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佩山王氏
释义

家族简介

佩山王氏,又称琅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大宗派,是新安王氏的直接分支。肇迁始祖王震,行显五,号华青,系唐检校兵部尚书,新安王氏始祖王璧之十五世孙,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鄱阳湖瓦片坝迁居望江城北祈雨山。震公娶曹氏,生四子:永富、永贵、永盛、永昌。永富迁居黄梅潭,永贵迁居佩山麓,永盛迁居武昌渡口,永昌迁居萤火冲。自此四大房人丁蕃衍,瓜瓞绵延,其中:二房永贵公后裔尤多,分居佩山之东、西、南、北,外姓人称之为“佩山王氏”。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历史。

家族文化

佩山王氏家训

忠贞报国,孝友传家。

佩山精神

佩山王氏在六百四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形成了独有的家风,也就是“佩山精神”。

佩山精神,其一是“仁”。如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嘉靖五年(1526年),望江大荒,但官府仍照常征税。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离家园,十室九空。看到乡亲们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彦洪不忍,说:“我听说聪明的人财产越多越损害他的聪明,愚蠢的人财产越多越加重他的愚蠢。”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缴纳了全县的赋税。县令杨公命欠税人出具欠条,交给彦洪。彦洪叹道:“前既苦于官钱,今又苦于私债,民之苦何时已?与其大家受苦,宁愿自己贫穷!”将欠条全部焚毁。

佩山精神,其一是“孝”。佩山王氏,以孝子多而闻名,如王彦洪,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再如王棠(1506—1569),字文用,号罗溪。事母至孝,其母在世时怕雷,每逢打雷,他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扶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后,便安葬在住宅西南边。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迅速跑到墓地,伏在母亲坟前,大呼:“棠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王棣(1521--1594),字文芳,号显峰。以孝友闻:年幼时,夏天为父亲打扇,冬天则为父亲暖被子;“兄弟分财,唯取图书而已。”

佩山精神, 其一是“忠”。代表人物就是明末的大忠臣王之庆(1593—1645),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任福建尤溪县令,后升湖广岷藩理正,明朝灭亡后,以身殉国。

祖先世系

远祖世系

远祖世系(从黄帝到太子晋)

1世 黄帝 中华民族之人文始祖。本姓公孙,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长于姬水(今陕西渭河流域),后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传说生于公元前2697年农历三月初三,卒于公元前2595年,享年102岁。葬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娶西陵氏嫘祖,葬今四川省盐亭县青龙山。

2世 玄嚣 居姬水,取姬姓。名挚,字青阳。葬今山东曲阜云阳山。

3世 蟜极

4世 帝喾 史称高辛氏。三十岁即帝位,迁都于亳(今河南偃师)。葬今河南商丘高辛。娶姜嫄。

5世 后稷 周族始祖。名弃。被尧召为后稷,后世以官名称之

6世 不窋 袭父职,继掌农事。后因夏政衰微而失官,遂率部族迁今甘肃庆阳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葬今甘肃省庆城县帽盒山。

7世 名陶,后世也称鞠或鞠陶。葬今甘肃省庆城县刘家坪。

8世 公刘 迁居于豳(今甘肃省宁县),大力发展农业,不断扩大疆域,壮大周之基业。

9世 庆节 在豳建国。

10世 皇仆

11世 差弗

12世 毁隃

13世 公非

14世 高圉

15世 亚圉

16世 公叔祖类

17世 古公亶父 古公,名亶父。迁都于周原(今属陕西省岐山县),以周为国名。周王朝的奠基人,后世尊称周太王。

18世 季历 被商王封为牧师(掌管牧地之官),成为西方诸侯之长。葬终南山。娶挚任氏太任。

19世 周文王。在位50年,国势日益昌盛,并迁都于沣邑(今陕西户县一带),为灭商建周做好了充分准备。葬毕原(今属陕西省咸阳市)。娶太姒。

20世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周,建都镐京(今西安市),史称西周。生于大约公元前1087年,卒于公元前1043年,在位四年。葬毕原。娶邑姜。

21世 周成王。生于公元前1055年年,13岁即位,卒于公元前1021年,在位22年。葬毕原。

22世 周康王。生年不详,公元前1020年即位,卒于公元前996年,在位25年。葬毕原。

23世 周昭王。生年不详,公元前995年即位,卒于公元前997年,在位19年。葬今河南省登封市少室山。

24世 周穆王,世称“穆天子”。生年不详,公元前976年即位,卒于公元前922年,在位55年。葬今陕西省西安市郊。

25世 繄扈 周共王。生年不详,公元前922年即位,卒于公元前900年,在位23年。葬毕原。

26世 周懿王。生年不详,公元前899年即位,卒于公元前892年,在位8年。

27世 周夷王。生年不详,公元前885年即位,卒于公元前878年,在位8年。

28世 周厉王。生年不详,公元前877年即位,卒于公元前841年,在位37年,葬彘(今山西省霍县)。

29世 周宣王。生年不详,公元前827年即位,卒于公元前782年,在位46年。

30世 宫涅 周幽王。生年不详,公元前781年即位,在位11年,公元前771年为犬戎所杀,西周结束。娶:申后。

31世 宜臼 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生年不详,公元前770年即位,卒于公元前720年,在位51年。

32世 洩父 早逝。

33世 周恒王。生年不详,公元前719年即位,卒于公元前697年,在位23年。葬今河南省渑池县桓羊山。

34世 周庄王。生年不详,公元前696年即位,卒于公元前682年,在位15年。

35世 胡齐 周釐王,也称周僖王。生年不详,公元前681年即位,卒于公元前677年,在位5年。

36世 周惠王。生年不详,公元前676年即位,卒于公元前652年,在位25年。

37世 周襄王。生年不详,公元前651年即位,卒于公元前619年,在位33年。

38世 壬臣 周顷王。生年不详,公元前618年即位,卒于公元前613年,在位6年。

39世 周定王。生年不详,公元前606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86年,在位21年。

40世 周简王。生年不详,公元前585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72年,在位14年。

41世 泄心 周灵王。生年不详,公元前571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45年,在位27年。葬今河南省洛阳市柏亭山,一说葬今河南省宜阳县灵山。

42世 太子晋

琅琊王氏世系

琅琊王氏世系(从太子晋到震公)

1世 太子晋 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后被废,史称太子晋。因被奉为王氏始祖,故也称王子乔。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享年17岁。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山。娶杨氏国郡夫人。

2 字宗敬。始称王氏。官至周司徒,因王子朝之徒作乱,避难于晋,家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娶单氏。

3 字子成。上大夫,官至司徒。葬鲁宓山。娶上官氏。

4世 字灿然。官至中军大夫,赠武烈侯。葬嵋山。

5 字起阳。官至秘书。娶朱氏。

6 字子单。官至大司徒。

7 仕魏。封广武君。娶李氏。

8 字石卿。仕魏,拜上将军。娶张氏。

9 字尔进。官至中军大夫。娶莒氏。

10世 字晓叔。官至大中大夫,封忠武侯。娶卜氏。

11 字天运。官至司寇,封忠烈侯。娶莒氏。

12 字广德。官至中军大夫,封伊阳君。娶邱氏。

13 名元,字大坚。官至中军大夫,后引退。娶吴氏。

14 字立纯,号林泉隐者。隐而不仕。娶闵氏。

15 字维张。仕秦,拜大将军。封武城侯。娶熊氏。

16 字典,武陵侯。娶薛氏。

17 字明。武城侯。娶刘氏。

琅琊时期

18 字首吉。秦末从频阳迁琅琊皋虞(今山东省即墨县东北),是为琅琊王氏始祖。娶孙氏。

19世 仕汉,官至司户。娶孔氏。

20世 字源之。累征不仕。娶马氏。

21世 字子阳。官至谏议大夫。

22世 析居琅琊临沂(今山东省费县东)。字伟山。官至御史大夫。娶余氏。

23 字德礼。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娶张氏。

24 字伯业。官至益州刺史,拜光禄大夫,封义乡侯。娶高氏。

25 字德优。官至青州刺史,加大将军掾。娶金氏。

26 字巨伟。官至即邱令。娶朱氏。

27 字玄通。官至光禄大夫,升宗正卿,封即邱子。生于206年,卒于278年。娶阮氏。

28 字士初。官至抚军长史。娶李氏。

江左时期

29 西晋末从琅琊临沂迁建康(今南京)。字茂弘。东晋开国丞相,封始兴郡公。生于276年,卒于339年。娶曹氏。

30 字敬和。官至中书令。生于313年,卒于358年。娶苟氏。

31 字元琳,小字法护。官至尚书令。生于349年,卒于400年。娶谢氏。

32 昙首 字亚卿。仕南宋,官至侍中,赠豫章县侯。生于394年,卒于430年。娶罗氏。

33 僧绰 字景立。官至侍中,袭豫章县侯。生于423年,卒于453年。娶刘氏。

34 字仲宝。仕南齐,官至侍中,封南昌县公。生于452年,卒于489年。娶刘氏。

35 字思寂。官至侍中,封南昌县侯。生于473年,卒于522年。娶章氏。

36 字威明。官至侍中,袭南昌县侯。生于488年,卒于536年。娶周氏。

37 字子渊。仕南梁,官至左仆射。后仕北周,迁咸阳,授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石泉侯。生于513年,卒于576年。娶萧氏。

38 字玉铉。仕隋,官至安都通守,袭石泉侯。娶钟氏。

39 弘直 字长宗。仕唐,官至魏州刺史。娶赵氏。

40 字方庆。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娶屠氏。

41 字光辅。官至衡州刺史。

42 字士龙。官至评事长安尉。

43 仲连 官至扬州录事参军。

44 字伯绍。官至谏议大夫。

45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简怀公。

46 官至中书舍人。

47 字声仁。官至谏议大夫。娶李氏。

新安时期

48 新安王氏始祖。唐朝末年从杭州迁祁门苦竹港。字大献,生于845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卒于912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官至检校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后任祁门令。正室章氏,侧室程氏、周氏。合葬祁门县闪里镇铜锣湾村。

49世 思联 官至谏议大夫。娶赵氏。

50世 敬文 官至文林郎,后任通判。析居祁东王村。

51世 振之 官至谏议大夫。

52世 迁居祁门石山。

53世 德高

54世 声明

55世 尚仁

56世 子立

57世 世兴

58世 友道

59世 字心安。

60世 伯昂 迁居祁门小州。

61世 十三公 迁居江西鄱阳湖瓦片坝。

62世 字显五,号华青。明洪武二年(1369),迁居望江城北祈雨山。

历代祖先迁徙年表

历代祖先迁徙年表

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 太子晋公出生.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 太子晋公谏壅川,被废为庶人,遂驾鹤遨游天下,止于伊洛间,定居于缑山(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曰“王乔”,“王子侨”。

周景王后期、敬王前期 第二世宗敬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 因王子朝之徒作乱,宗敬公避难于晋,家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

周烈王六年,魏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 第八世错公,因天下大乱,由魏入韩,由韩入秦,隐居于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台(今山东省胶南县西南),令李斯刻石留念。是时,十六世贲公,十七世离公随行,与始皇留居于此三月。

秦朝末年 十八世元公,因避秦乱,迁居琅琊皋虞(今山东省即墨县东北),是为琅琊王氏始祖。

西汉元、成时期 二十二世骏公,迁居琅琊都乡南仁里(今山东省费县东)。

东汉献帝时期 二十七世祥公、览公,因天下大乱,扶母朱氏夫人,避难庐江(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隐居三十余年。后复回原籍。

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二十九世导公,拥琅琊王司马睿出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住于朱雀桥边乌衣巷。

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 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任命导公为丞相,称曰“仲父”。开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辉煌时期。

晋孝武帝时期 三十一世珣公,出任吴国内史,迁居苏州虎丘山(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郊)。幼子昙首留居建康。

南朝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 三十四世俭公,出任丹阳尹,迁居丹阳湖孰(今江苏省江宁县湖熟镇)。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前551年) 三十七世褒公,迁居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江陵沦陷,褒公入于周,迁居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四十五世玙公,出任淮南节度使,迁居杭州。

唐朝末年 四十八世璧公,由杭州迁居祁门北隅,后迁祁西苦竹港,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后梁时期 五十世敬文公,迁居祁东王村。

北宋初年 五十二世礼公,迁居祁门石山。

元朝中期 六十世伯昂公,迁居祁门小州。

元朝末年 六十一世十三公,迁居.江西鄱阳湖瓦片坝。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六十二世震公,迁居望江城北祈雨山,是为琅琊王氏望江世芬堂(简称佩山王氏)始祖。

(裔孙勤 编)

佩山王氏始祖震公墓碑文

琅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始祖震公墓碑文

公讳震,号华青。明洪武四年(1371年)任望江册编里长。是为琅琊王氏望江世芬堂之始祖也。

追溯祖源,莫不出于黄帝。黄帝者,姓公孙,名轩辕,中华民族之始祖也。其五世孙后稷,别姓姬氏,为周之始祖也。传十五世文王昌者,积善累德,诸侯多向之。其子武王发,吊民伐罪,代殷而周。又传廿有二世周灵王太子晋者,因直谏废为庶人,遂驾鹤遨游天下,止于伊洛间,定居于缑山,曰“王子侨”。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由此观之,王氏本出于姬姓,是为黄帝之子孙,文武之传人也。太子晋者,亦即吾族得姓受氏之鼻祖也。

太子晋而后十七世秦将军离者,封武城侯。子二:元、威。威居太原,为太原祖。长子元为避秦乱,迁居琅琊,为琅琊王氏之始祖也。廿九世文献公导者,相东晋元、明、成三帝,司马睿称之曰:“仲父”,迁江左,为江左王氏之始祖也。四十八世璧者,字大献,为唐检校兵部尚书,由杭迁祁门北隅,为吾族迁皖之始祖也。其九子廿三孙皆显贵,时人称之曰:“王氏冠裳,江南特甲!”吾族直系祖思联,雁行居次,定居祁门苦竹港。迨至元末,六十一世十三公,由祁门小州迁江西鄱阳湖。明之肇始,其子震复迁望江城北祈雨山。震祖者,即吾族迁望之始祖也。

震祖娶曹氏,生四子:富、贵、盛、昌,为吾族四大房之一世祖也。择居武昌湖之北岸:富居黄梅潭,贵居佩山麓,盛居武昌渡口,昌居萤火冲。自此人丁繁衍,瓜瓞绵延,尔来又六百余年矣!吾族先人,以仁义立身,以忠孝传家:六派有彦洪者,嘉靖五年大荒,而官府催课甚迫,不忍民之流离失业也,出金三百余,代为完官。九派有之庆者,谥忠节,为福建尤溪县令,明亡,清委署黄州守不仕,自沉于碧水池中。吾族先人多聚居县内,近代以来,迁徙频繁:迁居外县者有之,迁居外省者有之,迁居海外者亦有之。所居之地涉及: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市;省内怀宁、太湖、潜山、宿松、六安、霍邱、霍山、东至、石台、祁门、歙县等县市。树发千枝其根共本,江流万派其水同源。震祖之开创之功不可没也!

值此树碑之际,遥想当年先辈创业之艰难,深知我辈肩负之任重。特述吾族始祖震公祖源世系简介于右,以示吾族子孙,共仰祖宗之遗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创美好未来云尔!

诗曰:

青山栖我祖,林亦号王家。一线灵光在,千秋古迹遐!

朝来气冲日,夜过墓生花。年年勤奉祀,代代发芳华。

公元二零零六年岁在丙戌季春月吉日裔孙勤恭撰

孝子王彦洪传

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安徽望江人,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

少有大志,好读书,任侠,且善于理财,“以故玉帛充盈,仓箱丰足”。(明·曹廷直《克宽翁述略》)家境富裕,加上爱打抱不平,引来了一些盗贼的嫉恨,阴谋设计绑架了彦洪。彦洪的父亲守瑄前往营救,被盗贼所害。彦洪与群盗贼斗智斗勇,终于脱险。回家后,惊闻父亲遇害,当场哭死过去,待救醒过来,指天发誓:“慈父顾子以至身亡,戴天之仇不报不止!”遂乔装改扮,追踪盗贼,踏遍潜山、太湖、宿松、湖北黄梅等地,历尽千难万险,协助官府,终于将群盗贼抓捕归案,处以极刑。

守瑄遇害后,被葬于佩山之巅。彦洪大仇得报,便在父亲的坟旁,盖了一座草庐,独住其中。白天读书,晚上练剑。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父亲的坟前请安;晚上临睡前,一定要到父亲的坟前去告诉一声,方才休息。有时,思父至极,整夜伏在父亲的坟前,流泪,哭泣,“号天惨怛,猿鸟断肠!”守瑄墓后有一棵柏树,原本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也许是不忍听如此凄惨的哭声吧,竟慢慢地枯萎了(明·王之庆《请县示禁序》)。县令沈濂(广东广州人,举人)听说后,亲自上佩山,进草庐,看望彦洪,并称赞彦洪为“第四孝子”。

嘉靖五年(1526年),望江大荒,但官府仍照常征税。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离家园,十室九空。看到乡亲们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彦洪不忍,说:“我听说聪明的人财产越多越损害他的聪明,愚蠢的人财产越多越加重他的愚蠢。”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缴纳了全县的赋税。县令杨琏(字汝器,山东巨野人,举人,嘉靖五年任望江县令)命欠税人出具欠条,交给彦洪。彦洪叹道:“前既苦于官钱,今又苦于私债,民之苦何时已?与其大家受苦,宁愿自己贫穷!”将欠条全部焚毁。杨县令感叹说:“以前只听说王彦洪是一个大孝子,今听其言,观其行,真乃仁人也!”

王彦洪生四子:棠、棣、楫、柯,其后人丁繁衍,瓜瓞绵绵,遍布望江,远播外县、外省。其曾孙中,有一位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忠臣,有“望江屈原”之誉的王之庆。这也许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裔孙勤 恭撰 )

孝友棠棣传

王棠(1506—1569),字文用,号罗溪。“端庄以持己,和厚以接物。”好读书,尤喜《孝经》。事母至孝,其母在世时怕雷,每逢打雷,他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扶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后,便安葬在住宅西南边。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迅速跑到墓地,伏在母亲坟前,大呼:“棠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直到雨住了,方才回来。

王棣(1521--1594),字文芳,号显峰。好读书,以孝友闻。年幼时,夏天为父亲打扇,冬天则为父亲暖被子。十几岁即帮助父亲料理家务、族务。分家时,父亲将原老屋所有的财产分给了长兄棠,他说:“好!”又将佩山东边的两套新房子和好田地分给两个弟弟楫和柯,他又说:“好!”父亲问他:“那你怎么办呢?”王棣笑而不答,捆上几车书,搬到佩山西边一座破房子里,开始了他的创业史。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将一座破房子变成了一座花园式的农庄。又把父亲接过来,亲自侍药奉汤,直到临终。父亲去世后,他继任族长,置祭产,办学校,深受族人爱戴。他七十大寿时,县里大小官员都来祝寿,赠送匾额曰:“有大儒风”。(裔孙勤 恭撰)

忠臣王之庆传

王之庆,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

王之庆家住望江县高士镇佩山脚下的王家老屋。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崇拜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尤其仰慕爱国大诗人屈原。著有诗文集多册,惜已亡佚。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篇《草堂印月池记》,读者认为有"南华秋水之神逸。" 其文曰:

予夜读书方疲,觑明月射我斋头,疾呼门人启户。忽月影跌入室中,予掩牒而出,散步窗前。矫首望青天,见阴云归岫,巽二入山,疏星几点,河汉通明,四碧晴空,一望无际。惟一轮皎洁,吐自在清光,落我怀中。予袒腹当之,展襟而月满予之腹,敛衽而月浴予之衣,浑身如玉,可挹而不可餐。平视树影横斜,月之光倒穿树隙,铺地作花茵,此景堪入图画。微闻枝头哑哑,灌木参差,俨若沙中偶语军也。时促织傍草清吟,邻家尨断续狺狺。因纵步池边,水光荡漾,与月光相映,亦天地相连气象也。予俯首窥池中而问之曰:尔即天上月乎?池中月不答;复仰问天上月曰:尔即池中月乎?天上月亦不答。始惺然悟曰:先儒有言:"月印万川,处处皆圆。"此之谓也。予得月之趣,趋入斋中,见月光徘徊送我,予不忍舍。乃涤荡尘胃,大收拾于胸中,寻阅简编,在在皆池上章也。兴逼更阑,竟相忘疲,随为之记。

崇祯二年,以明经除福建尤溪令,政绩卓著。后因离家数千里,父母无人照顾,思"报刘之日短矣!"遂致仕归。

几年后,双亲去世,服满,拟赴任湖广岷藩理正。时逢天下大乱,义军四起,土匪横行。遂请示安庆知府黄配元,召集良家子弟成立人和社。在王之庆的统领下,多次击退来犯之敌,保卫了望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祟祯十五年(1642),张献忠部义军压境,围困攻打县城三昼夜没有攻破,后终于退去。

十七年(1644),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王之庆痛哭欲死。

顺治二年(1645),清军英亲王阿济格部左梦庚(左良玉之子),领兵数万攻打望江县城,王之庆率领望江军民奋起抵抗,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在左军没有办法攻占县城的情况下,报告英王说:“望严邑难降,终必负固;请即屠之。”阿济格听后大怒,调集大军,准备屠城。城外刀戟搌列,摩擦有声。城内诸人见大势已去,惊慌失措,都劝王之庆投降。王之庆说:

"我生为明臣,死为明鬼,决不卖城求生!你们取下我的首级去投降吧!"

众人大哭道:"公若不去,则全城人命在顷刻之间!我们情愿死在您的面前!"

王之庆不忍,即出城赴英王营,直立不跪。

阿济格怒道:"我已命大兵屠城,你竟敢负隅顽抗!"

王之庆反驳道:"我为国守城,何谓之抗?你大军初到,德威未著,就如此大肆杀戮。奋起反抗的恐怕远远不止一个望江!"

"那么你又来干什么呢?"

王之庆仰天大笑:

"我来寻一明白死所耳!屠城之虐,古有赫连、石曜,近有李自成、张献忠。我望江人原不惜死!可惜的是你呀!后人一定会说你英王的残暴胜过那些凶手百倍、千倍!"

当时,阿济格身边的一个叫徐勇的将军也极力劝说。

阿济格醒悟,谢道:"要不是听了你一席话,差一点就背上了嗜杀的千古罪名!"即传令撤兵。又爱王之庆的才华,遂任命王之庆为黄州守。王之庆笑而不言。为救全城百姓,只得随军去黄州。

闰六月十六日,行至九江府,寄示子书一封曰:

我前慷慨一去,为合邑大事,事济矣。此徐大将军之赐,通邑之福,而忍因此谋仕进乎?亲墓不庐,国恤不忧,何以为人!待吾恳辞,辞不获,吾将卜居汨罗矣!大节不修,死者不能成礼,复何恨。吾父吾母春秋慎勿匮祀,尔宜善事尔母。一切细事都不题,是在尔随事处分而已。

十八日,寄合邑书一封曰:

徐镇台活望数万生灵,而人不感,亦不深知;庆知且感,而以不孝,故自取速死,不能报。然虽莫报,即在泉壤不能忘也。尚望合邑知且感之。丈夫不轻洒泪,即大别无心细事。余故不及。

又附示子书曰:

前书已论者,今不再示。独是亲墓不庐,寿石不立,万世而后知为谁人之亲也。九泉之下,吾亲将不以我为子也。今故辞不克,已决志歃盟于屈大夫也!忠孝两亏,以青蝇为吊客,以鱼鳖为棺椁,足矣!骸不必觅,魂不必招。古有三不吊,此其一也。私哭之堂上,不应设位。儿其听而从之。

次日清晨,王之庆穿上明朝官服,步至琵琶亭后之碧水池边,驻足良久,纵身跳入池中。

当时有一军士,叫洪瑞宇的,听到落水声,大呼来救。但为时已晚。池水虽不过两尺,但池底满是淤泥。王之庆一心求死,自沉时头先入水,以致口鼻都被淤泥塞住,最终窒息而死。三军将士皆舍戈泣拜。

洪瑞宇乃用小舫载尸,以手代桨,往望江而来。

王之庆以身殉国之举,引起了望江及周边各县的强烈震动。数日之内,有成千上万的人前去吊唁,都称他为“忠节先生”。

当时,望江名士龙之珠作了一首《哭尽节浔池》,把王之庆比作爱国大诗人屈原。诗云:

公亦今之人,印须谊素笃。晨夕话生平,惟以专愚勖。貌仅及留侯,官未逮典属。为支千古天,来此浔江曲。长笑不深言,烟波供枕褥。志洁须眉光,此身何待浴。夜月出其心,早潮抱孤旭。水底万怪朝,蛟龙求一瞩。公魂谁敢招?或者许宋玉。

墓初建在望江城北,后迁葬于太湖。顺治二年,全县公建忠节祠于望江城西街。安庆府亦建祠,将他与左光斗、雷縯祚同祀,名曰:“三贤祠”。(裔孙勤 恭撰)

佩山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世芬堂

王氏宗祠,又称世芬堂。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琅琊王氏望江世芬堂楹联

大门联:

琅琊世泽;

伊洛家声。

祖宗龛联:

忠贞报国;

孝友传家。

上大门联:

卧冰鲤跃;

洒泪柏枯。

注:上联指王祥卧冰事,下联指王彦洪。

中大门联:

祠建佩山旁,敢忌风水;

族衍雷泽岸,愿绍箕裘。

(清·王协和)

祠上重联:

族衍银潢,显于晋,盛于唐,继继承承俎豆千秋传镐洛;

人宗玉玺,优者龙,劣者虎,跄跄跻跻冠裳百代甲东南。

(清·王谦)

祠中重联:

华胄最忌遥遥,纵才雄四杰,秦将汉公,漫向远年夸显宦;

大家逼真落落,看棋列石盘,花排木笔,全从本地见风光。

(清·王国士)

佩山王氏派语

永信志得守,彦本从之道,

应时自大兴,万年常克绍,

学业征官符,文章启榜兆,

敦修源裕世,云仍由兹肇。

《王氏族谱》源流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谱学于是大兴。隋唐五代以后,私家修谱也盛行起来,以至遍及各家各族,往往是一修再修以至多次重修和续修,修谱也成为各宗族活动中最重要的大事。

早期谱牒

我族最早一部家谱修撰于何时?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东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其中也必然包括在此以前已名扬天下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等等。至刘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又多次引用《王氏谱》(分别为《琅琊王氏谱》和《太原王氏谱》),说明至少在南朝初年,我族已有自己的家谱。其后,梁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又十五次引用《琅琊临沂王氏谱》,八次引用《太原晋阳王氏谱》,一次引用《王氏家谱》、一次引用《王氏世家》,说明我王氏家谱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开来了。

我族先人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谱学大家,当时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家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所以,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如三十二世弘公,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三十三世僧绰公任吏部郎,“究识人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三十四世俭公,在精通谱学的基础上,对世代的《百家谱》“复加去取,得繁省之中,”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其后,三十七世褒公撰《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至唐代,四十世綝公,字方庆,撰《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

迁皖后谱牒

我族迁皖后谱牒,草创于北宋端拱二年己丑(公元989年),刊于大元元统三年乙亥(公元1335年),入明后,又凡四修:宣德二年丁未(公元1427年),正统四年己未(公元1439年),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公元1560年)。

元统乙亥谱,王谦修订。王谦,字综核,号敬斋,祁门大仓人。

宣德丁未谱,修订于大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刊于宣德二年丁未(公元1427年),王振、王信修订。王振,字汝烈,浮梁县市北隅人,曾为临安府教授。王信,浮梁查村人。

正统己未谱,王舜兴修订。王舜兴,浮梁谈口人。

正德乙亥谱,王宠主修。王宠,字仲锡,号岩溪,歙县岩镇人,赐进士出身,秋官员外郎。

嘉靖庚申谱,王应斗主修。王应斗,字司元,号石坛,彭泽人。

迁望后谱牒

据明·曹廷直《克宽翁述略》载:“翁又以自鄱阳迁望数百十年,恐后人忘所自出也,于今年九月纂成谱牒,是亦仁孝之思云。”可见我族入望后谱牒,草创于大明嘉靖九年庚寅(公元1530年),由王彦洪主修。

但真正独修,以四永为第一派的,却是清康熙戊午(一修)谱。据童嘉莘《二修序》载:“然观康熙戊午一修,溯得姓之由,则自伊洛始;溯祁门之派,则自大献始;溯望江之源,则有四永始,洵可谓得所宗也。”此后,又于清乾隆癸丑、道光庚寅、同治壬戌、光绪戊戌、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九五年进行了六届续修,共“七修”。现将“七修”梗概,分述如下:

一修,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年),由邑廪生王应德主修。王应德(1633—1696),字以常,号严菴,蛇山人。本届以四永为第一派,并确定“欧格”。王应德《一修序》云:“今居望族大矣,必首永富、永贵等。”又云:“爰仿欧格,五世一提。”

二修,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由门下婿童嘉莘主修。童嘉莘,号立斋,庚子科举人,曾任太和县教谕。本届距“一修”,相隔115年。童嘉莘《二修序》云:“今年秋,王氏诸先生以今距戊午一百有十六年。其间故丁未录,新丁未登,协议重修。谬委笔橐于余,固辞弗获。”门下婿、壬午科举人檀自荫《二修序》亦云:“而掌修者,适为吾老友童立斋兄。”

三修,清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年),由邑庠生王大堂主修。王大堂(1762—1839),名大堂,字协和,号密菴,超老屋人。本届距“二修”,相隔37年。王大堂《三修序》云:“届新秋,族间诸董事聚议重镌。因予尝奉教于立斋师,粗知谱例,开系列派,委予为群季先。不敢任,亦不敢辞。”

四修,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由奉直大夫王国梁、邑庠生王竹轩同修。王国梁(1805—1867),字彬然,号子材,又号栋材,超老屋人。王竹轩(1792—1870),名万荣,字国交,改字辅宾,又字均然,号竹轩,王新屋人。本届距“三修”,相隔32年。王国梁《四修序》云:“父老曰:‘叙天伦之乐事,实赖汝挈领提纲,与竹轩和衷共济。’”

五修,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年),由邑庠生王化南、邑增生王豫、从九品王甘澍同修,知望江县事何恩煌作序。王化南(1862—1908),原名万鸾,字啸楼,号堂卿,泊屋人。王豫(1858—1904),原名恩,字品璋,号法侯,又号省方,王四房屋人。王甘澍(1834—1917),名年永,字瑰奇,号少逊、晴岚,王新屋人。本届距“四修”,相隔36年。

六修,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由王茂如主修,望江县长王维城作序。王茂如(1889—1972),名克森,字茂如,号介峰,亦号敏斋,王新屋人。本届距“五修”,相隔35年。王维城《六修序》云:“癸酉秋,余来治兹邑,下车后,阅政至佩山,徘徊于十景之间,未忍舍去。其下有王氏祠,方修谱牒……”

七修,公元一九九五年(乙亥),第七届续修管理委员会主任:王盛林,总编辑:王贯川。本届距“六修”,相隔62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