,2005,航天诱变凤仙花SP1代多分孢子现象饿回归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33(3):79-80。

49.罗成科、彭正松,2005,半夏疏松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6(1):37-43。

50.朱秀志、彭正松、向成华,2005,SNPs分析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农业科学,11(1):12-15。

51. 严贤春、 苏智先、 胥 晓、 彭正松、 唐小平、 罗辅燕,2005,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研究,生态学杂志,24(7):790-794。

52.严贤春、苏智先、彭正松、胥 晓、唐晓平,2005,嘉陵江流域坡耕地生态农业旅游垂直景观模式,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3期

53.曾小群,彭正松,杨军,杨俊宝,2005,半夏不同居群的出苗情况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3(8):1141-1142

54.杨俊宝,彭正松,杨军,赵梅,2005,黄连属植物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7期

55.李俊,彭正松,2005,刺激剂对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广西植物,25(4)341-348

56.彭远英,彭正松,宋会兴,2005,中国春小麦背景下长穗偃麦草光合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8(1):2182-2188

57.李俊,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2005,抗条 锈、抗穗发芽六倍体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 783的SSR标记分析,植物分子育种,3(6):810-814

58,姜立春,彭正松,2005,B染色体研究进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3期

59. 杨军, 彭正松,汤泽生, 谢晋鹤, 周红,2005,卫星搭载对抱子芥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4期

60.杨俊宝; 彭正松; 赵梅; 李俊,2006,一种从小麦干种子中快速提取DNA的优化方法(英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7(1):48-52

61.杨俊宝; 彭正松; 赵梅; 曾小群; 蔡鹏;,2006,半夏RAPD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安徽农业科学,34(2);217-218

62.魏会廷; 李俊; 杨武云; 彭正松; 杨烈,2006,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19(2):117-181

63.蔡鹏; 彭正松; 罗成科; 魏淑红; 杨军,2006,三叶半夏组培苗生长情况调查,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6-19

64.朱秀志; 向成华; 彭正松; 杨俊宝; 罗成科,2006,峨眉含笑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9(2):46-49

1.彭正松,邓晓皋,1991,乙醇对酿酒酵母酸化力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3):225-226

2.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 1991,重叠穗大麦的核型与C带带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4):324-328

3.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Co-r射线诱发大麦染色体重排的Giemsa C带分析,核农学通报,13(6):251- 255

4.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3(4): 13(4):280-285

5.彭正松,汤泽生,1993,南黄大麦染色体C带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4(4):306-309

6.彭正松,孙成仁,1993, 北五味子的抑菌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4(3):200-202

7.彭正松,汤泽生,1994,辐照大麦种子在不同湿度的空气中储藏的细胞学效应变化,大麦科学,1期,14-15

8.彭正松,万永芳,1995,伞状山羊草的C带核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6(4):290-293

9.彭正松,石健,1997,野生二粒小麦的Giemsa C带核型,海南大学学报,15(2):125-128

10.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1997,大穗小麦多小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种子,5期,5-8

11.王祖秀,彭正松,苏智先,啤酒大麦染色体Giemsa C带核型比较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8 (4): 305-310

12.陈庆富, 彭正松,蒋华仁,1998,中国特有小麦中杂种黄化基因和提型胞质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布研究, 广西植物,18 (4):325-332

13.刘登才,彭正松, 1998. 圆锥小麦“简阳矮蓝麦”与黑麦可杂交性的遗传及在六倍体小麦背景中的表达,遗传,20(6)26-29

14.彭正松1998. 四倍体小麦矮杆地方品种的C带分析,种子,第1期,9-12

15.彭正松, 彭钧, 王祖秀,1998. 圆锥小麦高亲和种质的C带核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9(3):239-243

16.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 1998, 普通小麦多小穗基因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1(5):82-84

17.汤泽生,彭正松,1999, 嘉陵江中游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动态分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2):109-116

18.彭正松, 汤泽生,周莉,1999,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西充三县作物生产动态,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2):124-129

19.苏智先,彭正松,1999,面向21世纪告示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1):78-81

20.彭正松,2000, 一粒小麦小胞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并合,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1(4):328-331

21.彭正松, 宋晓华,张敏, 2000,超数小穗小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种子,第3期,3-6

22.王祖秀, 彭正松,何奕昆, 2000,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e雄配子败育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6(1):83-86

23.彭正松,王祖秀,颜济,杨俊良,2000, 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抽穗期的染色体效应。作物学报,26(2):231-234

24.彭远英,彭正松,李宇,2002,植物B染色体传递的遗传控制, 海南大学学报,20(4):366-370

25.曾建红,彭正松,2002,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对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1(5):36-?

26.毛子成,彭正松,2002,半夏研究进展,江西科学,1期,42-45

27.高欢欢,李卫,彭正松,杨军,郑国昌,2003,小麦减数分裂前期I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其与细胞融合的关系,西北植物学报,23(1):86-90

28.魏淑红,彭正松,夏玲,2003,狭叶半夏和普通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比较,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7(2):19-20

29.曾建红,彭正松,毛子成,魏淑红,2003,半夏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的研究,中药材,26(5):361-363

30.毛子成,彭正松,2003,半夏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8(3):193-195

31.罗成科,彭正松,2003,半夏组织培养一步成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31(5):798-799

32.彭远英,彭正松,喻可芳,2003,调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细胞生物学杂志,25(5):280-282

33.汤泽生,彭正松,2003,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4(3):356-359

34.魏淑红,彭正松,2003,半夏类药材研究概况,中药材,11:828-

35.曾建红,彭正松,2004,半夏不同采收期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湖北林业科技,1期(127):1-5

36.魏淑红. 彭正松. 夏玲,2004,半夏类药材紫外光谱聚类分析,生物技术,14(1):38-40

37.罗成科. 彭正松. 蒲利民,2004,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生物技术,14(1):58-61

38.杨军,彭正松,李卫,高欢欢,郑国倡,2004,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云南植物研究,26(3):329-337

39.杨军,彭正松,王祖秀,夏玲,2004,发根农杆菌对苦马豆转化及植株再生的初步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5:304-307

40.曾建红,彭正松,2004,不同采收期半夏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中南林学院学报,24(4):109-112

41.曾建红,彭正松,宋经元,马小军,魏淑红,罗雍成,2004,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中药材,27(7):471-473

42.彭远英,彭正松,胥 晓,2004,栀子组织培养一步成苗, 园艺学报,31(4):476

43.杨军,彭正松,李卫,高欢欢,郑国昌,2004,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微丝的免疫定位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12期

44.严贤春,苏智先,廖咏梅,彭正松,2004,生态农业旅游的农民培训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5(2)

45.魏淑红,彭正松,2004,半夏群体性状变异类型研究,江苏农业科学,4:37-39

46.严贤春,胥晓,彭正松,苏智先,景望春,2004,四川卧龙攀缘植物及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26(6):675-680

47.杨俊保、彭正松,2005,多倍体植物的表观遗传现象,遗传,27(2):335-342

48.李海涛、汤泽生、彭正松、程国忠、刘平、赵燕,袁海云,2005,航天诱变凤仙花SP1代多分孢子现象饿回归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33(3):79-80。

49.罗成科、彭正松,2005,半夏疏松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6(1):37-43。

50.朱秀志、彭正松、向成华,2005,SNPs分析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农业科学,11(1):12-15。

51. 严贤春、 苏智先、 胥 晓、 彭正松、 唐小平、 罗辅燕,2005,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研究,生态学杂志,24(7):790-794。

52.严贤春、苏智先、彭正松、胥 晓、唐晓平,2005,嘉陵江流域坡耕地生态农业旅游垂直景观模式,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3期

53.曾小群,彭正松,杨军,杨俊宝,2005,半夏不同居群的出苗情况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3(8):1141-1142

54.杨俊宝,彭正松,杨军,赵梅,2005,黄连属植物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7期

55.李俊,彭正松,2005,刺激剂对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广西植物,25(4)341-348

56.彭远英,彭正松,宋会兴,2005,中国春小麦背景下长穗偃麦草光合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8(1):2182-2188

57.李俊,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2005,抗条 锈、抗穗发芽六倍体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 783的SSR标记分析,植物分子育种,3(6):810-814

58,姜立春,彭正松,2005,B染色体研究进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3期

59. 杨军, 彭正松,汤泽生, 谢晋鹤, 周红,2005,卫星搭载对抱子芥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4期

60.杨俊宝; 彭正松; 赵梅; 李俊,2006,一种从小麦干种子中快速提取DNA的优化方法(英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7(1):48-52

61.杨俊宝; 彭正松; 赵梅; 曾小群; 蔡鹏;,2006,半夏RAPD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安徽农业科学,34(2);217-218

62.魏会廷; 李俊; 杨武云; 彭正松; 杨烈,2006,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19(2):117-181

63.蔡鹏; 彭正松; 罗成科; 魏淑红; 杨军,2006,三叶半夏组培苗生长情况调查,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6-19

64.朱秀志; 向成华; 彭正松; 杨俊宝; 罗成科,2006,峨眉含笑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9(2):46-4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