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旁遮普族
释义

旁遮普族(PUNJABI)属南亚民族。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哈里亚那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巴基斯坦总人口的63%。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肤色稍白,略带褐色。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西部多方言差别。文字原为16世纪古鲁(锡克教创始人)二世创制的“古尔穆基”文,后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民族来源主要由古代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拉贾斯坦人的支系)和古贾尔人等民族长期融合而成。

简介

旁遮普族 (PUNJABI)

旁遮普人的民族来源主要由古代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拉贾斯坦人的支系)和古贾尔人等民族长期融合而成。以灌溉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甘蔗、小麦、稻米、棉花和蔬菜等。家畜有山羊、绵羊、牛和驴。轻工业以纺织、制陶和地毯业较著名。

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境内多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也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土葬。20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发展,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纺织、陶器、地毯工业和木刻也很发达。信奉印度教的刹帝利种姓则多从事商业。农民通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单衫,披披巾。妇女善于绣花,披巾上常绣各式花色图案。以面食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

旁遮普人是南亚民族之一,也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4年统计,巴基斯坦约有6980万旁遮普人。旁遮普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具有身体高大健壮,高鼻子,黑眼睛,黑头发,绝大多数人皮肤浅棕色等体质特征(也有白色皮肤者)。“旁遮普”是“五河”之意,因其境内的5条河流而得名。旁遮普人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饶的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的扎哈拉、德腊伊斯梅尔汗和信德省。其生产方式除了农耕外,还有纺织、制陶等手工业。

旁遮普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妇女通常穿一种过膝长衫和没过脚踝的灯笼裤,头上或胸前围一条长头巾,颜色艳丽而和谐。少数妇女穿黑色罩袍。男人也穿过膝长衫和灯笼裤,颜色比较素雅。有身份的男人喜欢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装。在炎热的夏天,农村的男人多穿一种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围裙。

旁遮普人在饮食方面普遍比较简朴。主食为一种用粗面粉做的薄饼,或者是一种用大米和牛油、牛羊肉做的抓饭。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牛羊肉是他们的主要菜肴。烹调时加入大量香料也是他们饮食方面的一大特色。旁遮普人的传统饮料是一种用红茶、牛奶和白砂糖煮成的奶茶,香甜可口。

与饮食相比,旁遮普人在住房方面的开支比较大。在伊斯兰堡、拉合尔甚至一些中小城市,有钱人的花园别墅式住宅比比皆是。

旁遮普人多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用锡克教师尊创制的古鲁穆喀字母、阿拉拍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不少人也通用乌古都语和印地语。

在旁遮普语文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旁遮普人早期的诗歌或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或表达苏菲派的神学和哲学思想。18世纪最有影响的旁遮普语诗是《希尔兰恰的故事》。近代旁遮普语诗歌多以反对殖民统治,宣扬教派团结为主题。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许多作家开始重视旁遮普语散文的创作,并出版了文学评论和长篇小说等作品。

渊源

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②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③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④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

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4年统计,约6980万。属雅利安人种的拉其普特人,身材高大健壮,多为浅棕色皮肤,也有人具有雅利安人的白色皮肤,高鼻子,黑眼睛,黑头发。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饶的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的扎哈拉和德腊-伊斯梅尔汗以及信德省。主要从事农业、纺织业和制陶业。?

“旁遮普”意为“五河”,因其境内的五条河流而得名。旁遮普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 境使它在历史上屡遭外族的侵犯。?

“拉其普特”意为“王之子”,即外族统治者与印度社会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来到印度西北部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贵霜人等诸小民族,其贵族和军事首领与当地印度教徒杂居通婚,改信印度教,逐步被印度社会同化,并取得“刹帝利” (“武士”)的种姓地位。在穆斯林统治时期,许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 。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形成和文化建设中,外来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希腊人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随大流士的军队来到西北部地区,定居下来。在希腊人统治的100多年里,许多希腊士兵和王朝官员与当地家庭联姻,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所以,在今天的旁遮普和西北边境省,还可以看到希腊人与当地居民的混血后代。?

塞种人的部落早在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就来到印度河流域。虽属于雅利安人的东部支系,但文化却不同于雅利安人的文化。既未接受种姓之分,也不承认婆罗门的精神领导。由于来自巴里黑(巴赫特尔),所以雅利安人称为“巴尔希卡”。据说,巴尔希卡人是普勒尔、帕尔瓦纳和帕拉族人的“根”。后来,“巴尔希卡”一词逐渐变成了“ 瓦希卡”,印度河流域被称为“瓦希卡国”。在旁遮普语中,至今把农民叫做“瓦希”。第二批塞种征服者是公元前1世纪来到印度河流域,他们分成达哈、萨卡拉欧卡和穆撒格地亚 依三个部落。达哈部落的人至今还在旁遮普。这三个部落的共同首领叫穆加。在旁遮普,至今还有穆加族人。??

塞种人使印度河流域流行新的干果、水果和蔬菜,如干果中的核桃和阿月浑子,水果中的杏 、桃、葡萄、西瓜和梨,蔬菜中的大蒜、洋葱、胡萝卜、茴香、豆角以及桉脂和五倍子等; 还教会当地人缝制圆领衫和钉马掌等技术。塞种人最明显的特点是宗教上的宽容,自己倾向于佛教,但也十分友好地对待其他宗教。?

安息人属伊朗人种,其文化也染上了伊朗文化的色彩。安息人统治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塔克西拉挖掘出的那一时代的各种制品,具有极高的水平。犍陀罗艺术实际上起源于他们那个时代。?

贵霜人大约在公元前170年迁徙至阿姆河和锡比河流域,后征服巴赫特尔,进而攻占喀布尔河流域,最后占领犍陀罗,定都白沙瓦。贵霜人在犍陀罗和印度河流域大约统治了200年。 贵霜人最著名的统治者迦腻色伽赞助学术和艺术,在当政时期,佛教大振,犍陀罗艺术得 到极好的发展。?

自雅利安人以来,犍陀罗一直是印度西北部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犍陀罗艺术实际上是雅利安 、希腊、塞种、安息和贵霜文化的精华,是阿拉伯人到来之前最灿烂的文化集锦,也是巴基斯坦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旁遮普省是次大陆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木尔坦、曼苏拉和乌奇是大的文化中心。9世纪末,伊斯玛仪派就成为木尔坦的统治者,在那里建造了清真寺 。据著名阿拉伯旅行家和地理学家穆克德希描述,当时的木尔坦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和旅游城市,居民属什叶派,大部分是阿拉伯人。

10至16世纪在突厥人占领和统治时期,旁遮普的许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与定居的突厥人混居融合,成为印度穆斯林的主体。同时,旁遮普始终是穆斯林文化的中心。加兹尼人占领旁遮普的200年,是印度穆斯林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拉合尔是重要的穆斯林文化中心 。1039年,大神学家和苏非学者赛义德·阿里·胡吉伟利(1010—1079)来到拉合尔传教,苏 非派的经典著作《秘密的揭示》就是他在拉合尔定居期间写成的。11至12世纪,许多苏非用 旁遮普语和其他方言传教和写作,而采用了穆斯林的书写体,形成了印度穆斯林的语言乌尔都语。乌尔都语至今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穆斯林的通用语言。德里苏丹王朝时期,苏非派的苏赫拉瓦迪教团在旁遮普有很大影响,木尔坦和乌奇是苏非派神秘主义中心。?

莫卧儿王朝时期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除了德里的红堡、阿格拉的泰姬陵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外,拉合尔的皇家清真寺、皇宫、城堡、陵墓等建筑也同样雄伟壮 丽。今天,这些建筑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受到国家的保护。在莫卧儿王朝时代,旁遮普 语诗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主的民族文学形式,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

大部分旁遮普人讲与乌尔都语近似的旁遮普语,一部分人讲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是梵文“俗语”的一种方言,酷似乌尔都语。

信仰

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98%以上多信仰伊斯兰教,印度境内的则多信仰印度教和锡克教。旁遮普人归信伊斯兰教可追溯到10世纪末期。阿富汗伽色尼朝素丹马哈茂德征服印度西北部时期,使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地区一些民族改信了伊斯兰教。16世纪,莫卧儿王朝时代,伊斯兰教在旁遮普人中已占统治地位。旁遮普人多数属逊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学派,少数属什叶派,其中又以十二伊玛目派为主。遵奉《古兰经》和圣训,严守教法规定,履行宗教功课。大、中、小学普遍开设宗教课程。旁遮普省会拉合尔设有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等宗教研究机构。

旁遮普人的精神文化特征突出体现在其宗教和文学方面。宗教活动在旁遮普人的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做5次祈祷。人们一般在家里做。政府机关和学校设有祈祷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去那里祈祷。星期五的“聚礼”一般去清真寺做。清真寺遍布旁遮普城乡各地,拉哈尔的皇家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做祈祷。伊斯兰教苏菲派对旁遮普人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旁遮普穆斯林至今还保留着崇拜苏菲圣徒和圣墓的习俗。在木尔坦、拉合尔和锡亚尔克特等地,也有许多苏菲的陵墓,每逢节假日,人们都要在这些陵墓前举行纪念活动。拉合尔的达塔清真寺是当地最早修建的清真寺,苏菲长老胡吉传里的陵墓安放在那里。人们在他的墓前默念“法蒂哈”,并许下心愿,求圣人保佑。

民族文化

旁遮普语文学早在10世纪左右就带有反封建的色彩。它的先驱者弗里德(1173~1265)是苏菲派诗人,著有100首双行诗,描写农村的生活情景和风俗习惯,表达了对穷人的同情。旁遮普语文学中的三大史诗《希尔-郎卡》、《瑟西-布努》和《索赫努-马希瓦尔》,描写恋人在生前终生分离、死后才能团聚的爱情悲剧,对宗教表示蔑视。锡克教创始人纳纳格大师(1469~1539)运用诗歌形式宣传教义,主张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在诗中也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色,主要作品有《十二月》、《杰布先生》等。阿尔琼大师(1563~1606)编选了诗集《最初的著作》,收入3,384行诗,作者是7个大师和16个信徒。这些诗宣传对各种宗教信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高文德·辛赫大师(1666~1708)的诗宣扬英雄主义,大多收集在《第十任大师之作》之中,名篇是《成功书》。曾组织50多个诗人用梵文、波斯文和旁遮普文写作。锡克教大师的传记问世的也不少,它们被称为“生平见证人”,在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和18世纪,诗人布莱·夏赫(1680~1758)和瓦里斯·夏赫(1735~1798)比较有影响,写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歌。前者的“加非”体诗和后者的“希尔—郎卡”体诗为人民广泛传唱。在近、 现代文学中,穆罕默德·夏赫 (1782~1862) 的《锡克教徒与英国人交战的传说》,描述了锡克教徒第一次反对英国入侵者的战争,歌颂锡克教人的勇敢,赞扬他们为反对共同敌人而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团结一致的精神。19世纪末期,开展了复兴旁遮普语文学的运动,要求文学反映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和民族觉醒。 帕伊·维勒·辛赫 (1872~1957)的小说《美女》、《维杰·辛赫》和《巴巴·瑙特·辛赫》等,大多描写锡克教人的武士精神和锡克教的道德观。最先写作无韵诗。长诗《我的主人,你活吧》曾获得印度文学院奖。特尼拉姆·贾德里克(1876~1954)的几部诗集,收有《盖萨尔花坛》、《第九世界》和《苏菲楼》等诗;《犍牛》一诗以一头挨打受饿的犍牛的形象反映了贫苦农民的痛苦。 同情农民, 对农村的封建制度流露了不满情绪。莫亨·辛赫(1905~ )的诗集《沃达·威拉》曾获全国文学奖。阿默丽达·普里德姆(1919~ )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诗描写印巴分治前美好的日子和分治时的互相残杀,具有民歌色彩。诗集《苏奈胡莱》曾获1956年印度文学院奖。她著有小说《德里的街道》,并编选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选》和《旁遮普语优秀短篇小说选》。古尔伯克希·辛赫曾主编《爱环》报,著有散文集《棕色石头的一生》。纳纳格·辛赫(1897~ )是著名的小说家,著有60部长篇小说,如《白色的血》(1932)、《吃人者》(1953)和《两剑一鞘》等,作品宣传不同教派应相互友好,痛斥宗教狂和封建残余。《两剑一鞘》曾获1962年印度文学院奖。格勒达尔·辛赫·杜格勒(1917~ )是当代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大多描写印巴分治问题,短篇小说之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黎明的湖》和《第九家》。

旁遮普的地理人文环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在旁遮普语文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苏非诗人沙·夏姆斯·萨布兹瓦里(1164—1248)和法利德·甘吉·沙卡尔(1173—1227)最早用旁遮普语写诗,诗作或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或表达苏非派的神学和哲学思想。16世纪著名的旁遮普语诗人达斯·达穆德尔和沙·侯赛因分别把希尔兰恰的故事写成诗和吟 唱诗,使之广为流传。18世纪最有影响的旁遮普语诗人是苏非诗人赛义德·瓦利斯·沙,再次创作的长诗《希尔兰恰的故事》,成为旁遮普语古典文学的杰作。近代旁遮普语诗歌多 以反对殖民统治,宣扬教派团结为主题。巴基斯坦独立后,许多作家开始重视旁遮普语散文的创作,并出版了文学评论和长篇小说等作品。

20世纪印度最杰出的穆斯林诗人和哲学家伊克巴尔(1877—1938),出生于旁遮普省的锡亚尔克特,一生用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写有多部诗集,在《自我的秘密》中阐述的“自我”哲学,极大地鼓舞了印度穆斯林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 。

巴基斯坦独立后,政府重视发展自然科学,特别是在核物理学领域取得飞速发展。著名旁遮普籍核物理学家阿卜杜勒·萨拉姆教授(1918—1997)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最富饶的省份,素有“巴基斯坦的粮仓”之称。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大力扶持旁遮普的封建地主,使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巴基斯坦独立后 ,旁遮普人在巴基斯坦文武官员中仍占绝对优势,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仍居主导地位。

语言

旁遮普语是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也称印度- 雅利安)语支。使用旁遮普语的人口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旁遮普省和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使用人口约7000万。

旁遮普语源自古梵语,是在普拉克利特语(古印度通俗语)的一支白夏基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语称拉亨达语或拉亨地语,又称西旁遮普语。使用者中穆斯林占多数。用乌尔都文字书写,印度教徒则用伦达体文字书写。拉亨达语有几种方言,标准语为沙赫布尔县的语言。在印度境内的旁遮普语受印地语影响较大,也有几种方言,标准语为阿姆利则的语言。使用人口中锡克教徒占多数。文字为师说体(意思是宗师嘴里说出来的)。旁遮普语的语音和印地语的语音基本相同,但没有外来的音素。旁遮普语有3个声调,声调与音节结构有关系。语法结构也与印地语比较接近,但名词、代词、动词等的词尾变化不同。旁遮普语的词汇至今仍保留了较多的巴利语和普拉克利特语的词语,而这些词的形式在其他现代印度-雅利安诸语言里都已发生变化。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旁遮普语是现代印度-雅利安诸语言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

旁遮普语是锡克教的神圣语言, 锡克教的经典Guru Granth Sahib都是以旁遮普语写成的。旁遮普语也是印巴地区北部流行的Bhangra音乐的主要语言。

现代旁遮普语的词汇受到其它语言的影响, 其中包括印地语、波斯语和英语。海外的旁遮普人也有从西班牙语和荷兰语借来新的词汇。

旁遮普语有几套不同的书写系统, 其使用情况因应不同地区、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锡克教信徒倾向使用Gurmukhī字母。其它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会使用天城文字母. Gurmukhī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语最常用的两种书写字母, 也往往被视为官方的字母。

生活

旁遮普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服饰方面,妇女通常穿一种过膝长衫和没过脚踝的灯笼裤,头上或胸前围一条长头巾,颜色艳丽而和谐。少数妇女穿黑色罩袍。男人也穿过膝 长衫和灯笼裤,颜色比较素雅。有身份的男人则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装。在炎热的夏天,农 村的男人多穿一种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围裙。

旁遮普人的主食为一种用粗面粉做的薄饼,或者是一种用大米和牛油或牛羊肉做的抓饭,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牛羊肉是他们的主要菜肴,烹调时加入大量香料。旁遮普人的传统饮料 是一种用红茶、牛奶和白砂糖煮成的奶茶,香甜可口。在饮食方面,旁遮普人普遍比较简朴 。

与饮食相比,旁遮普人在住房方面开支比较大。在伊斯兰堡、拉合尔甚至一些中小城市,有钱人的花园别墅式住宅比比皆是。同样,有钱人的私人汽车在大街上川流不息。而大多数穷人 仍住在破旧简陋的房屋里,乘公共汽车。

宗教活动在旁遮普人的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做五次祈祷,人们一般在家里做。政府机关和学校设有祈祷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去那里祈祷。星期 五的“聚礼”一般去清真寺做,清真寺遍布旁遮普城乡各地,拉合尔的皇家清真寺可同时容 纳10万人做祈祷。

历史上,苏非派在旁遮普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旁遮普穆斯林至今还保留着崇拜苏非圣徒和圣墓的习俗。在木尔坦、拉合尔和锡亚尔克特等地,有许多苏非的陵墓,每逢节假日,人们都要在这些陵墓前举行纪念活动。拉合尔的达塔清真寺是次大陆最早修建的清真寺,苏非长 老胡吉传里(达塔·甘吉·巴赫什)的陵墓安放在那里,人们在他的墓前默念“法蒂哈”,并许下心愿,求圣人保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