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拍板 |
释义 | 拍板含有多重意思,常用的有打拍子自己唱,自己拍板、比喻主事的人作出某种决定不能任何事都等上级拍板和打击乐器拍板等意思。 词语拍板词目拍板 拼音:pāī bǎn 基本解释1. [beat time with clappers]∶打拍子自己唱,自己拍板。 2. [have the finalsay;give the final verdict]∶旧时商行拍卖货物成交时用拍打木板来表示。 3. [rap the gavel]∶比喻主事的人作出某种决定。(例:不能任何事都等上级拍板。) 4. 打击乐器,用来打拍子,用几片木板做成。也叫鼓板。(例: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水浒传》) 详细解释1. 打击乐器的一种。也称檀板、绰板。用坚木数片,以绳串联,用以击节。 唐 宋 时拍板为六或九片,以两手合击发音,今拍板常由三片木板组成。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就按於 清元 小殿, 宁王 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 马仙期 方响, 李龟年 觱篥, 张野狐 箜篌, 贺怀智 拍板。”参阅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拍板》、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乐舞声歌·拍板》、《清文献通考·乐十三》。 2. 击节,打拍子。 清 钮琇 《觚賸·雪遘》:“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亲为家伎拍板,正其曲误。” 3. 商行、交易所拍卖货物采用竞争买卖方式时,双方讨价还价至适当价格时,由行所人员拍打木板,表示成交。亦泛指成交。 王广尧 《竞争必须刹住歪风》:“也有一些采购人员趁拍板签字之机,放开海口,大提个人的物质要求。” 4. 借指作出决定。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他说一不二,敢拍板也敢负责,许了愿必还。” 乐器拍板简介拍板,中国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合奏。古时由西北传入中原。唐代用于散乐,宋代用于民间说唱、民间器乐、教坊大乐和马后乐,元代用于宫廷音乐和杂剧,明、清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现代拍板多以3块长方形紫檀 、红木或黄杨木板组成。板长18~20厘米,宽4~6厘米。前两块板用丝弦缠绕,然后用布带与后面的单块木板连结。以左手执后板,撞击前两块木板发声。拍板常与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拍板也流传于蒙古族和满族中。 乐器历史拍板简称“板”,古时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 古代拍板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唐代(618~907)已广为流传。但只在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有大小之分,大的9块板,小的6块板。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画中,绘有打拍板的乐伎象。从成都王建墓的乐舞石刻还可以看出,在1000多年前五代前蜀宫廷乐队中,拍板已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宋代,拍板在民间说唱中普遍应用,是民间器乐“鼓板”中的主要乐器,并在宫廷的教访大乐、小乐器合奏和马后乐中使用。 到了元代,拍板用于宫廷宴乐,也是杂剧的伴奏乐器。 明、清的中和韶乐、清乐和番部合奏等宫廷音乐都使用拍板。历代拍板因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量也不一致,从3块、4块、6块直至10余块的都有。 近代,拍板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剧伴奏。 拍板种类拍板可分为鼓板、书板、坠板三种;鼓板多用于器乐合奏,书板和坠板则多用于说唱艺术。 拍板可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制作,木材必须干燥,不能有干裂或腐朽现象。板无固定音高,发音短促,声音坚实响亮,穿透力强。若用纹雕旋转的木料制成,则发音更为脆亮。 根据适用范围,拍板一般分为鼓板、书板和坠板三种。 鼓板:因常与板鼓配合使用而得名。由3块板组成,每块长27厘米,上宽5.9厘米,下宽6.7厘米,厚0.8~0.9厘米。中板略厚,两面是平的。盖板和底板稍薄,有一面中间隆起呈脊状。盖板的平面和中板用丝弦缠绕两头,合并而成一体。敲击时,左手执底板,使与前两板相碰发音。底板中间隆起,下部击板部位形似人的上嘴唇,故名“板唇”,是发音高低、宽窄、闷亮的关键。鼓板常用于京剧、昆曲、越剧等地方戏剧伴奏和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福建南音、十番锣鼓、山西八套等器乐合奏,是主要的节奏乐器之一,常在乐曲的强拍上击奏。 书板:有大小两种,长度分到为18(大)和14(小)厘米,上宽3.4厘米,下宽4厘米,厚0.7厘米。 坠板:又称“简板”或“简子”。由两根长方形木棒组成。长27厘米,宽2.2厘米,板的上面鼓起呈拱形,其最厚部分为2厘米。演奏时,左手执棒,互相撞击发音。流行于河南一带,是河南坠子的重要击节乐器,由演员自打自唱。书板和坠板专为曲艺说唱伴奏,起击拍作用。 外形结构用红木、紫檀、花梨或荔木制作,历代因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量也不一致。通常由五六块板组成,最多者九板,最少者三四板。满族的拍板多为两板或三(两大一小)板,除木制者外,还有用铁片制成的。每块拍板的上端均钻有两个小孔,用细皮条或丝绳串联,下端可自由开合。传世拍板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六联拍板(图清代留联拍板),用红木制成,每板长40.5厘米、上宽7.9厘米、下宽8.5厘米、厚1.8厘米,两端均呈钝三角形,为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制品,此拍板与五代前蜀王建墓乐舞石刻中的拍板完全相同。 现代福建南音所用五联拍板,多用荔木制作,中间稍小的三板长26厘米~30厘米、宽8厘米、厚2厘米,外侧略大的两板长30厘米~34厘米、宽10厘米、厚3厘米,每板的两端和外侧两板的外面均为半圆形。? 历史沿革拍板由少数民族传入,流行于唐代。宋以后不仅用于宫庭雅乐,也用于说唱艺术中。 古代拍板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唐代(618~907)已广为流传。但只在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有大小之分,大的9块板,小的6块板。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画中,绘有打拍板的乐伎象。从成都王建墓的乐舞石刻还可以看出,在1000多年前五代前蜀宫廷乐队中,拍板已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宋代,拍板在民间说唱中普遍应用,是民间器乐“鼓板”中的主要乐器,并在宫廷的教访大乐、小乐器合奏和马后乐中使用。 到了元代,拍板用于宫廷宴乐,也是杂剧的伴奏乐器。 明、清的中和韶乐、清乐和番部合奏等宫廷音乐都使用拍板。历代拍板因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数量也不一致,从3块、4块、6块直至10余块的都有。 近代,拍板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剧伴奏。 演奏方法檀木制品,五片串成。 器乐演奏时居乐队指挥地位,古代这种坐在乐队中央指挥节拍者称为「乐正」。乐正必须数「撩」按「拍」(「撩拍」是南管计算节奏的方式),在每个拍位拍击发声;若是乐曲演唱时,则由歌者执拍端坐。乐曲开始,执拍者站立,待拍击第一拍后始坐下,而乐曲结束时,执拍者也须起立,此时若有下一名歌者,则须前来接拍,音乐随即演出下一曲。传递拍板时应庄重优雅,行礼如仪,此乃南管传统伦理,充分表现了中国礼乐之风。 演奏时,左右手分握外侧两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两板,将拍板置于胸前,互相撞击发音。无固定音高,音响清脆、短促,穿透力较强。用于福建南音器乐合奏和梨园戏伴奏,常在乐曲强拍上击奏,是力度变化不大的节奏性乐器。演奏满族的察拉齐时,左右手分执大小板互击,或左手托持大板、右手执小板,用小板撞击大板发音,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拍板多副。其中有一副清代三联拍板,红木制,三板厚度略有不同,盖板最薄,板面中间隆起呈脊状,板的上端呈弧形,下端齐平。另一副满族六联铁拍板,上端弧形,下端齐平,六板为一副。还有一副南音五联拍板,荔木制。在这些藏品里,清代三联木拍板和南音五联拍板,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