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克猷 |
释义 | 彭克猷(1891—1971),号靖卿,原籍陆丰县五云镇(今揭西县)京埔村,当代揭西名医,伤科“吊金散”发明者。 事迹彭克猷,1891年4月12日生。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8岁时入黄荆埔村私塾小学读书;15岁往五经富镇的道济中学求学(四年制的中学)。当时因家境清贫,靠兄长农耕,收入不足支出,故在学期间不得不兼做工谋生。 1912年考入当时粤东著名的五经富福音医院学习。25岁在五经富福音医院毕业。26岁至27岁(1917年至1918年)受聘于福建省上杭县任福音医院的医生。 在上杭工作两年后于1919年回到家乡河婆圩,任福音医院院长兼医生。因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福音医院停办,先生在旧医院的基础上创立河婆中华医院,并自任院长及医师。其时已招考取有志为医疗事业的男女学员,教以西医医学、助产、药剂和护士等工作,在1921年至1949年约30年的时间内,培养后大有成就的学生数十人。这在当年中华大地,人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贡献极大。他的学生均学有所成,在粤东、港澳及国内外卫生机构任职或在海外执业成绩卓著者多人。 医院自开创以来,前来医院求治或住院治疗者,彭院长均济困扶危,救死扶伤,有的免费义诊、赠医送药,其德大焉。 1928年,因与海丰县农民领袖彭湃关系,受当时国民政府通缉。故迁至汕头市创立“老彭医院”(今国平路小公园北侧),执行医药业务,开业时间约11年(1928年至1939年)。1934年兼任汕头市海滨师范学校校医,1935年兼任汕头市政府贫民赠药处医师。1939年因日寇侵占潮汕,飞机滥炸汕头市,因而返河婆中华医院任院长兼医师。回河婆后,被聘请为河婆镇防空委员会救护股主任,又兼任河婆中学校医(1931年至1941年)。 当年潮汕金华镇的石牛埔有所著名的南侨中学,为爱国华侨黄声先生所创办。因亲近延安政权,被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停办,南侨中学学生李新开、李俊、李旭明、李肃林、王炮光等均来中华医院学习,受到彭克猷的支持和掩护。 “劳动人民的医生”1925年蒋介石、周恩来先生率领黄埔军校组成的东征军,征讨陈炯明叛变,到达粤东重镇河婆圩(今揭西县城),当时有伤兵1000人,彭院长和他的学生均悉心治疗,成绩卓著。周恩来亦因眼疾及胃病住中华医院治疗,向医院赠送了上书“同心同德”的匾额,周恩来特赠相片1帧,并题赠“博爱”两字给院长彭克猷,悬挂在医院大厅的右侧,藉资勉励(皆失落于十年浩劫时期)。先生出身农村,业余喜欢种菜种果;一次他在锄草劳动时,周恩来曾拍着他的肩头时说:“你真是一位劳动人民的医生。” 病逝1971年3月,先生不幸因心肌梗死逝世于广州市人民医院,终年81岁。 彭克猷一生仁心仁术、博济世人,培育医务人才,桃李天下,德高望重,永远使人缅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