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光堂 |
释义 | 潘光堂, 男,1956年10月出生,四川江北县人。1984年12月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毕业。在法国进修学习1年。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玉米研究所副所长;1989年4月到法国进修玉米遗传育种,特别是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于1990年10月回国、回校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潘光堂教授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回国后,先后多次主讲了普通和职教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农业试验与统计分析》、《生物统计》、《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作物育种学》和《普通遗传学》等课程,还多次主讲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高级作物育种学》和《研究生班讨论》等课程,现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2名;毕业博士8名,硕士20名。 1994年被评选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1998年获得了国家政府津贴;现兼任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和四川省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新品种保护协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新一届(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最先创造性地将先进国家誉为最佳遗传交配设计的三重测交(Triple Test Cross Design)应用于玉米群体改良,促进了玉米群体性状遗传结构的检测与群体改良的结合;在国内首先提出和实施利用豆类外源总DNA转导培育优质高蛋白玉米的育种新方法,开辟了优质高蛋白玉米育种的新途径;筛选到了一份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胚性愈伤组织克隆能力和分化成苗率都超过国内、外同类材料的玉米“三高”自交系,为玉米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始了基因工程抗虫育种、抗旱和耐寒特性及耐纹枯病、穗粒腐病的基因定位和育种。在“九五”和“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和国家、四川省攻关课题项,以及四川省科委、教委重点项目和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项目近20项;作为主研选育和推广了玉米优良杂交种近20余个,已在四川和西南地区推广了5,000万亩,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自1990年来,共获得了科技奖励7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四川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的项目3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编写了教材2部、参编专著3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