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潘田
释义

潘田,铁道工程专家。铁道兵院校的创建人之一。他总结出“四预”工作法,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努力办好铁道兵技术院校,力主建立健全和恢复部队技术管理与科研机构;积极立项研制平战结合的抢修器材;主持制定并实施有开创性的“铁道兵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襄渝等铁路建设中攻克塌方、滑坡、盐渍土等技术难关,多有创新。为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工程师、副参谋长

个人履历

初期

潘田(1921—2002),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总工程师、副参谋长,原名方焜,1921年12月生于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1年,在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入党前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团结救国社”,入党后曾任大学党支部书记,苏皖区党委南京工委学生工作负责人。1944年大学毕业后就参加新四军,任军报记者。

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华东军区兵站部科长,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第四支队总工程师,军委铁道兵团第三师总工程师。1950年参与指挥抢修平汉铁路石(家庄)安(阳)段,提前通车,立大功一次;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师总工程师、副师长。曾总结提出抢修铁路的设计、测量、备料、施工四项措施,加快了抢修速度,争取了运输通车时间。

后期

1954年起任铁道兵学校(学院)副校长(副院长)。1963年起任铁道兵司令部总工程师、副参谋长;中国铁道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1983年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事工程副主编;潘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离休。

2002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生命为铁路建设燃烧

年终岁末,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青藏高原,白雪皑皑。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犹如一条巨龙向前挺进。数万名铁路建设者已经把路轨铺到了昆仑山隧道口。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将穿过莽莽昆仑通向拉萨。首都北京。一双40多年来始终关注青藏铁路建设的眼睛闭上了,一位为中国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铁路专家和指挥者,终因病魔折磨而沉沉睡去……

值得欣慰的是,他可以放心地睡了。潘田,这位名字已深深镌刻在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杰出专家,青藏铁路最早的倡议者、勘察设计者之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到了青藏铁路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医务人员介绍说,潘田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青藏铁路建设进展情况,多次向有关人员询问工程进度、质量。他是多么想再上雪域高原,看一看倾注了毕生精力的青藏铁路线,多么想和战友们一起亲手铺一段路轨啊……

潘田一生心系铁路,在革命战争年代就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40年代,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在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工作后,他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紧急抢修铁路,支援前线作战,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通向哪里。抗美援朝时期,为粉碎敌人的“绞杀战”,他和战友们创造出预设计、预测量、预施工、预计划的“四预工作法”,成倍缩短了抢修时间,使铁路通车里程十几倍地增加,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不朽战功。

解放初,全国铁路极不发达,能勉强维持通车的不过1万多公里。在新中国铁路建设高潮中,身为铁道兵总工程师、副参谋长的潘田组织指挥了多条铁路的建设。成昆、襄渝、青藏、南疆、京通、通霍、嫩林等铁路线上都洒下他的汗水。在东北林区勘察嫩林铁路线路时,他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林海雪原奔波一个多月。70年代修南疆铁路,黄水沟至滋泥泉一段出现东、西线两种方案,其中东线要长距离穿过盐碱地,施工难度很大。潘田带领技术人员顶着沙尘暴,认真调查,科学比较,果断敲定东线方案。铁路通车后,盐渍土地区铁路稳定可靠。实践证明,他主持确定的方案和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成功的,为我国在更大范围的盐渍土地区修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铁道系统,潘田素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著称。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70年代修建襄渝铁路时潘田勇克技术难关的故事。襄渝铁路在我国铁路中桥隧密度最大,施工难度很高,特别是铁路中段沿汉江峡谷而行,由于岩层风化破碎严重,塌方滑坡频频发生。全线铺轨后,病害工点一共发现320多处,成为心腹大患。潘田多次前往现场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大胆提出“锚固桩”方案———用大型钢筋混凝土桩给山体铆上“钉子”,最大的“钉子”用了100多吨钢材,1000多方混凝土,被称为“千方百吨一根桩” 。60多根大桩深贯山体,山体从此趋于稳定。这个难题的破解,填补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空白。潘田的突出成就,赢得了人们的爱戴。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潘田以本单位最高选票当选为十二大代表。

潘田一生修过的铁路很多,但心里最惦念的还是青藏铁路。为考察进藏路线,他曾几上青藏高原,跋山涉水,实地勘察,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976年,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勘察青藏线,潘田主持和参与了这次勘察。从不冻泉至雁石坪,有东、西两个方案待选。潘田一行不顾海拔4500米地区高寒缺氧,踏雪沿东、西两线考察,最终确定走西线。和潘田一起勘察青藏铁路的老战友赵懋哉回忆说:“1976年9月9日,我们勘察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段的线址。夜里风大、雪深,汽车深陷其中。55岁的潘田和大家一起推车。由于高原缺氧,许多人都要吸氧,但氧少、人多,潘老坚持不吸氧,在他的感召下,我也坚持不吸氧。这一天我终身难忘,潘老的高尚品格和坚强意志,一直激励着我……”

1995年,潘田患癌症住院手术。自以为不久于人世,他在病榻上致信中央领导同志,畅谈建设青藏铁路的战略意义,建议尽早上马。1999年,没有被死神接纳的潘田再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真知灼见,拳拳之心,跃然纸上。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走的就是潘田当年建议的那条线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

潘田逝世后,江泽民、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王兆国、回良玉、周永康、曹刚川、曾培炎、刘华清、邹家华、王光英、吴阶平、何鲁丽、宋健、李贵鲜、钱正英、丁光训、孙孚凌、胡启立、赵南起、白立忱、经叔平、罗豪才、周铁农、王文元、谷牧等分别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社会各界人士千余人顶着寒风来到八宝山,向潘田致以最后的告别。

如今,祖国铁路建设如火如荼。潘田,这位把毕生心血洒在中国铁路线上的杰出专家,将高山的峻峨、长河的奔流、雪域的清白,融为一腔热血,给人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未尽的事业正在后人的手中接续,他的生命必将随着中国铁路的延伸而绵延。

人物生平

潘田原名方明昌,又名方焜,1921年12月生于南京市,1928 年至1940年7月在南京市读小学、中学,其间1938年至1939年在上海市读高中。中学时期正值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耳闻目睹南京大屠杀,几十万平民百姓死于日军刀枪之下,激起抗日救国的决心。1940年8月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南京地下党大学支部书记,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4年大学毕业,参加新四军,曾任军报记者,转战敌后,进行抗日斗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兵站部科长,担任战时交通保障工作。1948年调入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任支队(师级)总工程师。1950 年抗美援朝任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师总工程师、副师长。1953年至1963年任铁道兵学校、学院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副院长。1963 年6月至1983年1月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兼总工程师(正军级)。1983年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篇军事工程副主编。1987年离休。

潘田担任铁道兵技术院校领导和铁道兵司令部总工程师长达30余年,他努力贯彻中央关于“铁道兵是我军的技术兵种”、“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的建军方针,对铁道兵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了大量工作。他力主建立健全和恢复技术管理和科研机构;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修订和颁发了各项技术管理办法和规定;大力推行搞好工程质量的措施,提高工程质量;为交流施工经验提高部队技术素质,创办《铁道兵技术通讯》;重视科学研究,积极推广新技术,立项研制平战结合的抢修器材;主持制定并实施“铁道兵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铁路建设事业。

潘田作风正派,顾全大局,严以律己,平易近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兢兢业业,有民主作风,能团结同志,深受广大技术干部、指战员的信赖与赞扬。

1956年4月,潘田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并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他是中国共产党第12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铁道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丰顺县潘田镇

两个之最

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潘田镇地属梅州市丰顺县中部,环境秀丽,资源丰富,素有“两个之最”:一是地理位置居于全县最中部;二是平均海拔全县最高(426米)。全镇总面积146.04平方公里,有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委,总人口7568户37190人。

农业为主

以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为龙头,扩大订单农业种植面积,共发展种植甜玉米2500亩,烤烟2500亩,番薯、青蒿、蔬菜等特色农业2000多亩。实现了经济农作物纯收入680多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1160元。

辖区内有县道主干线S224和省道S334,两线交叉贯穿11个行政村,主要公路总里程40公里。全镇14个行政村(社区)全面实现了通村道路水泥硬底化。

潘田是一个小镇,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但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俭朴,致富愿望强烈,我们正朝着建设“丰顺县次中心城镇”、县城 “后花园”的发展格局,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圩镇中新区和“一溪两岸”的规划修编和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筹集开发资金,打造潘田新的发展,使潘田成为一块招商引资的热土,一块兴工聚才的沃土,一块置业安居的乐土。

党建工作

潘田镇位于丰顺县中部,与县城相距28公里,平均海拔426米,总面积146.04平方公里。全镇有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7299户,36586人,其中贫困户833户、4512人。有耕地17876亩,其中:水田15526亩,旱地2350亩;山地19.47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镇。

全镇共有27个支部,689名党员,2003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名。近几年来,我镇以固本强基工程筑牢基层组织。切实加强党员培训教育管理,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广东省丰顺县潘田中学

教学资源

潘田中学创建于1956年,因发展的需要,1972年春迁到现址,潘田中学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西北角弯弓坝的小山坡上,面向省道,三面环山,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潘田中学是丰顺县一所极有声誉的初级中学,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级领导、当地党政和侨领及乡贤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先后建有两幢教学楼,两幢教工宿舍,一幢实验楼,有四幢教工宿舍,一幢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大礼堂于一体的荟萃楼,60+2电脑室一间,图书阅览室一间,学校现在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含在建)共计10662M2。校园绿化率达55%。整个校园整洁、优雅,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学校不断更新校园面貌,改善办学条件,一个拥有400米标准化跑道的运动场,一条长300米、含绿化带宽18米的新校道正处在筹资施工阶段。

教师资源

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458人,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本科学历(含在学)12人,大专学历60人;职称比例为: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46人,初级教师19人,教师队伍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不断加强教育和科学管理工作,走“分级管理、分流施教”的特色之路,紧紧围绕着“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各种制度、活动为载体,狠抓校风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循章治教育人,依法治校,以情治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已成为校风好、校园美、质量高、全县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之一。

荣誉

踏入新千年来,潘田中学可谓捷报频传。五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有62人次,省、市、县级奖项的有122人次。中考更是连上新台阶:2001年中考,入重点高中围的有17人,2002年为27人,2003年跃升为45人(其中总分600分以上的有15人,朱乃伟同学以总分679分摘取全市桂冠),完成了“一年一小变,二年一中变,三年一大变”的宏伟目标。2004年中考,再创佳绩:有51人入重点高中围,其中总分600分以上的有19人(6 位同学总分跻身于全县前50名);2005年中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东山中学录取分数线以上4人,曾宪梓中学录取分数线以上15人,丰顺中学录取分数线以上62人,其中总分600分以上43人,文化科学科满分2人;师德方面,教师个人所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及教改课例荣获市、县奖项的有70多项,成为山区教育的一朵奇葩。 潘田中学创建50年来,致力于传播文化知识、开发民智、提高人口素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学子遍布神州大地,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成绩斐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