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帕德达卡尔遗址群 |
释义 | 帕德达卡尔遗址群建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位于印度卡纳塔克邦帕德达卡尔市。帕德达卡尔是当时印度的第二大城市,印度王室中许多重大的仪式(如加冕仪式)都在这里举行。现在印度每年仍有许多重大的节日在帕德达卡尔举行,如每年一月底的古典舞蹈节、每年三月的维鲁巴克沙寺汽车节等。 基本资料世界文化遗产中文名称: 帕德达卡尔遗址群 英文名称: Group of Monuments at Pattadakal 国家: 印度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位于卡纳塔克邦的帕德达卡尔建筑群建于公元7至8世纪遮娄其朝代。这些建筑的成就在于把印度南北方的建筑形式综合协调,达到和谐折衷艺术的最高点。在那里可见到9座令人难忘的印度教庙宇和1座耆那教神殿。最为突出的维鲁巴克沙寺庙建于公元740年,是罗卡玛哈德维王后为纪念她的丈夫战胜南方的国王们而建的。 建筑简介帕德达卡尔遗址中的寺庙是印度寺庙建筑的杰出代表。这些寺庙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其中的一部分寺庙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南印度流派,而另一部分寺庙则采用了北印度流派。这些寺庙代表了公园540年至757年寺庙建筑的最高成就。在当时,统治者是寺庙的最大的资助人,而且他们也为印度寺庙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推动作用。统治者们先是在巴达米的峭壁的岩洞上开凿神殿,这是印度最早的印度教石刻建筑。这些石刻建筑是在早期佛教雕刻的基础上改建的,所以仍可以从这些建筑上看出佛教建筑风格的印痕。 在艾霍尔地区修建的寺庙建筑群则更加成熟,它不仅包括简单的石刻,还包括各式各样的造型完美的寺庙。印度寺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间设有主神的房屋。庙宇正堂通常建在一座平台之上,要到达正堂通常要经过长长的台阶。庙宇的入口是一条门廊,门廊两侧修饰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庙宇的屋顶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寺庙。 印度寺庙的建筑风格根据其屋顶的形状及装饰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两个流派--南派和北派。南派寺庙的屋顶由若干个向下倾斜的层面组成,其整体形状类似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每一层都饰有微型的屋顶;北派寺庙大多位于印度北部、中部,其屋顶则类似一个倒悬的圆锥体。在帕德达卡尔地区有着很多的寺庙,其中一些是南派的典型代表,而另一些则秉承了北派建筑艺术的精华。所以,在此游人可以看到印度寺庙的发展变化:巴达米和艾霍尔地区的寺庙是印度寺庙建筑的早期精华,帕德达卡尔地区的寺庙则集印度寺庙建筑大成于一身,而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帕德达卡尔地区至今不通火车和飞机,离它最近的一个火车站是在巴达米城,但印度卡纳塔克邦的许多重要城市都建有直达帕德达卡尔地区的公路。该区内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有人力车、出租车和公共汽车。 历史渊源位于卡纳塔克邦的帕德达卡尔建筑群建于公元7至8世纪遮娄其朝代。这些建筑的成就在于把印度南北方的建筑形式综合协调,达到和谐折衷艺术的最高点。在那里可见到9座令人难忘的印度教庙宇和1座耆那教神殿。最为突出的维鲁巴克沙寺庙建于公元740年,是罗卡玛哈德维王后为纪念她的丈夫战胜南方的国王们而建的。 帕达搭卡遗址(GroupofMonumentsatPattadakal)1987列入联合国UNESCO文化遗址帕达搭卡原意为“宝石王冠之都”,遗址群位于卡纳达卡邦,由恰鲁亚王朝建于7~8世纪,这建筑群充分展规南北印度的折衷和融合的艺术特色,建筑群共有9座印度寺庙,和耆那教聚会所,其中最有名的魏卢帕可夏(Virupaksha)寺院是740年洛卡马哈笛威女王为纪念先夫争服南印度所建,用来供奉湿婆神,这座寺院装饰华丽,为各建筑群中的姣姣者。 婆罗多舞开始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古典舞蹈,起源于吠陀时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起初这种舞蹈是在庙宇里跳的。当时有一些被称为“戴舞达西”(神的女仆)的少女,从小被送入寺庙,以后一辈子唯一的使命就是为神献舞。后来这种舞蹈渐渐流传到了庙宇之外。婆罗多舞追求人类精神与宇宙精神的融合,是纯粹之舞、精神之舞、灵魂之舞,在舞蹈中通常表现为男女主人公进行对话,女主人公代表人类精神而男主人公代表宇宙精神。这种关系通常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女主人公渴望与所爱的人团聚表现出来。 毗湿奴神庙毗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现。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毗湿奴又译遍入天、毗搜纽。印度教保护之神毗湿奴(Vishnu),在吠陀时代原来是吠陀太阳神之一,在印度教时代升格为维持宇宙秩序的主神,成为印度三大神之一。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一“劫”(相当于人间43亿2千万年)之始,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毗湿奴反复沉睡、苏醒,宇宙不断循环、更新。在吠陀神话中的毗湿奴并非有力量的神。但在印度话中,他却在三大主神之一,占著有力的地位,并衍生出无数的神话。 印度教神庙是印度教哲学的宇宙模型,神庙的高塔悉卡罗(山峰)象征着往世书神话中的宇宙之山,神庙的圣所(子宫)暗示着宇宙的胚胎。在毗湿奴神庙的圣所中雕刻着代表宇宙生成的毗湿奴卧像(毗湿奴睡在无边之蛇身上),在湿婆神庙的圣所中供奉着湿婆的标志林伽(男根)或林伽与优尼(女阴)的组合。在印度教神庙内外通常布满了男女诸神的雕像,这些印度教神像也正是宇宙生命的象征。生命问题一直是印度教超验哲学思辨的核心。吠檀多哲学的“梵我同一”观念,就是把个体灵魂或生命推演扩大为宇宙灵魂或生命。宇宙生命虽然没有形象,无法描述,但印度教神像却通过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包括多面多臂、半人半兽、半男半女等怪诞造型,来暗示或象征宇宙生命的繁盛、丰沛与神奇飞。 湿婆神庙这里著名的湿婆神庙离加德满都市中心以东约五公里,祭祀印度教中主管破坏和重生的三大神祗之一的湿婆神(Shiva),是印度教其中一座最重要的庙宇,来自印度和尼泊尔各地的信众都会前往这神庙朝拜。主庙宇只准印度教徒进入,游客只能从河对岸或附近高地远眺寺庙建筑。湿婆神代表毁灭但同时又代表重生,公牛、灵甘、三叉戟和眼镜蛇常跟湿婆神连系一起。湿婆神像面容常带蓝色,因为神话中衪曾喝下神蛇吐出的毒液。在游客眼里,这湿婆神庙吸引之处却不在它于印度教徒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而在神庙外Bagmati河畔的烧尸仪式。河畔靠近湿婆神庙那边设有数座烧尸台,祭师和死者亲友在经过一轮仪式后,便举起火把点燃盖在死者身上的乾草,灰烬随即倒下河中。游客可在烧尸台对面观看整个过程,亦可自由拍照,但最好不要骚扰到人家。在神庙旁、河往上游的方向是印度教苦行僧隐居的山洞,有时一些头发及膝的苦行僧会摆着修炼姿势收费供人拍照。在湿婆神庙对岸,是一排象徵男性生殖器的灵甘神龛,在祭祀湿婆神的庙宇之中很常见。再往上走的后山则环境清幽,有很多古旧庙宇建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